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戏台楹联,联贴艺术中备受重视的一枝奇葩。自从民族戏剧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因在中国这样以农为本、讲究耕读传家的小农经济社会,戏剧艺术长期起着传播历史知识、扶植人伦道德、扬善抑恶、匡扶正义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城是乡,每当有神会、节庆、农闲
简介:陆丰市碣石镇新酉村有一座军城隍庙,人称"外城隍",坐北朝南,建筑面积颇大。庙前是戏台,两侧有庆福庵及其他附属建筑。该庙现存碑记共74块。在后殿东西两庑的墙壁上,镶嵌着大小55块清代碑记~①,另有18块碑记镶嵌于庆福庵庭院东墙上。庙门左侧还竖立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巨大碑记。2005年以来,我曾多次到军城隍庙考察,并重点将碑记拍照、存档。引起我极大兴趣
简介:文学的文化学阐释,不仅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更重要的指向是对文学研究人文价值意向的探求。它在把文学研究引入广泛的文化背景、使之走向人类学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同时,力图体现人类文化精神的真实状况,揭示文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文化学根据,从而抉发出文学现象所承载的文化含量与意义深度。本文试图通过对
简介:<正>南戏是我国戏曲的最早成熟形式,但由于年代久远、鲜有文人参与和资料散佚等先天性的因素,今人对南戏的研究受到了诸多限制。福建莆仙戏作为我国早期南戏的一支,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多个传统剧目、八千多册古抄本,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南戏"遗响"之美称,刘念兹先生更是把它誉为"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
简介:<正>文献材料的搜求与发现,对学术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对文献材料的不同视角、立场的解读则能对学术问题起到隐显不同、深浅不一的促进作用。浙江大学中文系汪超宏先生《明清浙籍曲家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就是一部
简介:根据对明清俗曲、、的研究表明,此三者的产生与流变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明清时传入日本.表面上看,这些属于日本"明清乐"的作品与中国的明清俗曲似乎只是存在微小的偏差,像是记录中出了一些失误.但根本上却在于这些作品是以日本的方式来记录,以日本式的思维来诠释的,是中国明清俗曲在异国他乡的"变容"与"创造",并且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魅力.
简介:2015年9月21日至22日,在西安音乐学院举办了"丝绸之路·明清俗曲展演及学术研讨会",是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由"俗曲展演"和"学术研讨"两部分组成,吸引了西北各省区11个民间曲子乐班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学者参加。
简介:江苏的古琴艺术在明清时期有突出的表现,涌现出虞山、金陵、广陵三大琴派,但三大琴派的发展并非连续不断,而是以此起彼伏、交替进行的方式展开,呈现出琴学中心的从江派到虞山派到白下派再到广陵派的频频转移。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借用塞维斯的文化进化理论进行解释,揭示出这种非连续性的机制在于艺术的演进本身包含特殊进化和一般进化两个方面,并据此提出如何应对演进的非连续性的策略。
简介:拿来主义与帝王敕赐乐曲是佛教用乐的主要来源,明代永乐皇帝亲颁由世俗曲调改编创作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彰显出佛教用乐与明清宫廷典礼用乐千丝万缕的缔结。五台山佛教与明清宫廷典礼用乐曲谱的实证分析佐证了两种不同功能用乐的亲缘。一曲多用,蒙蔽了其真正的来源与文化归属,亦造就同名同曲被赋予多种类分的状况。
明清时期同州人题抄同州梆子演出戏联评注
明清碣石卫军城隍庙及戏台建置考——以碑记资料为中心
明清传奇中大雪意象与人生困境相连描写的文化学阐释
莆仙戏研究的新进展——马建华《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评析
构建浙江戏曲史的力作——读汪超宏《明清浙籍曲家考》
检视冲绳与长崎中国音乐之流变-以明清俗曲《打花鼓》为例
人文精神照展演 共聚古都话发展——丝绸之路·明清俗曲展演及学术研讨会综述
明清时期江苏地区琴派兴替的历史机制——兼及艺术演进的非连续性原理与中心转移现象
佛教用乐与宫廷典礼用乐的亲缘研究——以五台山佛教与明清宫廷典礼用乐为例的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