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1西医认识近年文献报道有10%~30%胸痛,临床酷似心绞痛,但缺乏心血管器质性病变客观证据,称为非心源性胸痛,其中胸痛直接原因为食管病变者称食管源胸痛,是目前胸痛常见原因。功能食管源胸痛是指无病理性返流或病理基础食管动力或结构异常情况下,反复发作胸痛,为非烧灼中线位置胸痛,因胸痛作冠脉造影,15%~30%在正常范围内,24h食管pH值监测,酸暴露正常者中,

  • 标签: 食管源性胸痛 功能性 中医证治 非心源性胸痛 器质性病变 病理性返流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和肝细胞患者肝组织TTVDNA感染状况.方法采用PCR扩增法分别合成Gla、G2b两种亚型双链TTVDNA探针.应用两型探针对45例肝组织标本进行TTVDNA原位杂交检测,巢氏PCR法检测血清TTVDNA.结果31例血清TTVDNA阳性患者肝组织TTVDNA均为阳性(100%).14例血清TTVDNA阴性患者肝组织中TTVDNA阳性者7例(50%).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TTVDNA散在分布在汇管区周围肝细胞核内,肝癌患者TTVDNA则集中分布在肝癌细胞核内及组织周围肝细胞核内.结论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肝组织中TTVDNA感染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双探针原位杂交法 检测 慢性肝病 肝细胞癌 肝组织 TTV
  • 简介:高位胆管也称肝门部胆管,占肝外胆管58%~75%,近年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随着辅助检查手段和外科技术及观念改进与更新肝门部胆管手术切除率有很大提高。文献报告已超过60%。我院自1990-10/2001-10对16例高位胆管均采取肝方叶切除,充分显露肝门,使肿瘤切除率大大提高。

  • 标签: 高位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 手术方式 肝方叶切除法 肿瘤
  • 简介:目的探究食管同步放化疗敏感性与p53基因表达关系,为预测食管疗效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检测选取63例食管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p53基因mRNA表达情况。对每位患者给予总量为60~70Gy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以及2周期同步氟尿嘧啶+顺祐(DF)方案化疗,观察、分析p53基因表达和同步放化疗疗效间关系。结果p53阳性组24例中CR为7例,PR为12例,SD为3例,PD为2例。p53阴性组39例中CR为20例,PR为16例,SD为3例,PD为0例,阳性组治疗有效率为76%,明显低于阴性组92.31%。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患者放、化疗敏感性可将p53基因表达量检测作为一个参考指标。食管外周血p53基因表达,可反映出瘤组织某些生物学特性,结合p53表达量,可指导放、化疗方案科学制定。

  • 标签: P53 食管癌 基因表达
  • 简介:背景:临床上评估炎症肠病活动方法有临床活动度、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等,三者常不一致。目的:探讨CRP评估炎症肠病活动价值。方法:以Logistic回归法分析80例克罗恩病(CD)、70例溃疡结肠炎(UC)患者血清CRP与血沉、临床活动度、内镜表现活动、组织学活动、低白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升高关系;比较临床严重度、病变部位和药物治疗对CRP影响。结果:CD中CRP与血沉相关;UC中CRP与血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相关。CRP在活动CD中显著升高(P〈0.01),重度CD和结肠CD中CRP升高较其他各组明显(P〈0.05);活动UC中CRP亦显著升高(P〈0.01),重度组中CRP升高较其他组明显(P〈0.05)。药物有效控制临床表现时.CRP显著下降(P〈0.01),复发时重新升高(P〉0.05)。结论:CRP升高更适于反映中至重度结肠CD和UC活动:具有快速反映药物治疗有效特点。

  • 标签: C反应蛋白质 CROHN病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增强扫描(DCE)序列联合应用在肝细胞(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检出复发微小肝癌(mHCC)诊断价值。方法在43例肝细胞患者手术切除术后行MRI、DWI和DCE扫描序列,以早期发现复发灶。结果在术后1年,43例HCC患者中发现54个复发病灶;DWI联合DCE对复发mHCC判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分别为89.5%、97.1%和94.4%,DCE单独诊断敏感性为63.2%,特异性为88.6%,准确为79.6%,而DCE单独诊断复发mHCC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最低,分别是60.O%,67.7%和64.8%(P〈O.05)。结论在MRI检查中应用DWI和DCE扫描序列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对复发mHCC发现率。

  • 标签: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弥散成像 诊断
  • 简介: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组分与非酒精脂肪肝病关系。方法采用二分类组间比较与多分类趋势分析,比较MS组与非MS组之间、MS组分分组之间样本特征;对符合MS组分标准患者发生NAFLD影响因素进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并拟合预测方程。结果MS组BMI、TC、DBP、SBP、TG、SUA水平值和NAFLD患病率显著髙于非MS组(P<0.05);HDL-C与MAU水平值显著低于非MS组(P<0.05)。MS组分分组中,随着代谢异常组分增加,BMI、FPG、DBP、SBP、TG、MAU、SUA水平与NAFLD患病率升髙。年龄、BMI、TC、FPG和TG是MS患者发生NAFLD独立影响因素(P<0.05);拟合方程为:Logit(P)=-19.476+0.08年龄+0.457BMI-1.326TC+0.918FPG+2.679TG。结论MS组分与NAFLD关系密切;年龄、BMI、TC、FPG和TG是MS患者发生NAFLD独立影响因素;拟合方程可用于NAFLD预测判断,为临床筛查识别髙风险患者。

