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痴呆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老年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根据患者评估情况给予误吸/窒息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得分、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误吸/窒息危险因子评估表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为护理工作开展提供有效依据,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依托咪酯静脉麻醉对腹部手术老年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月我院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E组和P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E组采用依托咪酯全凭静脉麻醉,P组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术前24h(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2h(T3)、术后24h(T4)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T2、T3和T4时点血清IL-6、IL-10浓度均较T1时点显著升高(P<0.01),T2、T3时点血清TNF-α浓度较T1时点显著升高(P<0.01),而T4时点与T1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3时点较T2时点及T4时点较T3时点血清IL-6和TNF-α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T3时点血清IL-10浓度较T2时点升高(P<0.05);T4时点血清IL-10浓度较T3时点明显降低(P<0.01)。E组T2和T3时点的血清IL-6和TNF-α浓度较P组显著增高(P<0.05),IL-10浓度较P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其余各时点血清IL-6、IL-10和TNF-α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和促进抑炎因子分泌的作用较丙泊酚弱,且作用时间较短,在术后24h无差异。
简介:目的探讨对鼓膜创伤性穿孔患者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68例鼓膜创伤性穿孔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治疗手段不同分为BFGF组和参照组,每组分别为34例患者。BFGF组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参照组行诺氟沙星滴耳液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平均愈合时间。结果BFGF组的治疗有效率33例(97.06%)明显高于参照组20例(58.82%),BFGF组的平均治愈时间(9.7±1.8)d明显低于单一组(22.4±5.3)d,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创伤性鼓膜穿孔患者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治疗,不仅能够缩短治愈时间,同时,还能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究CIN或宫颈癌患者阴道菌群、宫颈局部T细胞亚群以及血清炎性因子的组成,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HPV阳性且病理活检确诊为CIN或宫颈癌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HPV阴性且宫颈活检正常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初诊时留取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及脱落细胞、宫颈组织标本,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法(TCT)检测宫颈病变程度,采用悬滴湿片法检测滴虫,革兰氏染色检测霉菌、淋球菌和乳酸杆菌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性因子IL-2、IL-4、IL-10、IFN-γ和TNF-α。结果:两组患者在解脲支原体、衣原体的感染率以及乳酸杆菌的阴性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其感染率也存在明显差异,而其它病原体感染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对照组、CINⅠ-CINⅢ以及宫颈癌患者的宫颈分泌物中CD4^+T细胞表达率呈下降趋势,而CD8^+T细胞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CD4^+/CD8^+的比值呈下降趋势;在对照组、CINⅠ-CINⅢ及宫颈癌患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呈下降趋势,IL-4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TNF-α和IL-10的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增加、乳酸杆菌的减少、CD4^+T细胞表达减少可能促进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
简介:[摘要 ]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全血细胞组织因子( TF)活性改变的意义。方法:选取 2014年 9月 -2016年 9月在本院收治的 59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划分为 A~D四组,即:正常对照组( A组) 37例,疾病组中经凝血检查确诊正常病例( B组) 7例, 1~2项凝血检查异常组( C组) 20例,疑似 DIC组( D组)。运用脂多糖( LPS)刺激的全血复钙时间,对血细胞 TF活性( TiFaCR)进行检测,对全血凝固时间进行复钙检查,依据全血凝固时间缩短情况(△ s),对促凝活性( TF-PCA)的强弱进行判断。结果:回顾性、描述性分析受检病例,得知 DIC患者的 TF-PCA为( 95.1±68.5)△ s,疑似 DIC为( 85.7±16.8)△ s,正常组为( 30.3±25.0)△ s,上述比较差异显著( P< 0.05), TF-PCA抑制实验结果及 TF-PCA检测结果显示, TiFaCR对 TF-PCA测定,在特异性与灵敏性上较高。结论: DIC与疑似 DIC患者经 LPS刺激之后,其 TF-PCA呈显著性增强, TiFaCR对 DIC诊断、预后评价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意义与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和良性肿瘤患者各50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选择生化定量检查方法对研究对象的血清TSGF含量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前,恶性肿瘤患者的TSGF含量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阳性率方面,恶性肿瘤患者显著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TSGF水平能对恶性肿瘤进行有效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吸入有害气体或颗粒产生异常慢性炎症反应导致气道受阻继而发展为慢性气管炎或合并伴随肺气肿的慢性疾病 [1]。 COPD气道炎症是由复杂的炎性细胞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相互诱导、相互调节而发生发展的,最终导致气道重构和气流阻塞的形成。最近的研究显示,多种免疫分子可能在其病理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炎性细胞因子如何参与 COPD患者炎症的免疫调控?它们是否参与了病理机制过程?对其检测能否对临床有较好的运用价值?现就这些细胞因子在 COPD 患者炎症病程机制中的作用和免疫调控进行综述,希望对判断 COPD患者预后及全身免疫治疗开创新的临床思路和治疗策略。
