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0 个结果
  • 简介: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无论是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成人或小儿,经常规的X线钡剂检查摄片、胃镜、肠镜等检查,一时得不到确诊,均称为潜源.但通过全面收集病史,详细的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运用辅助检查手段,潜源出血亦可查明其病因.国内外学者报道,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占5%~10%左右[1].

  • 标签: 潜源性消化道出血 诊断 病因
  • 简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分泌型钙结合磷酸化糖蛋白,又称为早期T淋巴细胞活化因子1(earlyTlymphocyteactivation1,Eta-1)或分泌型磷酸蛋白。1979年Senger等首次报道一种转化特异性分泌蛋白与肿瘤的关系.称之为转化相关磷酸蛋白。后来Franzen等从骨组织中分离出一种磷酸蛋白,其特性与Senger等发现的磷酸蛋白相似.因其介导骨基质矿化和重吸收过程而被命名为骨桥蛋白。以后相继在多种组织细胞中均发现OPN的表达和分泌,并参与多种生命现象。现在认为,在局部炎症中,它是免疫细胞募集及启动Th1细胞免疫的关键细胞因子。

  • 标签: 骨桥蛋白 炎症性肠病 特异性分泌蛋白 磷酸蛋白 磷酸化糖蛋白 细胞活化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各型肝脑病的临床特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74例肝脑病患者的发病诱因、发病经过、肝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阵脱逃本组急性肝脑病38例,慢性复发性肝脑病30例,肝脑变性型肝脑病1例,亚临床型肝脑病5例。Ⅰ期(轻型肝脑病)17例,Ⅱ期(中型肝脑病)20例,Ⅲ期(重度肝脑病)17例,Ⅳ期(深昏迷)15例。患者在12小时时清醒11例,24小时清醒19例,48小时清醒12例。急性肝脑病死亡22例,慢性复发性肝脑病死亡5例,但多有复发。结论肝脑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应注意亚临床型肝脑病的诊断。肝脑病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而不是血氨水平,肝脑病尚无特效疗法,治疗应针对病因、采取有效的经验治疗,可提高苏醒率和存活率。

  • 标签: 肝性脑病 诱因 临床特点 血氨 预后
  • 简介:本文仅对肝前黄疸的诊断和治疗作一总结。1黄疸的定义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巩膜、黏膜和皮肤黄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血清总胆红素的正常值为1.7~17.1μmol/L(0.1~1mg/d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

  • 标签: 肝前性黄疸 胆红素 溶血性贫血 脾功能亢进症
  • 作者: 徐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2期
  • 机构:泸州市妇幼保健院(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
  • 简介:慢性萎缩胃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萎缩、变薄和萎缩改变,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和营养吸收障碍。慢性萎缩胃炎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但也有年轻人患病的报道。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炎症性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益气健脾方治疗慢性萎缩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琼海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慢性萎缩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气健脾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CRP、IL-6、TNF-α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方治疗慢性萎缩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胃痛、胃胀、嗳气、恶心呕吐、大便稀溏、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降低CRP、IL-6、TNF-α炎指标水平,且安全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益气健脾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胰岛素抵抗与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的相关。方法随机选取NAFLD合并代谢紊乱患者89例,NAFLD患者95例,正常对照80例,测定BMI及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肝脏B超检查。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指数,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将老年组与青年组、老年肥胖组与非肥胖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NAFLD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脂、血糖及肝功能代谢异常,脂联素水平降低,合并代谢紊乱者脂联素水平更低。老年人NAFLD合并代谢紊乱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高于年轻患者。老年肥胖及年轻NAFLD容易发生肝功能异常。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与BMI、性别及HOMA相关。结论老年人NAFLD及其合并代谢紊乱患者胰岛素抵抗严重,脂联素水平降低;老年肥胖NAFLD患者更容易发生ALT异常。血清脂联素水平与BMI、性别及HOMA相关,与年龄无显著相关

