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作者: 葛洪伟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03-13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3期
  • 机构:萧红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说她伟大,是因为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万字的有价值的文学作品。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穷人和女性作为外视角,落在作品的题材、人物和故事上面;而作为内视角,则表现为作者的道德立场、思想和情感的倾向性。萧红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暴露权势者,反抗“男权中心社会”,控告世界的不义。但是,当她批判穷人和妇女的愚昧和残酷时,那充满愤怒的目光中,却又是含了哀悯的。她清楚地知道,使穷人和妇女的人性劣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立场上,她作了必要的倾斜。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燃烧在那里面。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女性视角的运用,需要具备自觉的女性意识或女权意识。比如张爱玲,虽然在她的小说中,也有不少女主角,但是在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唯一的。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悲剧紧贴着她的肉身。她的大小作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原始激情”。萧红的这份激情,无疑地同她敏锐的感觉有关,其中突出的是痛觉。正是持续的疼痛,使她的情绪和情感,带上了一种苦难性质,故而在颜色、比重、速度、形态方面有了异常的改变。她把所有这些主观的东西,在自由叙述中重新植入被创造的世界,从而深化了她的悲剧主题。她那部最具影响力的作品《生死场》就是鲜明的一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国当代历史剧与史剧观(中)谭霈生〔上接1993年第4期(上)〕一关于《武则天》《武则天》写成于1960年,是郭沫若的又一部“翻案戏”。根据剧作家自己的表白,此剧受胎于游览洛阳龙门石窟的感受。经过翻查大量历史资料,参照此前别人写过的同题材剧本的经验教...

  • 标签: 武则天 剧作家 历史剧创作 《王昭君》 当代历史剧 勾践
  • 简介:四鼓词鼓词,又称湖北大鼓或打鼓说书,考其渊源,由来已久,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陶真,明清的弹词等说唱文学,与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北宋就出现了叙事鼓子词,它是在歌唱时用鼓伴奏的曲艺,当时流行的作品有欧阳修《十二月鼓子词》,吕渭老《圣洁鼓子词》,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东京梦华录注》记北宋先都开封类似打鼓说书的“讲史”有四家,分别说传奇公案、铁骑儿、佛经、史书等。陆游《剑南诗稿》中《小舟游近村》之三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首诗虽未说明是打鼓说书,但与这种曲艺演唱形式是相近的。明末清初贾凫西作有《木皮散人鼓词》,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清代“唱鼓词者,小鼓一具,配以三弦,谓之鼓词。亦有仅一人者,京津有之。”

  • 标签: 吕渭老 铁骑儿 崔莺莺 剑南诗稿 贾凫西 曲艺演唱形式
  • 简介:二、一“刊”和刘豁公一“刊”,就是民国十革年(1928)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戏剧月报》它的主编是刘豁公。

  • 标签: 产生历史背景 名旦产生 四大名旦
  • 简介:一“戏改”,是文化界通常专指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的戏曲改革(改戏、改制、改人,简称“三改”)。戏曲艺术的变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变革的需要,是戏曲艺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具有历史延续性,它贯穿于整个戏曲发展史的过程.只是不同时代、不同的剧种,它的变革内容不同,变革的方式、方法各异。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传统戏曲进行的这场改革,是空前未有的第一次戏曲改革,其广度和深度均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戏曲革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时期的解放区。也曾经对戏曲进行过改革尝试,一些做法对这次“戏改”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标签: 历史延续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戏曲改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变革 福建
  • 简介:《妈妈咪呀!》这部世界最流行的音乐剧首演于1999年,编剧通过演绎ABBA乐队不朽的经典曲目,把观众神奇地带到了天堂般的希腊小岛,《妈妈咪呀!》代表了一种开放、轻松的心态,体现了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回忆与追寻。

  • 标签: 历史 音乐剧 世界 曲目 乐队 演绎
  • 简介:  三  新中国建立以后.云集在河北的各演出社团大部分离开河北.剧作家们也纷纷赴京、津及解放军部队,河北剧作家队伍锐减.但是,战争年代的戏剧传统却完好保留下来,更何况,离开河北的剧作家们,不少人仍以河北的战争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与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戏剧专业团体又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话剧、歌剧团体向正规化、专业化发展,戏曲团体在全省遍地开花.不仅繁荣了演出,而且促进了创作,一批年轻的剧作家成长起来,如魏连珍、郭汉城、王昌言、鲁速、李刚、王焕亭、周孝武、于雁军、毛达志、刘谷、于英、尚羡志、张仲朋、东娃、高华民等.……

  • 标签: 历史嬗变 嬗变文化 戏剧历史
  • 简介:宋元人为何要并且如何将世代累计的“种种之杂戏”、“种种之乐曲”以及“当时所有之游戏技艺”等要素“综合”成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的戏曲?这是王国维戏曲研究做所遇到的“戏剧史难题”。陈建森、莫嘉丽在《文艺研究》2008年第1期发表同题文章指出,从审美一艺术发生学视域,在宋元文化生态环境中考察观众的精神需求、审美视界和戏曲的本质、功能,在戏曲艺术生产和消费链中描述宋元戏曲历史生成的轨迹,在剧场交流语境中理解和把握宋元戏曲的演剧形态,方能合理地解答王国维所遭遇到的“戏剧史难题”。

  • 标签: 宋元戏曲 历史生成 戏剧史 王国维 文化生态环境 审美视界
  • 简介:南宋时期。战乱频繁、政治衰败、经济凋敝,统治阶级为求恢复“周礼”教化百姓,维护风雨飘摇的王朝统治,从而进行了多次雅乐改制。“布衣才子”姜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向宋宁宗赵扩呈献了《大乐议》一书,其中论及了他对雅乐改制的主张和建议。本文通过对姜夔音乐思想的分析,让我们从中窥视到宋代音乐的沿革与发展过程。

