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士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同心圈”,通过现状把握,制定目标,提出整改措施,按品管圈程序开展实施和分析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急诊科护士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成功率明显高于活动前,采集成功率由活动前的60.34%提高至8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圈员自我管理能力,科室凝聚力等得到明显提高,圈组荣获“第五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这是本次品管圈活动的无形成果。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急诊科护士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成功率,而且还促进了圈员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科室凝聚力的提高,圈组荣获“第五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
简介:摘要目的思考胱抑素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本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期间诊疗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将患者划为斑块组45例、对照组45例,且借助PENIA法(颗粒增强散射比浊法)的使用,对患者血浆CysC、生化指标予以测定。结果斑块组患者CysC、TG、TC、LDL-C、HCY等指标较高于对照组,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C、LP-α指标较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数据相似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ysC和HCY、年龄间呈现正向关联,即r=0.458/0.437,P<0.05;但年龄、HCY间无相关性,即r=0.133,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而言,血浆CysC水平和粥样斑块存在关联,而其更是和患者年龄、HCY等因素相互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脑瘫患儿颈动脉外膜剥脱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择期行颈动脉外膜剥脱手术的脑瘫患儿,ASAⅠ~Ⅱ级,年龄5~10岁,随机分为两组。A组七氟醚全凭吸入组,B组静吸复合麻醉组。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的时间、插管时的反应、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单次追加瑞芬太尼作为补救的次数、术后躁动发生例数。结果B组插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A组拔管时间及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但术中因麻醉深度不足追加瑞芬太尼次数高于B组,术后躁动发生的例数高于B组,插管时呛咳发生的例数高于B组。结论七氟醚全凭吸入麻醉用于小儿脑瘫颈动脉外膜剥脱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较易发生躁动,术中维持效果不如静吸复合麻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测孕晚期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在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50例同期在我院接受产前检查、分娩的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在孕晚期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检测结果。并对其妊娠结局进行追踪,分析孕晚期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RI、PI、S/D及舒张早期切迹发生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而新生儿体重则显著低于正常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子宫动脉多普勒异常组早产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而新生儿体重则显著低于正常组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超声监测孕晚期孕妇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以对患者的预后结局进行预测,有利于并发症的早期干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28例,其中A组132例患者发病3天内即给予介入栓塞治疗,B组126例4~14天内接受治疗,而C组72例患者发病14~30天后接受治疗。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同时,根据患者动脉瘤瘤颈、大小和栓塞程度探讨其与动脉瘤复发的相关性。结果A、C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率明显高于B组,宽颈复发率高于非宽颈患者,大型动脉瘤复发率高于中小动脉瘤患者,治疗次全栓塞复发率明显低于完全栓塞患者,分别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复发率与患者治疗时机、动脉瘤颈、动脉瘤大小和栓塞程度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极速脉搏波技术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高血压病人60例,测量血压,血脂、血糖(GLU),并计算脉压指数(PPI),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再利用极速脉搏波成像技术(ufPWV)测算颈动脉收缩早期脉搏波传导速度(BS)、收缩末期脉搏波传导速度(ES)。根据PPI分为三组PPI<0.4(30条颈动脉)、0.4≤PPI<0.5(58条颈动脉)及PPI≥0.5(32条颈动脉)。结果(1)三组组间比较,三变量(BS、ES、IM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PPI与BS、ES、IMT的相关性分析,ES的相关系数(r=0.741)明显高于BS、IMT。结论ufPWV技术可显示血管弹性与PPI的相关性,且ES优于IMT,ufPWV技术可作为定量评估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的新型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对其动脉血气的影响以及护理干预手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6月接收的86例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分为干预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43例,采用常规开放式吸痰,干预组为43例,予以密闭式吸痰,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比较分析,吸痰前,干预组与参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吸痰后,干预组动脉血气各指标变化,与参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积极应用密闭式吸痰,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对患者动脉血气造成的影响较低,在具有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和疑似冠心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前后的时间少于2周。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是标准的。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中度和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计算准确率,阳性率和吻合率。结果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准确率高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P>0.05)。64层螺旋CT显示中,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的确切值为90.00%,阳性率为65.00%;钙化灶的确切值为85.00,阳性率为60.00%。结论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中,中度狭窄的检出敏感。它可以用作冠状动脉狭窄的非侵入性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短期多次检查,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无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有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5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病程、合并高血脂、合并糖尿病、合并IGR、合并高尿酸血症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但吸烟、肥胖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高危因素为年龄、合并高血脂、合并糖尿病、合并IGR、合并高尿酸血症。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年龄、病程、合并高血脂、合并糖尿病、合并IGR、合并高尿酸血症有关,因此在早期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改善生活习惯,预防不良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部血管彩超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4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神经科收治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4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展开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46例患者中,颈动脉狭窄11例,对照组未检出颈动脉狭窄者,两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10例,内膜增厚9例,观察组检出斑块40例(软斑块23例,硬斑块12例,混合斑块5例),内膜增厚42例,两组斑块检出率、内膜增厚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彩超诊断作用明显,可用于发现患者病变情况,并可为病情程度判断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临床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非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每组各70例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高血脂症、ICR、高尿酸血症、糖尿病(P<0.05)。结论为避免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出现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临床需重视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并及时采用相应护理对策进行干预处理,以确保患者的健康,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