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07年11月6日,营口叶亮卿开办的东盛和等五联号突然倒闭,波及整个营口,造成严重的区域性经济危机。面对危机,清政府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几经协调、商讨,最终由户部银行筹款150万两进行救济,从而稳定了商业秩序。通过该案处理过程,能看出清政府在实际经济运作中开始发挥保护、救助经济的作用。但救济政策的出台并非一帆风顺,其中蕴含着多方考虑及利益纠葛。在应对危机过程中,新式金融机构与督抚、地方关道等部门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扮演着不同角色。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开始从小政府向大政府转型,政府职能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得到扩展和强化。
简介:借鉴自然科学中的混沌系统理论和罗伯特·杰维斯的复杂系统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展现国际体系中含有意义的随机性微观事件对系统的影响。1914年“七月危机”欧洲外交过程中奥匈帝国的匈牙利首相伊斯特万·迪查在大臣会议上的表现,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随机性微观事件。研究这一随机性微观事件,可以揭示微小的孤立事件是如何通过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同时,利用反事实假设证明,可以说明在国际政治这一混沌系统中,随机性微观事件的差异是如何被系统的过程放大,并最终导致了系统的巨大差异。
简介:“十至二十世纪中国工商业与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9~11日在河北大学举行。研讨会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外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多名学者参会并提交论文。会议围绕工商业与金融史两大主题展开,涉及农业金融与农村借贷市场、商业信用、地权市场与金融、根据地金融业、三农与农村金融等问题,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研究。
简介: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法定货币,是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筹码。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发行,是现代中国金融文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一〕①1947年8月1日,主持财经工作的董必武提出“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的设想,10月2日正式向中央提出《关于...
简介:合作金库是193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民政府推动下以合作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合作金融机构。从资金来源结构看,合作金库中来自合作组织的内源资金极为有限,由政府和国家行局供给的外源资金占绝大部分,呈现出严重的内外失衡状态。外源主导的资金结构尽管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合作金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制约。
简介:辛亥革命之后的外蒙古问题几乎贯穿整个民国时期,从1911年到1921年的十年间外蒙古问题经历了形式上的独立-自治-撤治-独立这四个阶段,其中夹杂着近代中国构建民族国家中存在的如何实现政治独立、民族独立、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这十年间的外蒙古问题为讨论中心,着重考察外蒙古问题演变的成因.
简介:1943年初,英、美两国先后对战后国际货币经济秩序提出设想,中国成为第一批被邀请参加讨论的国家。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对英、美方案仔细比较、反复权衡之后,得出英案较为有利的结论。并准备相应的交涉提案,旨在最大限度争取战后利益。当年7月,国民政府派代表团赴美参加专家讨论会,促成了《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联合声明》。以此为基础,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顺利召开,44个成员国正式达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为战后国际货币经济秩序作出重要制度安排。
简介:就早期上海资本市场改革而言,我是参与者、操作者,而后期在一定层面上又是领导者。能够参与资本市场的这一系列改革,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现将我亲历的改革决策的台前幕后略述一二,以飨读者。参与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1985年,我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处工作,以后参与了柜台交易办法的制定,1986年上海诞生了7个证券交易柜台。
清季政府与区域性经济危机的应对——以东盛和倒闭案为中心的研究
国际体系中的随机性微观事件——以1914年“七月危机”中的欧洲外交为例
十至二十世纪中国工商业金融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新中国人民币及其美术设计——现代中国金融文化的瑰宝
资金来源结构与合作金库的发展——基于抗战时期农村金融的考察
中国近代政治重建与国家转型中的危机与挑战——以1911-1921年的外蒙古问题为中心
重建战后金融体系的努力:国民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上海金融改革风云——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及股权分置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