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该文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基础上,以特朗在华盛顿的演讲为例,从数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隐喻象似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象似性原则在政治演讲中的运用及取得的文体效果。该文分析的结果表明,政治演讲的语言形式主要以内容为依托,在该基础上,各种象似性原则的恰当使用可以给政治演讲带来正面的文体效果,起到增强演讲的表现力和鼓动性的作用。

  • 标签: 象似性原则 政治演讲 文体效果
  • 简介:昨日(18日),来中国参加第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的奥地利代表队带来好消息:该国首都维也纳学习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一所中文学校的学生人数在短短10年时间里增长了30倍。

  • 标签: 中文学校 中学生 维也纳 奥地利 汉语热 “汉语桥”
  • 简介:本研究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视角下,探讨了齐夫频率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VP-NPAP构式的作用。被试为低中水平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派到顺序齐夫频率组、随机齐夫频率组,均等频率组和对照组。被试共学习20个目标构式并参加构式测试任务。测试包括非限时语法判断任务和限时语法判断任务。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频率,顺序齐夫频率在短期内更能显著促进学习者对目标构式隐性知识的习得。非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三类频率对目标构式显性知识的习得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接受顺序齐夫频率的被试能显著抑制目标构式的错误泛化。

  • 标签: 齐普夫频率 英语VP-NP-AP构式 显性/隐性知识 中国英语学习者
  • 简介:世界"汉语"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与华文教育之间的共生机制,消减共生阻尼机制成为当下学者关注的焦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临着诸如国家层面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挑战、中国汉语国际推广机构与华文教育机构之间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市场层面国际学校的激烈竞争以及华文中小学自身发展的瓶颈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持华人族群的民族性,大马华社需要在文教政策方面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华文学校亟需推进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中国政府需进一步整合汉语国际教育与海外华文教育资源并构建两者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

  • 标签: 汉语热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汉语国际推广
  • 简介:9月6日,赞比亚大学孔子学院与赞比亚酒店旅游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孔子学院将派老师前往该学院教授中国语言文化及武术课程,酒店旅游学院将提供教学场地并进行招生宣传。

  • 标签: 合作协议 酒店 汉语热 旅游业 合作办学协议 旅游学院
  • 简介:本文剖析奥地利现代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于20世纪的两部舞剧,从性别关系、身体与语言作为表达媒介的差异、个人与命运的张力等角度探讨霍氏舞剧创作的特点和要旨,挖掘他借助重塑古希腊神话和传说所因袭固化的女性恒定特征,即好奇心。

  • 标签: 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 舞蹈 好奇心 暴力 痛苦
  • 简介:根据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文学虚构诞生于"虚构的"、"想象的"和"现实的"这三类因素间的互动游戏中。前两类因素并非专属于文学作品,也并非现实的对立面,而是暗示着人渴望不断地将其可塑性付诸具形的特质。历史上多样化的文学虚构作品像镜子一样,能使人理解人何以能超越和重塑历史语境中既存的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在新时期早期的天文学家约翰内斯·开勒的小说《梦月》(1609/1634)中,一贯被视为对立面的现实和虚构既是一个重要主题,同时这两者的对立也遭到了质疑。本论文试图运用伊瑟尔的上述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以考察该文学虚构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究该虚构文学作品何以能重塑新时期早期关于人和世界的图景。

  • 标签: 文学人类学 虚构的 想象的 现实的 人和世界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