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概率评估上海市非伤寒沙门菌(以下简称"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负担,为上海市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60个街道/乡镇,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得居民急性胃肠炎的人年发病及就诊情况。随机抽取上海市23家监测医院,获得患者采样率、检测率、阳性率等数据。从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获得沙门菌感染病例的报告率。根据疾病发病与报告金字塔建立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从主动监测和被动报告两种方法估计上海市沙门菌流行病学负担。结果上海市居民急性胃肠炎人群调查获得年发生率为23261例/10万,患者就诊率为20.47%(26/127)。监测医院腹泻病例的粪便采样率为21.66%(5974/27587),沙门菌阳性率为3.53%(211/5974)。沙门菌阳性的报告率为81.04%(171/211)。根据被动报告病例直接计算的年发病率仅为5例/10万。被动报告概率估计的上海市沙门菌年发病率为270例/10万[95%可信区间(95%CI):185~399],估计每年发病人数6.21万(95%CI:4.25~9.18),总低估系数为60∶1。主动监测估计沙门菌感染年发病率为686例/10万(95%CI:549~843),估计每年发病人数为15.78万(95%CI:12.64~19.42),总低估系数为154∶1。经过比较,主动监测估计结果为被动报告估计结果的2.54倍。沙门菌感染具有较明显季节性,每年5~8月是沙门菌感染的高发期。结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估算沙门菌感染年发病率远高于被动报告估算的年发病率,说明主动监测在掌握疾病发病、就诊和流行病学负担估计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同时发现患者就诊率是影响沙门菌感染总病例数估计的最大因素。本研究进一步证明疾病负担金字塔模型在我国食源性疾病单病种疾病负担领域的可行性。
简介:目的探讨北京市房山区急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社会经济负担。方法开展为期12个月的社区人群横断面调查,分析急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影响因素分布、临床表现、诊治情况以及经济负担。结果2014年4月—2015年3月共调查1678人,急性胃肠炎月患病率为0.65%(95%CI:0.27%-1.03%),年发病率为0.085次/人(95%CI:0.017-0.098次/人),每年房山区约有8.7万人次发生急性胃肠炎,食源性比例为54.5%(6/11)。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低年龄段、文化程度较低、家庭收入较低、居住在农村的人群,急性胃肠炎患病风险较高。72.7%(8/11)的病例进行了药物治疗,54.5%(6/11)的病例去医疗机构就诊,药物治疗的病例中87.5%(7/8)使用抗生素,急性胃肠炎造成总经济损失约为0.32亿元,占2014年房山区地区生产总值(519.3亿元)的0.62‰。结论房山区急性胃肠炎的疾病负担值得关注,且食源性比例较高,儿童患病风险较高,抗生素使用率较高,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负担评估,探索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减轻食源性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提高防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