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接受美学,是西方学者姚斯等关于文学接受的一种文艺美学理论观.它旨在关注文学的接受研究即读者的接受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学作品自身转移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来研究文学审美特征的美学理论体系.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文本,审美极则是读者的解读与接受.同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剧艺术也存在着"艺术极"和"审美极";创作者在舞台上呈现的戏剧作品只是一个文本而已,其真正的艺术价值还有赖于这"审美极"--接受者--戏剧观众去完成.如果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观照戏剧,那么,戏剧真正的艺术价值就应该是在作为接受者的观众接受过程中实现的.戏剧艺术只有经过了观众的审美参与和审美接受,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
简介:明清时期的主要以案头和场上两种形式活跃于不同的受众群体之中.直接的场上接受材料虽然不多,但从文人的各种笔记、日记以及小说、诗文等著述中,可以管窥到许多相关的演出资料.此外,在不少留存至今的各类戏曲选本中,后世不仅可以看到场上之所受的欢迎程度,而且还可以大致体味到这部著名作品的舞台面貌.至于的案头接受情形,仅从其现知的各种版本就可以约略推测出它的受众群体的概貌及其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两代各个受众群体的接受视野中,已然出现了正解和误解两种不同的接受观念.很多受众虽然错误地解读了这部作品,但不少误解却切实可信地指出了的真实创作动机.
简介:近代上海是昆剧艺人的重要集中地,又是昆剧演出进一步市场化的窗口。对于近代上海昆曲传播接受的状况,文人日记作了翔实的记录。从文人日记可以看出,上海戏馆的兴盛,为昆剧演出提供了场所,特别是三雅园这样专演昆剧的戏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上海或寓居上海的文人,看起或谈起昆剧,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充分表现出昆剧对文人浸染之深。昆剧的衰落恰逢京剧的兴盛,二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昆剧、京剧的审美特质又有什么不同,这也是喜爱戏曲的文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孙宝王宣和张聊公在日记中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近代上海昆剧的传播接受,还有一条特殊的途径,那就是将昆剧剧目改编为京剧剧目上演。汪笑侬改编上演《党人碑》《桃花扇》《马前泼水》,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对此,文人日记也有所记述和评论,足以启发人们的思考。
简介:在我国当今的文艺舞台上,舞伴歌正日益流行,并且成为了一种时尚。从广大受众接受美学的视域,深入剖析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无疑能够促进它的健康发展,促进文艺舞台的繁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