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在《卡萨玛西玛公主》中,亨利·詹姆斯以本真的叙事手法,将伦敦的城市景观、时代思潮、阶级结构、政治状况等诸多要素以全景画的方式再现给读者,把伦敦的诸多空间元素塑造成蕴含着权利、身份、性别等多维社会因素的体系。亨利·詹姆斯以自己独特的空间意识将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小说中涉及到的监狱、街道、百货商店等具体的伦敦空间意象中:米尔班克监狱表征着规训机制,伦敦的街道再现了典型的观看政治,伦敦的百货商店彰显出新型的民主政治,小说中每个被书写的空间都再现出当时新兴的政治观念。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卡萨玛西玛公主》伦敦 监狱 街道 百货商店 政治
  • 简介:旅行书写是美国现代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肖普的巴西诗歌是她对旅行之所的自然与地理空间文本实施经验阅读和诗性阐释的结果,其中潜隐着她对殖民文化之动态性形成的审视和对侵入文化之弥散性衰朽的反思。本文将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内,以后结构主义批评途径进入毕肖普旅行诗歌的内部,通过对作品的纹理肌质和文化语境的双重观照,探明其空间诗学的构成方式及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

  • 标签: 伊丽莎白·毕肖普 旅行书写 空间诗学 政治性
  • 简介:评论界对伍尔夫的研究往往聚焦她对城市的再现,忽略其作品中的乡村场景。本文以《达洛维夫人》、《奥兰多》和《岁月》为例解读伍尔夫对乡村空间的构建,探讨其乡村书写的文化内涵。伍尔夫作品中的乡村形象和田园意境一方面与英国文化中的乡村情结息息相关,同时映射出在大英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背景下,英国文化界对英国民族身份认同问题的自觉思索。伍尔夫笔下的乡村空间充分展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融通,富含人文关怀,与刻板压抑、力图彰显和维护帝国权威的都市氛围形成鲜明对照,是一种有效的反殖民主义书写策略。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乡村 城市 帝国 民族身份
  • 简介:本文尝试将豪夫的作品置于19世纪初期进化论发展、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语境中,着重探讨的问题是:通过对空间问题的文学演示,特别是异托邦与秩序的关系的表现,文本如何展现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与人类学话语和教育理念的关系。

  • 标签: 空间 异托邦 规训 教育 动物 豪夫
  • 简介: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观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作家多丽丝·莱辛寻求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为作品中殖民话语的表达安排了一种实在的感知形式。本文试图以莱辛的三部作品《在我的皮肤下》、《回家》和《野草在歌唱》为例集中呈现她对“空间”描写与“殖民主义”之间所具有的多重联系与思考。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空间 殖民话语
  • 简介:海明威和福克尼都以冰山为喻体来阐述各自的文学创作原则或语言学理论.后者的"心理空间"理论从逻辑上可视为海明威小说水上和水下世界的中介.以为范例,通过挖掘其中多层次的"心理空间",尝试性地寻找海明威水下世界的八分之七,我们看到,定冠词"山e"的妙用引导读者的心理向过去的时间域投射,白象的意象铸成人物对话中语言和语义错位的构建,开放式的结尾映射着未来空间的悲剧.这一切表明语言学"心理空间"理论不失为走向海明威水下世界的宽阔途径.

  • 标签: 《白象似的群山》 海明威 “心理空间” “冰山原则” 文学语言 美国
  • 简介:拉什迪在《倾倒佛罗伦萨的女人》中通过建构问质空间和凸显混杂性,试图在各种文化和宗教之间达成“联结”。借助创伤研究,本文指出,拉什迪的文化协商是为消解历史创伤而采取的叙事策略,其实质是以西方的人文主义取代其他思想,并不能真正达成平等交流。

  • 标签: 拉什迪 《倾倒佛罗伦萨的女人》 间质空间 混杂 文化协商
  • 简介:空间诗学和空间政治的角度看,《鲁滨孙漂流记》提供了一个西方现代性展开的初始场景。小说中的空间建构与主体的形成同步进行,空间的生产与文化的定位互补互动。鲁滨孙在谋划生存、构建空间的同时,发展出一种比笛卡尔的“我思”更为实在的、可触可摸的主体性意识;通过划界和构建,鲁滨孙生产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空间,开启了自己的此在世界,也开启、构建和定位了自我与他者、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的关系。小说将空间叙事、现代性主体与帝国政治交织在一起,实现了诗学.政治功能的互相转换。

  • 标签: 《鲁滨孙漂流记》 空间生产 文化定位 主体性 现代性
  • 简介:印第安诗人哈荷是美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诗人。她非常关注印第安土著文化与美国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致力于表现由现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美国当代异化社会中印第安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在自己的诗歌中探索一条图存之路。哈荷着眼于印第安民族传统,主张通过记忆实现向印第安神话世界的精神回归。这种回归突出了具有均衡位置与空间意识的生态思想,为解决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 标签: 乔伊·哈荷 回归 记忆 位置与空间意识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对于德语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较多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对于小说叙事范式的研究很少。而探讨小说叙事范式的变化,不仅能够揭示文学观念的变化,而且还能了解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德语现代主义文学从传统的以时间为基本线索的线性叙事向空间叙事的转变,分析了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段。最后,文章还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转变。

