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混合式教学在诊断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文章深入浅出地概述了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与特点,并详细探讨了其在提高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参与度方面的意义。课前的诊断性评价和督学策略、课中的目标示教、任务驱动式练习和小组活动,以及课后的练习、互评、师评及辅导等环节都得到详细讨论。本文对混合式教学在该领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小结,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测结果的质量影响因素,提高质量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份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0份血常规检测结果中有61份标本复检,复检率30.50%(61/200),其中内科25例(40.99%),儿科17例(27.87%),妇产科11例(18.03%), 外科8例(13.11%)。分析后发现影响血常规检测的质量因素有护士采集血液标本的技术因素、仪器因素及固有因素。结论血常规检测结果受诸多影响因素,其中应积极采取有效地预防性措施,避免因护士采集不规范而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提高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可信度与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9月在医院接受身体检查的80名健康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每名受检者抽取10ml的血液样本,分为两份分作溶血组和非溶血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受检者溶血的血样,其酸性磷酸酶(ALP)、血糖(GLU)测定值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酸(UA)的测定值均比溶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氨(BUN)、血清葡萄糖(GLU)、肌酐(Cr)的测定值则在溶血前后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血常规生化检验中,检验人员需要尽量避免受检者血样标本发生溶血,以防止检查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进一步提升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辅助医生对受检者作出准备、合理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案例教学法在针灸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针灸推拿专业医学学习的82名学生展开研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划分为研究组(n=41名)与对照组(n=41名),对照组使用常规教学方式,研究组通过案例教学法展开教学,对比两组学生的考核结果及教学方法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分别为98%、68%,且研究组学生单选题、名词解释、论述题及总分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针灸治疗学教学,可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和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值得在日常教学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了我院在 2018年 7月至 2019年 7月期间进行血常规检验的 26例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不合格的标本当作此次研究样本,分析和研究有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结果 : 导致血液常规检验结果不合格的的因素主要包含患者生理因素、人为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以及其它因素,分别占 26.92%、 38.46、 11.54%、 15.38%、 7.69%。结论:患者生理因素、人为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这 4类因素是导致患者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因素,这 4类因素所占比例为 92.30%。鉴于上述导致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各类因素,应加强对血液采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以提升工作人员操作的规范性水平,确保血液样品的采集、送检、制剂的使用、贮存等各个流程的科学、合理的操作。此外,还应不断优化血液常规检验的有关制度,梳理以往的流程,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以促使血常规检验的有序进行,最大限度提升血常规检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