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中、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其处理.结果术中并发症14例,包括术中出血5例,皮下气肿3例,高碳酸血症2例,横结肠系膜损伤4例;中转开腹2例,中转率为3.17%,1例为术中血管损伤引起出血,1例为严重高碳酸血症;余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处理.术后早期并发症11例,包括术后腹腔内出血2例,戳孔感染2例,戳孔血肿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2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1例,吻合口出血1例,淋巴漏1例.结论了解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并发症的原因和种类是减少术中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ileus,EPII)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43例结肠癌EPI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应用SS及SS的剂量分为对照组(15例)、6mgSS治疗组(14例)和9mgSS治疗组(14例).对照组除不使用SS外,其他与治疗组一致,6mgSS治疗组及9mgSS治疗组每日静脉持续输入SS6mg及9mg.比较不同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EPII治愈时间及治疗费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S治疗组的患者腹痛、腹胀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肛门排气时间亦明显小于对照组.6mgSS治疗组平均胃液引流量(753.90±180.00)ml/d,显著少于对照组(967.40±243.00)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gSS治疗组EPII治愈时间(8.75±2.55)天,显著短于对照组(13.40±3.65)天(P<0.01);两组治疗费用无显著性差异.9mgSS治疗组与6mgSS治疗组比较,腹痛、腹胀持续、肛门排气时间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日平均胃液引流量相近,EPII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生长抑素能抑制消化液分泌,减轻肠壁水肿,促进肠蠕动,对治疗结肠癌EPII有明显作用.
简介:离子通道在各种生理功能(如兴奋性、肌肉收缩和激素分泌)中起关键作用;而瞬时受体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6(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cationchannel,subfamilyVmember6,TRPV6)为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TRP)的亚家族成员之一,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高选择性的Ca~(2+)跨膜转运通道,主要负责Ca~(2+)由细胞外向细胞内的主动跨膜转运,在机体内参与多种病理生理活动的调节,本文从其蛋白分子构成、生理特性、相关调控因素及其与大肠癌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TRPV6在大肠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超声造影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210个原发性小肝癌和93个转移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比较两组小肝癌在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表现的异同。结果(1)303个小肝癌病灶,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增强、门脉期或延迟期消退,转移性小肝癌增强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呈低回声时间明显早于原发性小肝癌(P〈0.05)。(2)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95.7%(201/210)的原发性和2.3%(2/93)的转移性小肝癌呈高回声(P〈0.05),门脉期及延迟期显示原发性和转移性小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形态上,原发性小肝癌和转移性小肝癌分别有93.4%(196/210)和35.5%(33/93)的病灶呈整体均匀性增强(P〈0.05);转移性小肝癌中,54.8%(51/93)的病灶周边呈环状或不规则状增强,明显高于原发性小肝癌的5.2%(11/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移性和原发性小肝癌在超声造影动脉期均呈快速增强,但在增强方式和开始消退呈低回声的时间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超声造影为原发性与转移性小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能量密度激光作用于姜黄素对人胃癌MGC-803的光动力学杀伤作用.方法5μmol/L姜黄素与胃癌MGC-803细胞共同培养后,分别用不同能量密度9.6J/cm2、19.4J/cm2、40.2J/cm2的波长为405nm的激光照射,用MTT法检测胃癌MGC-803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活性氧(ROS)及Ca2+的变化.结果随着激光剂量增大,细胞的抑制率及凋亡率呈上升趋势.能量密度为40.2J/cm2的激光照射后,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达到最大,分别达(44.93±3.61)%和(26.58±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激光剂量增大,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细胞内活性氧和Ca2+显著增加,能量密度增加为40.2J/cm2时,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至(66.2±5.8)%,细胞内活性氧升高至(115.7±5.8)%,细胞内Ca2+升高至(104.6+5.6)%,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405nm的激光照射,姜黄素对胃癌MGC-803细胞有杀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关系.
简介: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阳性早期乳腺癌的复发风险-直存在.MA.17试验证明,在淋巴结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常规应用5年来曲唑治疗后继续应用他莫昔芬治疗,其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survival,DFS)和整体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都得到了明显改善.MA.17R试验证明,完成5年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继续随机应用来曲唑或安慰剂,来曲唑组的DFS明显改善.在这些研究中,延长内分泌治疗能减少远期复发的绝对益处是适度的,然而其耐受性和依从性的挑战依然存在.对于完成5年常规内分泌治疗的患者,最终是选择他莫昔芬还是来曲唑来延长治疗,主要应该考虑患者的绝经状态、淋巴结情况、耐受性和潜在的利益大小这些因素.