  • 标签: 老年人 非酒精性脂肪肝 代谢紊乱 脂联素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肝病,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影响胆汁酸核受体的措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脂肪细胞分泌的多种脂肪因子在非酒精脂肪肝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研究还发现胆汁酸核受体的变化可影响脂肪因子的分泌。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因子 胆汁酸核受体
  • 简介:背景: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指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肝细胞逐渐发生脂肪变性的临床病理过程。SIRT3与棕色脂肪的产热有关,肝细胞内可检测到其表达。目的:通过检测NAFLD患者肝活检标本中SIRT3、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同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表达,探讨SIRT3与NAFLD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关系。方法:从体检人员和部分行肝胆外科手术者中纳入56例NAFLD患者,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先以超声检查初步诊断脂肪肝程度,然后行肝穿刺活检,确定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IRT3、AMPK、ACC1、SREBP-1表达。结果:超声诊断的脂肪肝分级与组织病理学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一致。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SIRT3和AMPK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而减低;ACC1和SREBP.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随脂肪肝程度的加重而增加。结论:SIRT3与NAFLD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呈负相关.其表达降低可能通过下调AMPK表达,使脂肪合成基因ACC1和SREBP-1表达增加,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SIRT3 脂肪变性 超声检查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联合不同药物治疗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A组);熊去氧胆酸+多烯磷胆碱胶囊治疗(B组);熊去氧胆酸+水飞蓟宾胶囊治疗(C组)。每组40例,疗程12个月,观察3种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观察用药前、用药后1、3、6、12个月肝功、主要症状等指标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12个月症状积分比较,B、C组优于A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B、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B、C组完全反应率优于A组(P〈0.05),B、C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三组血清ALT、AST、ALP、GGT、TBI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第一个月降低幅度最大,降低幅度B、C组优于A组(P〈0.05),B、C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9)。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多烯磷胆碱胶囊或水飞蓟宾胶囊治疗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熊去氧胆酸 多烯磷胆碱胶囊 水飞蓟宾胶囊 疗效
  • 简介:背景: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复燃危害重大。合并HVB感染的炎症肠病(IBD)患者在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HBV复燃。目的:研究我国合并HBV感染IBD患者在使用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时的HBV复燃情况。方法:回顾连续纳入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上海仁济医院诊断为IBD、HBcAb阳性并接受IFX治疗的住院患者,采集相关临床资料和随访信息,观察病毒复制和肝功能变化。结果:194例接受IFX治疗的IBD患者中28例合并HBV现症或既往感染,总体感染率为14.4%,现症感染率为4.6%。28例患者平均IFX疗程(6.96±3.47)次,平均随访时间(15.32±10.47)个月。15例(53.6%)患者接受预防抗病毒治疗,1例使用拉米夫定,14例使用恩替卡韦。10例(35.7%)患者采用IFX与免疫抑制剂协同治疗,其中1例(10.0%)HBV现症感染患者(HBsAg阳性,HBV-DNA阴性)治疗过程中出现HBV复燃。该例患者采用拉米夫定预防抗病毒治疗,将抗病毒药物更换为恩替卡韦后HBV-DNA降至检测下限。结论:使用IFX治疗的IBD患者应筛查HBV感染状态。合并HBV感染者在IFX与免疫抑制剂协同治疗的情况下可选用低耐药率的抗病毒药物行预防抗病毒治疗,从而降低病毒复燃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炎症性肠病 英夫利西单抗 免疫抑制剂 抗病毒治疗 安全
  • 简介:酒精脂肪肝(AFLD)是指长期饮酒导致的脂肪肝,是现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目前认为,酒精脂肪肝治疗上主要有戒酒、营养及药物治疗等方法。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本文对此作以下阐述。

  • 标签: 酒精性脂肪肝 治疗 进展
  • 作者: 王轶佳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2-07-07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 第6卷 第9期
  • 机构: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 眉山 620010
  • 简介:<正文>溃疡结肠炎的病程一般比较长,并且容易反复发作,在任何年龄段都容易出现这一疾病,但是在20岁到30岁的年龄段最为常见。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疾病,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病人的体重可能会逐渐降低,整个人日渐消瘦。那么一旦得了溃疡结肠炎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这一疾病很可怕吗?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第20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于2010年3月25~28日在我国北京召开,以下就酒精肝病(ALD)方面的报道作一简要概述。一、临床研究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ALD分为酒精脂肪肝、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亚太肝病学会 纪要
  • 简介:丘疹荨麻疹,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每年的春季开始,夏秋季节,有的一年四季不断,尤其夏秋季节为重,在小儿身上不断出现不规则的成群分布的梭形红色丘疱疹或风团,伴有剧烈的瘙痒,有的经搔抓继发皮肤感染形成脓胞疮。现简要介绍一下对丘疹荨麻疹认识与防治。

  • 标签: 丘疹性荨麻疹 婴幼儿 儿童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过敏性疾病
  • 简介:小肠在腹腔中分布广,容积大,相对表浅,又无骨骼保护,因此,腹部穿透或闭合伤时都容易受累,约占整个肠道损伤的70%~80%。争取早期诊断和进行有效救治,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我院外科从1994—01/1999—12共收治外伤小肠破裂12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诊断和救治情况分析如下。

  • 标签: 外伤性小肠破裂 救治 诊断 院外 闭合伤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目的探讨酒精肝硬化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以同期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为对照,对59例酒精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酒精肝硬化占同期住院肝硬化总数的7.9%,辅助检查提示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以及MCV升高、AST/ALT比值增大,肝脏增大、脂肪肝、合并胆结石比例高,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显著;酒精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增加,乙肝后肝硬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增加酒精肝硬化以合并戒酒综合征、酒精脑病较为特异表现。、对此给予相应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较好。结论酒精肝硬化以长期大量酗酒,较特异的临床表现与相关实验室检查为诊断依据;治疗应绝对戒酒,针对戒酒综合症给予对症支持疗法,预后较肝炎后肝硬化好。

  • 标签: 酒精性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 鉴别诊断 临床特点
  • 简介:溃疡结肠炎(UC)是一种难治愈、易复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以及复发因素尚不明确,饮食因素因与两者均有关联而成为研究热点。既往大多数研究认为膳食纤维有益于UC,然而新近一些国外研究却使该观点受到质疑。本文就膳食纤维及其在UC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膳食纤维 短链脂肪酸 丁酸盐类 肠黏膜屏障
  • 简介:在西力国家,酗酒历来是导致严重肝脏疾病的首要因素.我国近年来由酒精所致的肝损害亦呈逐年上升趋势,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1].典型的酒精肝病(ALD)临床上表现为脂肪肝和肝肿大、酒精性肝炎、酒精肝纤维化,最终将发展为不可逆肝硬化.尽管AL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大量资料表明,酒精代谢产物乙醛是造成肝脏和其他脏器损害的主要元凶[2].乙醇脱氢酶(ADH)和肝脏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MEOS)通路均可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乙醛,乙醛继而与机体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舷物,进一步导致蛋白酶失活、DNA修复蛋白功能损害、自身抗体形成、谷胱甘肽耗竭、线粒体损伤和氧利用障碍[3].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发病机制 肝损害 磷脂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