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低场强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髌骨软化症时的应用效果,分析髌骨软化症低场强磁共振成影像学分期表现。方法 :将 2017年 5月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32例髌骨软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检查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关节镜 ,实验组采用低场强磁共振成像 ,比较两组敏感度 (Se)、特异度 (Sp)、总符合率 (^π)、 kappa值。结果 :根据髌骨软化症关节镜诊断与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关节镜下分期基本吻合。对照组与实验组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相似,符合率为 85.29%, kappa值为 0.811>0.75,说明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与关节镜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运用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诊断髌骨软化症与关节镜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有较高价值,采用梯度回波扫描,尤其是 GET1WI在诊断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广泛运用于临床髌骨软化症患者的诊断。
简介:【摘要】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患者机体血量减少的一种不良反应,因组织血量得不到充足灌注,使得细胞出现损伤、新陈代谢发生障碍,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将会威胁其生命安全。此病理过程往往会快速导致神经、循环、代谢等功能发生紊乱或是出现障碍,所以休克也称全身细胞急性缺氧综合征。在临床手术开展中,若患者出现大量活动性出血,就可能会引发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如未对患者出血进行合理控制,往往导致休克难以纠正,因此,手术中对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及时给予有效的输血、输液治疗,且实施及时抢救治疗,以有效控制患者出血量,及时纠正患者临床指标,对于患者抢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临床经验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手术室护理进行综述,以便为患者抢救提供一定的护理参考经验。
简介:摘要:低血容量性休克属于常见的一种血量减少不良反应,主要是因机体内的循环血液量下降,使得机体组织中的血量不能正常的灌注,损伤的机体的相关组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近年来,低血容量性休克临床将其分为出血性、创伤性休克2种,如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则会对其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治疗中,如出现活动性大出血现象,需要在控制出血量的过程中纠正临床指标,如发现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要及时开展输血、输液治疗,以此来保证治疗效果。有调查表明,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中,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有必要,特别是手术室护理,其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同时会对治疗的时间与预后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手术室护理措施开展探究,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患者术后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 PACU)期间的低体温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方法:选择术后进入PACU者6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后PACU期间对患者进行无线、无创、持续动态的核心体温监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低体温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PACU 666择期手术患者中低体温发生率为44.5%,本组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患者中,有85.5%的患者低温时长占比(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时长/患者复苏室的停留时长)超过50%,有64%的患者低温时长占比为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方式、手术体位、麻醉方式、麻醉等级、麻醉诱导时体温、手术时间、术中总入量统计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麻醉诱导时核心体温<36.5℃、非腔镜手术、全麻方式是PACU患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ACU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和低体温发生时长占比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提示,加强患者术中和麻醉复苏期间持续性核心体温监测,针对不同手术患者体温现况施以个性化体温保护,对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特点和临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为有效预防控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在医院内的流行及传播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操作规范对菌株进行分离培养,通过革兰染色和氧化酶实验对菌株进行初步筛查,再经过在 PHOENIX-100 微生物鉴定系统( 美国 BD 公司)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共分离得到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199株,其中粘质沙雷菌(Serratia marcescens)15株,7.54%;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占125株,62.82%;聚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13株,6.53%;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23株,11.56%。标本类型主要以痰液(sputum)为主,共分离147株,占73.87%;其次是尿液(urine)标本,26株,占13.07%。科室分布中以呼吸科为主,占43.22%;其次为ICU,占27.64%。结论 医院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离率较高,菌株存在较严重的多重耐药性(MDR)。提示临床一定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强院感意识,防止该类细菌在医院内的传播扩散。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究我院分离培养的114株耐药碳青酶烯肺炎克雷伯菌( CRKP)的药物敏感性,耐药基因分型,并进行同源性分析 , 为临床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临床住院患者 送检标本 分离培养的114株 非重复性 耐药CRKP。采用 VITEC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对上述耐药菌重新进行菌种鉴定并验证其对碳青酶烯 以及其他临床抗菌药物单药或联合用药 的药敏分析 。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 mCIM)检测碳青霉烯酶,乙二胺四乙酸( EDTA)协同法检测金属酶, PCR 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其耐药基因。 通过 脉冲场凝胶电泳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析 114 株菌株 的 同源性。 结果 采用 VITEC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鉴定结果表明上述耐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位于 95%-100%;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 70%-75%、 82%-87%、 90-95%和 8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此外,该耐药菌对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或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联合四环素类或氯霉素类的耐药率均位于 57%-66%、 61%-77%、 79%-84%和 6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114株 CRKP经 m CIM检测结果均显示阳性,阳性率为 100%; EDTA协同试验结果显示 8株为阳性,阳性率为 7.02%。经耐药基因检测及测序结果比对显示, IMP、 KPC和 NDM的基因型别为 IMP-4、 KPC-2和 NDM-1。临床耐药发生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 P < 0.05)。拉丝试验结果显示高毒力 CRKP1检出率为 16.67%;同时 rep-PCR结果显示 114株 CRKP分为 A-F 6类型,以 A型为主( 80.71%)。通过 Bio Numerics 软件分析 PFGE条带的聚类情况,本研究 114株 CRKP分为 A-F 6类型, A型为主( 80.71%, 92/114), B-F型分别为 4.39%(5/114)、 3.51%(4/114)、 3.51%(4/114)、 4.39%(5/114)和 3.51%(4/114),与 A型相比差异与统计学意义( χ2=15.736, P = 0.001)。 结论 CR-KP是导致临床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且极易发生多重耐药现象,并随着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感染率逐渐上升,提示加强临床用药过程对交叉感染的防护措施,并及时监测致病菌的变化及耐药趋势对临床抗广谱耐药菌的治疗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周期性低负荷运动对预防老年跌倒的影响。方法 招募 60例来我院疗养的老年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帕维尔康复训练组自由活动对照组,每组 30例。对照组自由活动,无运动相关特殊要求;干预组接收帕维尔康复运动处方,观察周期均为 3个月。将两组治疗前、干预前后、干预 3个月后的步行速度、平衡功能以及握力 3个指标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结果 干预组在进行帕维尔康复训练 3个月后步行速度和握力提高、平衡能力改善( P< 0.05)。对照组 3个月后的步行速度、平衡功能及握力变化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 周期性低负荷运动可以改善老年老年人运动与平衡能力,对老年人跌倒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为老年人运动负荷的合理制定提供新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睡眠检查存在舌咽区阻塞但清醒时舌咽区气道形态正常的可疑舌后坠OSAHS患者外科治疗方法,观察此类患者中进行Repose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98名可疑舌后坠的OSAHS患者,非随机分为2组,第一组74例,手术方案为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加Repose术,第二组33例手术方案为单纯UPPP手术。术后密切观察并发症情况,随访半年以上并复查多道睡眠监测(PSG),观察疗效。结果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原发性和继发性术后切口出血Repose手术安全性良好,与UPPP联合应用,治疗此类患者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胎头位低置胎盘产妇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分娩的300例单胎头位低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根据是否试产把患者分为试产组(n=150例)与选择性剖宫产组(n=150例),按照分娩前接超声检查胎盘下缘距宫颈口位置将患者分为低置胎盘a组、低置胎盘b组、低置胎盘c组,观察患者的阴道试产成功率、产后出血量等指标。结果低置胎盘a组选择阴道试产比例为10%,b组为24%,c组为66%,行阴道试产的产妇成功分娩率为84.67%,且低置胎盘a组试产成功率比低置胎盘b组和c组低,胎盘距离内口≥20mm时,阴道分娩出血量均比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20mm不能作为孕妇选择性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临床医生要认真检查、评估,从而挑选最佳的分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