简介:目的:比较空肠造瘘管与鼻空肠营养管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拟行肠内营养治疗的112例患者,根据肠内营养途径的不同分为试验组(空肠造瘘管组55例)和对照组(鼻空肠营养管组57例),比较两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21.4±4.38)分钟vs.(4.70±1.30)分钟,t=27.55,P<0.01];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1周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血清白蛋白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中穿刺口疼痛、鼻咽部不适、导管堵塞、肺部感染、导管移位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在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经空肠造瘘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与经鼻空肠营养管途径相比,术后恢复较快,且不易堵塞、移位及造成误吸,适用于早期并需要较长时间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胃癌术后患者。
简介:目的观察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8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与肠外营养组(PN),于术后24小时内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每天热卡为30kcal/kg.EN组患者术后第1天口服安素500ml,术后第二天1,000ml,术后第三天直至第7天口服1,500m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临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优于PN组(P<0.05),EN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7%,PN组为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天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较术前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费用显著低于PN组.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以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且可降低术后营养支持费用.
简介:目的研究胸腺肽联合胸腔镜根治术对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老年早期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观察组采用胸腺肽联合胸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免疫细胞水平以及生存率、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两组患者免疫细胞CD4^+、CD8^+、CD4^+/CD8^+、CD3^+、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免疫细胞CD4^+、CD8^+、CD4^+/CD8^+、CD3^+、NK水平均较本组手术前下降,且对照组患者CD4^+、CD8^+、CD4^+/CD8^+、CD3+、NK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胸腔镜手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出血量少,免疫细胞水平波动较小,生存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全胸镜肺叶切除术(VATS)与开胸肺叶切除术(PL)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彻底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早期NSCLC患者10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1:1分为VATS组与PL组,每组各53例.VATS组行VATS治疗,PL组行PL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总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等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7dTNF-α、CRP、IL-6、CD3+、CD4+、CD8+及CD4+/CD8+等水平,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复发及1~3年生存情况.结果VATS组术中出血量、治疗期间总输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以及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P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7d患者血清中的CRP、IL-6、TNF-α与术前的差值均低于PL组各指标手术前后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7d患者血清中的CD3+、CD4+、CD8+及CD4+/CD8+与本组术前的差值均高于PL组手术前后各指标的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5.09%)低于PL组(35.85%)(P〈0.05);VATS组术后1~3年生存率高于PL组(P〈0.05).结论VATS治疗NSCLC创伤小,对免疫系统影响小,疗效显著,治疗彻底安全,值得应用于临床.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complex,NAC)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和美容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早期乳腺癌28例,12例接受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并一期乳房重建(观察组),16例为不保留NAC的一期乳房重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再造乳房形态。结果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28例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重建乳房外形满意,观察组乳头乳晕区皮肤无坏死,再造乳房无明显萎缩,质地柔软,乳头感觉存在。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行保留NAC改良根治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是安全和可行的,重建后的乳房美容效果更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急诊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感染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诊恶性肿瘤早期感染患者67例为观察组;另选取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恶性肿瘤未感染患者60例为对照组。均于入院后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降钙素原含量,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含量。比较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含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阳性率及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含量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单项诊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感染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含量升高,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简介: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清扫血管根部各组淋巴结所需时间,探讨各组淋巴结清扫的难点和手术技巧.方法采用观看手术录像方法,计算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施行的25例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分别计算清扫胃网膜左、胃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结群所需时间,并比较各组淋巴结清扫所需时间在初期15例和后期10例的时间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无中转开腹及术中、术后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全组25例患者清扫淋巴结总数702枚,平均数为(29.92±8.78)枚.手术所需时间91~212min,平均(129.96±27.91)min,其中清扫网膜左、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结组群清扫所需时间分别为(23.64±4.15)min、(25.60±6.38)min、(24.52±7.23)min及(18.40±3.75)min.初期15例清扫网膜左、网膜右、胃右及胃左血管根部淋巴结组群清扫所需时间分别为(23.13±3.02)min、(28.07±5.16)min、(27.80±6.13)min及(17.00±2.39)min,后期10例所需时间分别为(24.40±5.54)min、(21.90±6.47)min、(19.60±6.02)min及(20.50±4.53)min,对比前后两组变化,原来最为耗时的网膜右、胃右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安全可行.4根主要胃周血管根部淋巴结组群清扫耗时从长至短依次为胃网膜右、胃右、胃网膜左及胃左血管,而经过相当病例的实践后,耗时按从长至短顺序依次为胃网膜左、胃网膜右、胃左及胃右血管周围淋巴结组群.
简介:目的研究术中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术后早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行根治性手术,术中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800mg;B组,术中单纯行根治性手术:两组术后治疗相同.另设C组,16例结直肠良性肿瘤局部切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A、B组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4/CD8、NKC、IL-2R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体液免疫指标(sIL-2R和TNF-a),在术后1w、2w、3w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B两组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布及体液免疫功能指标在术前、术后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比A、B组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结直肠癌术后早期机体免疫功能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