  • 标签: MS组分 NAFLD 相关性 预测
  •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与欧洲人群炎症肠病(IBD)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两者在中国人群中相关。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与IBD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和500名健康对照者,以PCR和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结果:UC组与对照组间、CD组与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与IBD临床表型相关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与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和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与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与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与IBD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肽S受体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疾病遗传易感性 中国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病理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临床综合征,组织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肝脏病变,从没有任何炎症单纯脂肪肝至显著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严重炎症反应.该病患者常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或2型糖尿病以及血脂代谢紊乱等易患因素.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临床表现 脂肪变性 炎症反应 B超诊断 CT诊断
  • 简介:目的观察α-干扰素和CD3AK细胞阻断慢性乙型肝炎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细胞(HCC)有效.方法61例CHB分为A、B两组,A组31例用IFn-α3Mu深部皮下注射,第一月每日1次,第2~6月隔日1次;CD3AK每周1次静滴,12次为一疗程;B组30例用辅助对症治疗.治疗后6月检测血清ALT,HBeAg,抗-HBe,HBVDNA,AFP,蛋白电泳,B型超声,CT扫描,连续观察10年.结果A组ALT常,HB以g阴转,抗-HBe阳转,HBVDNA阴转,分别为80.6%,48.3%,45.2%和51.6%;B组分别为67%,10%,6.7%和6.7%;A组肝硬化,HCC发病率分别为3.2%和0%,B组为33%和16.7%.结论HBV是LC、HCC主要病因,抗病毒和免疫治疗不仅是治疗CHB有效方法,而且是阻断CHB演变为LC、HCC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Α-干扰素 CD3AK阻断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癌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炎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芜湖弋矶山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炎经内镜介入治疗3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0例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炎经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和死亡,术后出现3例急性胰腺炎,1例乳头切开后出血,总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急性梗阻化脓胆管炎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行急诊内镜下治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改善患者全身状况。而且内镜治疗微创、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内镜下治疗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是临床常见慢性肝病之一,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和非基础治疗。非基础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方法,因而也成为近年来一个全球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本文就非酒精脂肪肝病非基础治疗中药物和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介绍。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基础治疗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代谢应激肝损伤.病理学改变与酒精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单纯脂肪肝(non-alcoholicsimplefattyliver,NAFL)、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

  • 标签: 脂肪肝 诊断 治疗 指南 代谢综合征
  • 简介:对无肝脑病临床症候肝硬化患者进行心理智力测试及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亚临床型肝脑病诊断,而重症肝病患者常同时存在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本研究通过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心理智力测试、诱发电位检测及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对心理智力测试和诱发电位指标进行了客观评价,同时发现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与心理智力测试和诱发电位异常密切相关,提出血浆内毒素水平升高应警惕亚临床型肝脑病发生。

  • 标签: 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心理智力测试 诱发电位 血浆内毒素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因素慢性肝脏疾病,其发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TNF)-α、脂联素等脂肪因子在NAFLD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肝细胞脂肪变性基础上发生氧化应激,引起炎症损伤“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广泛认可对NAFLD发病机制解释。对肥胖患者行饮食、运动、行为、药物、手术治疗等可改善肥胖相关慢性炎症环境,是防治NAFLD重要而有效手段。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肥胖症 治疗学
  • 简介: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萎缩胃炎与NF-κB活性变化关系。方法Hp相关萎缩胃炎40例及Hp根除后复查37例,浅表胃炎(Hp阴性)30例;14C呼气实验和血清抗Hp抗体检测Hp感染;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测NF-κB活性。结果Hp根除组NF-κB活性8016±1394.1与浅表胃炎组7139.7±954.35比较,差异有显著(P〈0.5);Hp相关萎缩胃炎组NF-κB活性9343.5±1994.3,Hp根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5)。结论NF-κB与Hp相关萎缩胃炎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可能参与了该病发生过程。

  • 标签: NF-ΚB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 关联性
  • 简介:炎症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具有复发与缓解交替病程特点,其疾病活动判断一直是临床医师关注焦点。近年随着对IBD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一些新生物学标记物被发现。本文就近年已认可和正在初步研究IBD粪便标记物作一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粪便 生物学标记 疾病活动性
  • 简介: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慢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逐渐引起人们重视。1998年马歇尔正式提出了“肠-肝轴”概念,肠道内环境与肝脏关系密切,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NAFLD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与NAFLD发病机制关系。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黄疸是临床上常见一类症状和体征,表现为患者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通常因肝脏损伤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将其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梗阻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其中肝细胞黄疸最常见。肝细胞黄疸是因肝细胞病变造成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凡能造成肝细胞功能障碍,影响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泌疾病均可引起肝细胞黄疸,常见于各种肝实质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肝病、药物性肝损伤、中毒性肝炎、酒精肝病、遗传代谢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等)、全身感染性疾病导致肝脏损害(如败血症、疟疾、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布鲁菌病、结核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等)以及各种原因导致肝硬化、肝脏肿瘤等,其中病毒性肝炎约占肝细胞黄疸病因90%以上。

  • 标签: 肝细胞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 病毒性肝炎 诊断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