  • 标签: 叙事研究 德语现代主义文学 线性叙事 空间叙事
  • 简介:庞德《比萨诗章》中的卡律布狄斯漩涡并非只是古希腊神话的诗歌变体,更是西方天文学的旋转宇宙论、物理学的虫洞旋转学说、基督教的地狱下行路径、欧美文学欲望传统和漩涡主义诗学铸就的跨学科结晶,同时建构了庞德熟知的相对论概念框架下的地狱空间穿越语境。据此诗人巧妙利用漩涡隐喻将监狱和地狱两种相对独立的宇宙连接一体,不仅应和了相对论"克尔虫洞"内外"事件视界"两类特殊的能层模型,而且揭示了西方现代灵魂欲壑难填的堕落根源,最终建构了基督教末世论的空间堕落之旅和地狱漩涡穿越的相对论诗学隐喻。

  • 标签: 庞德 《比萨诗章》 相对论 克尔虫洞 空间穿越 漩涡
  • 简介:本文从“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出发,探究歌德小说《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漫游”和“迁移”对于小说的文本结构意义,透视其社会文化功能,挖掘老年歌德在社会转型时期以文学方式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所进行的思考,探寻这些思考的基本脉络以及蕴藏其中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分析表明,在以“漫游”和“迁徙”为主导的文化思考中,歌德追求的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以“断念”为基础的互补和综合;展现的不是唯一性,而是多样性。他在指出新时代带来的危机的同时,尝试建构机遇和可能,并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勾画出了一个文学乌托邦。

  • 标签: 歌德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漫游 迁移 断念
  • 简介:一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托马斯·贝恩哈德(ThomasBernhard,1931—1989)一生写了七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为前期,从80年代初到作者逝世为后期。前期笼罩着阴郁的荒诞,后期渗透着喜剧的嘲...

  • 标签: 前期小说创作 空间环境 精神错乱 康拉德 生存目标 石灰窑
  • 简介:茅盾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他神话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时间方面看,茅盾所选取的神话材料主要集中于秦汉以前,由此形成了他历史化以及神话演化的观点;从空间看,茅盾把中国神话置于世界神话之林来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把中国神话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这些都是茅盾神话研究中的时空观的体现。

  • 标签: 茅盾 神话 时空
  • 简介:本文基于《杜伊诺哀歌》第八首,探讨里尔克的“敞开者”概念以及与此相关但不等同的“世界内在空间”。前者是除“敞开”之外再无界定可能性的“纯粹空间”,它对知晓自身局限性的常人是封闭的。相对人类所处的“被阐释的世界”,“造物”的存在则是无边无际的,不受讲究区分、是否等意识的拘束和限制,尽管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有上下等差和临界状态。第八首哀歌中的人兽对比,与其说是呼吁回归,毋宁说是意在批判。在里尔克看来,若想拯救《祈祷书》、《马尔特手记》等作品中抨击的现代世界,出路在于以诗的语言营造“世界内在空间”,构建一个扬弃时间线性、消弭包括生死在内的各种界限的大一统空间

  • 标签: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敞开者” “世界内在空间” 界限
  • 简介:本文尝试以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为中心,考察清末民初的南北文学想象,力图在近代文学观念的生成与传统空间地理意识转型的双重视阈之下,勾勒南北文学论述脱去其传统政治意涵而转型为一种近代知识的历程与轨迹。刘师培的南北论述集中于其服膺民族主义思想的“光汉”时期,核心在于追问为何北方古代文教昌盛,而至近代却文化夷陵、不如南方。认为这一论述承接文质、夷夏、正闰相结合的前现代民族主义的话语资源,同时也在传统天下观消隐、现代民族国家竞存的新世界格局中发生着形变。刘师培南北论述虽然承接了传统的地域风俗论,但其论述的基底却是明确的现代科学世界观,其间体现着古今空间地理观念的转型。

  • 标签: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 南北话语 地理环境决定论
  • 简介:权力存在于空间结构之中,以微观隐秘的方式渗透其间。在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中,他掀开英帝国乡村神话的面纱,让我们看到自然风景和乡间庄园是被帝国权力浇铸而成的。乡间自然风景在人为建构下成为界划自我和他者的标准。乡间庄园通过内外空间的分配和区隔确定严密的等级秩序。透过权力化空间构形的剖析,石黑一雄将社会的权力规训机制用空间的方式系统地展示出来,使人们体悟到萦绕于周遭的压制之源,即空间化的权力。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权力 乡村神话 英国性
  • 简介:《一个好邻居的日记》(1983)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后期“现实主义回归”的小说代表作,作品以人到中年的中产阶级事业型女性简·萨默斯20世纪70年代的伦敦都市生活经历为主线,着重讲述了她如何在工作之余通过与老年女性交往,尤其是与莫迪这位毕生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九旬老妪交友,逐渐改变了人生态度的心路历程。本文拟从“恐老症”背后的都市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导向分析入手,聚焦于简·萨默斯的都市越界之旅,探究作为都市边缘群体的老年女性的身份困境与出路,尝试揭开都市(老年)女性空间所承载的伦理价值及其对西方都市主流价值观提出的质疑和挑战。

  • 标签: 都市空间 恐老症 老年 女性 越界 伦理价值
  • 简介:《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一部另类反乌托邦科幻小说,它超越一般末世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揭示了人类对技术控制论的恐惧。小说借助于对末世战争境况的描写,集中展现了技术打造的仿象对真实的侵袭和抹除,揭露了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轰炸所造成的权力陷阱。不过,迪克在小说中仍然保留了拯救的希望,从而摆脱了一般反乌托邦小说黑色绝望结局的窠臼。

  • 标签: 菲利普·迪克 反乌托邦 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