  • 标签: 姜夔 《白石道人歌曲》 宋代宫廷雅乐 《大乐议》
  • 简介:在湖州,不管文化干部、演员还是戏曲作者,年轻一点的都亲热地叫老剧作家顾锡东为“顾伯伯”。顾伯伯对他们也总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在当前戏曲观众减少的趋势下,说也奇怪,只要是顾锡东同志写的戏,总十拿九稳,不愁没有观众。湖州越剧二团最近来上海演出他的《长乐宫》和《双桥接亲》,演员年龄很小,表演也不算太出色,可是却连演连满两个多月,观众反应十分热烈。对描写古代婆媳关系的《双桥接亲》观众尤为喜爱,很多人看了一遍不过瘾,又来

  • 标签: 顾锡东 戏曲观众 五女拜寿 长乐宫 婆媳关系 历史剧创作
  • 简介:<正>由于对藏族戏曲艺术缺乏较为全面的总体上的研究,因此曾有人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个藏族戏曲剧种,统统被误称做“藏戏”,因而在这一研究领域内曾出现过其说不一的混乱现象。随着对藏戏艺术研究的深入发展,事实已经说明,藏民族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民族戏曲,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戏曲剧种。“藏戏”这一名称只能做为整个藏族戏曲剧种的总称,至于单一的剧种,仅在我们西藏地区就有以下五个:一是在公元七、八世纪已形成,起源于藏民族发祥地雅隆地区的白面具戏。这是整个藏族戏曲剧种的母体剧种。但由于它的许多表演艺术形式,过多地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上,因而它早已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二是公元十四世纪晚期由著名云游高僧汤东杰布在白面具戏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成的蓝面具戏。这一剧种起源于后藏地区,它是在整个雪域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各种表演技术最丰富而较全面的剧种。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扶植下,该

  • 标签: 藏戏艺术 藏族 文化艺术 历史渊源 戏曲艺术 剧种
  • 简介:清初大戏剧家洪升的《长生殿》,是一部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间爱情故事传说的古典名剧,是洪升认真地研究有关历史资料,广泛地吸收民间传说及批判地继承前人艺术成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并以他卓越的艺术才能创作出来的精品。

  • 标签: 《长生殿》 民间传说 历史资料 文学艺术 古典名剧 爱情故事
  • 简介:一、戏曲的民间基础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从它的源头来看。大体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部落歌舞、图腾崇拜、傩舞、巫觋与宗教祭祀等。形成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清。戏曲自形成时代,就与民间紧密相连。唐代的《踏摇娘》演出于露天舞台,常非月诗《谈容娘》:“马围行处匝,人簇看场圆”即可见证。宋代的“瓦舍”极多,“瓦舍”中“勾栏”荟萃,观众驳杂,以市民为主,杂有军卒、贵家子弟、文士书生、官僚幕客等。

  • 标签: 戏曲界 历史 新中国 民间基础 《踏摇娘》 中国戏曲
  • 简介:在威尔第的歌剧中,《埃尔纳尼》(Ernani)并不那么出名,它常常被人忽视。或许是威尔第出色的歌剧实在是太多,使这部歌剧的地位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而威尔第的成名作《纳布科》(Nabucco)又过于光芒四射,它几乎成了威尔第早期标志性的杰作,使得这部创作于《纳布科》两年后的歌剧成了一部过渡性的作品。从内容上看,《埃尔纳尼》充满了戏剧张力,但又不像《弄臣》《茶花女》那么简洁、抒情、优美动人——显然,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喜欢感官的愉悦,不会像艺术家那样因追求戏剧性而放弃某些感官刺激。

  • 标签: 威尔第 正歌剧 历史 感官刺激 《茶花女》 戏剧张力
  • 简介:罗西尼写的歌剧种类很多,除了被人熟知的喜歌剧之外,还有滑稽剧、大歌剧和正歌剧等。罗西尼一共创作了39部歌剧,其中正歌剧就有十来部之多,但另有人说是25部。可见,即使到了现在,歌剧的分类都不是严格的(事实上也无法准确归类)。而所谓的25部正歌剧,是把他创作的严肃歌剧、宗教剧都归之于正歌剧范畴。不管怎么说,罗西尼创作的正歌剧比他的喜歌剧还要多,这是肯定的。

  • 标签: 正歌剧 罗西尼 米德 历史 喜歌剧 创作
  • 简介:梅兰芳民国初年两次赴上海演出后从民国4年4月到民国5年9月的这18个月中,他在冯幼伟、齐如山等一批文人的帮助下排演了《宦海潮》等一系列“新戏”。这些“新戏”分为四类:1、穿老戏服装的新戏,如《牢狱鸳鸯》;2、穿时装的新戏,如《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梅兰芳排演的时装新戏还包括民国三年[1914年]7月排演的《孽海波澜》及民国七年[1918年]2月2日排演的最后一出时装新戏《童女斩蛇》);3、古装新戏,如《嫦娥奔月》、

  • 标签: 民国初年 梅兰芳 历史语境 演剧 《嫦娥奔月》 排演
  • 简介:历史剧的概念存在较大的争议,引起了文艺界多次大讨论,且当下滥用、套用、假用历史剧概念的现象层出不穷。新编古装戏缺乏历史剧定义的基本要素,因而很多看似历史剧的新编戏都采取了避开历史剧这顶“帽子”的做法,或将其冠名为“新编古装戏”“新编历史故事剧”。文章以新编越剧《双飞翼》为例,认为在历史题材戏剧作品冠名问题上,称其为新编历史故事剧比直接命名为历史剧更为科学、合理。

  • 标签: 越剧《双飞翼》 历史剧 新编历史故事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