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应用MicroCT技术和骨成分分析方法,观察辅酶Q_(10)及其伴侣饮料对轻度衰老期小鼠股骨和尺骨的影响。方法:8月龄SPF级昆明小鼠,♀♂兼用,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辅酶Q_(10)组(Q_(10)),辅酶Q_(10)伴侣饮料组(QC),持续给药10周。取右侧股骨用于MicroCT扫描,同时取左侧尺骨进行骨成分测定。结果:实验结束时,QC组小鼠体质量比实验前降低;与NS组相比,QC组羟脯氨酸(Hyp)含量显著降低,骨钙和骨镁含量均显著增加,骨体积分数(BV/TV)明显增加,骨密度(Density)和连接密度(Conn-Dens)均显著增加,结构模型指数(SMI)显著降低;与Q_(10)组相比,QC组Hyp含量明显降低,骨钙和骨镁含量均显著增加;MicroCT三维图显示QC组骨小梁明显增粗,数目增多,紧密程度较好,连续性得到恢复,较NS组在小梁骨的数量、厚度以及分布上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辅酶Q_(10)及其伴侣饮料可以增加轻度衰老期小鼠股骨的骨量,微观结构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抗骨质疏松应用前景。
简介:目的探讨侧窦(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L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例LADAVF的临床资料,经右侧股动脉-颈外动脉-脑膜中动脉Onyx胶栓塞8例,经左侧股静脉-下腔静脉-颈内静脉球囊保护下Onyx胶栓塞2例。结果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8例,大部分栓塞2例,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2年,8例无加重及复发,2例异位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LS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需配合静脉窦球囊保护下进行;闭塞瘘口同时闭塞部分无功能静脉窦存在短期内异位复发可能。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奥氮平致中枢神经系统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在奥氮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10例中枢神经系统ADR报告。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及用药情况、临床表现等。总结奥氮平致中枢神经系统ADR特点。结果10例ADR报告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65岁(46.2±3.5岁)。主要临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7例),均为用药1月后出现ADR表现,日剂量较高,不良反应表现以椎体外系反应(8例)为主。减少药量或停药后(改用其他药物)症状缓解。结论临床使用奥氮平需掌握适应证、规范用法用量,并密切观察,保障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10~14周妊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对96例孕10~14周同意终止妊娠的临床病例。结果71例完全流产,完全流产率为73.96%;23例不全流产;不全流产率为23.96%;2例流产失败,失败率为2.08%。出血量平均85ml,未见阴道大出血、剧烈腹痛、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过敏性休克、细菌感染、宫颈黏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其中出现5例胃肠道反应,8例一过性低热,未行任何处理均自行缓解。结论应用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终止10~14周妊娠完全流产的成功率较高;对不全流产也起到软化宫颈,更好地为行钳刮清宫术做好准备,避免强硬扩张宫颈的损伤;而且口服不良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骨科手术常见切口并发症包括切口渗液、出血、肿胀、水泡、瘀斑、感染、愈合不良、瘢痕等,切口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加速康复以及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骨科手术切口管理是实施加速康复的重要环节。通过查阅文献,基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数据库大样本数据分析,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编制本指南,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本指南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的评估,期望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切口并发症;第二部分介绍骨科手术切口缝合技术;第三部分是各种常见切口并发症的定义、病因及防治。
简介:当前,我国胃癌外科发展在微创外科技术、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学科交叉与资源整合、人才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全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导航手术已具备良好工作基础,但亟待开展相关临床研究,明确手术适应证选择,积累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加速康复外科则应在新兴研究方法助力下,进一步选择并优化各项临床策略,降低推广应用门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为胃癌外科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但专科数据标准化与互联互通仍是现阶段首要问题。人才是突破关键,进一步对外开放研究领域,借助国际先进培训体系,培养高质量国际性人才是未来发展基石。只有抓住这些历史机遇,继续推动技术和理念创新,切实保障患者利益,才能推动我国胃癌外科向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稳步迈进。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肺出血的治疗与预后。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2016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并诊断为肺出血的早产儿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分为2007~2011年组(34例)和2012~2016年组(72例);根据肺出血发生后使用的不同呼吸支持方法分为常频通气组(43例)和高频振荡通气组(HFOV组,63例);根据在肺出血之前未关闭PDA是否给予PDA结扎术分为未手术组(34例)和手术组(14例)。按照3种不同分组方法对患儿的基本情况、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2~2016年组使用HFOV和PDA结扎术的比例高于2007~2011年组(P〈0.05);2012~2016年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2007~2011年组,住院时间长于2007~2011年组(P〈0.05);2012~2016年组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高于2007~2011年组(P〈0.05)。HFOV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常频通气组,住院时间长于常频通气组(P〈0.05);HFOV组颅内出血、BPD的发生率高于常频通气组(P〈0.05)。PDA手术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未手术组,住院时间长于未手术组(P〈0.05);PDA手术组颅内出血、BPD的发生率高于未手术组(P〈0.05)。结论HFOV和PDA结扎术的应用可使早产儿肺出血的生存率得到改善,但颅内出血、BPD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
简介:摘要文章介绍雷击对10kV架空配电线路的影响进行介绍,分析10kV架空配电线路防雷水平的判断方式,并提出了目前比较常用的集中提高10kV架空配电线路防雷击断线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8,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90例大叶性肺炎患儿列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90例健康患儿作为对照组。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0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前TNF-α、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7d后患儿血清中TNF-α、IL-6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NF-α、IL-6、IL-10可能参与了大叶性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大叶性肺炎患儿血清中TNF-α、IL-6、IL-10水平可为临床探讨疾病发生机制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