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08年是水杉发现60周年。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发现了植物“活化石”——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这一重要事件使日本植物学家三木茂(ShigeruMiki)1941年以植物化石为依据发表的水杉新属受到关注并得到实证,同时三木茂、胡先骄、郑万钧3人亦成为活化石单种属——水杉属的共同定名人(MetasequoiaMikiexHuetCheng)。1950年水杉被引种到日本,表现出极好的适应性,受到日本政界和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并得到推广,与此同时对水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产生了极强的社会效应。本文对日本水杉的引种保护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系统阐述。水杉的发现实际上是中、美、日三国科学家之间联动的过程,具有世界意义。文章最后建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加强在水杉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
简介:社会生态学研究存在两个主要谱系。对社会生态学两个主要谱系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二者在有机整体世界观、肯定理性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分析生态问题的社会视角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在理论分析方法的侧重点、理论定位、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三个方面的区别。两个谱系的一致性与区别对展望社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正确定位和推动中国社会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介:顾名思义,“环境悬崖”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处于危险边缘,若人类继续目前的行为方式,则人类及其环境便将坠入深渊绝境.“环境悬崖”作为一诗意的表达,可用来概括我们的处境,激发人们投入环保的热情;但若被当作科学的表达,则有失精确性.科学的“环境悬崖”观可被理解为“环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或“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的陡然降低.这种前瞻式的“环境悬崖”观虽可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其是否可能本身值得怀疑.然而,无论如何理解,我们的环境形势确实非常严峻,它正趋于“崩解”.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一般认为是“人类中心论”,而对应之道便是“生态中心论”或“弱意义人类中心论”.但无论“生态中心论”还是“弱意义人类中心论”,都与“人类中心论”有共享的前提:以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都不足以阻遏环境崩解之势.实际上,当今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在于量化、物化的效果论思想以及以之为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阻遏环境崩解,需要我们摆脱效果论立场,去另寻资源,促进以其为根据的社会转型.阻遏环境崩解,一靠技术进步,二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由于其天然的局限,无法根本阻遏环境崩解;而建立在尊重和善待一切存在者本性基础上的,能使一切存在者各得其所各遂其性的制度创新,以及因此向“敞开的社会”的转型,将成为阻遏环境崩解的必然选择.
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山西省直林区是维系山西水源和生态屏障的主体,所以要将省直林区的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贫困国有林场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封山禁牧和生态移民,充分发挥林业功能和作用,整体改变农村面貌,促进林区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