简介: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对细胞的趋化作用。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SDF1对BMSC体外趋化作用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DF1对BMSC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将负载SDF1的无纺聚羟基乙酸植入裸鼠皮下,检测SDF1的体内趋化活性。结果10ng/mL、50ng/mL、100ng/mL、200ng/mLSDF1组体外趋化BMSC数目均较对照组增加,其中100ng/mLSDF1组趋化细胞数目最高。10ng/mL、50ng/mL、100ng/mLSDF1对BMSC细胞活性无影响,200ng/mLSDF1可降低BMSC细胞活性。100ng/mLSDF1可促进体内细胞募集。结论100ng/mLSDF1可有效促进细胞趋化且对细胞活性无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segond骨折患者术后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胫骨平台前外侧撕脱骨折(segond骨折)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P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结果观察组的CPR,IL-6,TNF-α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以改善segond骨折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促进骨折的术后愈合,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老年脑出血患者予用微创置管抽吸术后其NIHSS(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以及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微创置管抽吸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以及其炎症因子水平(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8(白细胞介素)、CRP(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15.20±2.05)分,TNF-α(33.33±10.25)ng/L、IL-8(35.26±10.17)ng/L、CRP(54.24±10.35)pg/ml指数均高于观察组(NIHSS评分(9.15±2.01)分,TNF-α(18.40±10.31)ng/L、IL-8(22.35±10.14)ng/L、CRP(40.10±10.22)pg/ml),且其比较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脑出血患者予用微创置管抽吸术不仅可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而且可减轻炎症因子水平,治疗效果佳。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和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并阐述二者之间的联系,为AIS早期诊断或风险因素评估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临床确诊的AIS患者86例为AIS组,以8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TAFI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测定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结果AIS患者血浆TAFI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17.48±2.79)μg/mLvs.(27.23±3.27)μg/mL],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10.14±2.05)pg/mLvs.(4.54±0.78)pg/mL;(110.10±11.12)pg/mLvs.(81.18±7.58)pg/mL;(13.02±1.61)pg/mLvs.(6.90±1.55)pg/mL],急性期蛋白CRP和PCT也显著升高[(0.80±0.11)ng/mLvs.(0.43±0.10)ng/mL;(16.41±2.41)μg/mLvs.(5.60±1.11)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TAFI水平与相应炎性因子及急性期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TAFI对慢性血管内炎性反应有抑制作用;TAFI有可能成为辅助诊断早期AIS或评估其风险性的生物标志物。
简介:目的探讨Treg/Th17细胞失衡在尖锐湿疣(CA)发病及复发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52例CA患者(初发27例,复发25例)作为研究组,3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外周血Treg、Th17细胞的比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mRNA和RORγ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A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Foxp3mRN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复发组高于初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h17细胞比例、RORγtmRN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复发组Th17细胞比例低于初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eg/Th17比值高于正常对照组[4.60(3.20,8.68)vs1.39(1.05,2.05)],复发组高于初发组[8.19(4.21,10.81)vs3.52(2.47,4.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A患者存在Treg/Th17细胞失衡,复发患者Treg/Th17细胞失衡更显著,并可能在CA发病及复发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阑尾炎术后感染切口愈合的促进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6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阑尾炎切除手术并且在术后造成切口感染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术后处理方法,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手术切口处喷洒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清洁程度、肉芽生长情况、切口感染、以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肉芽形成时间为(3.4±1.1)d,切口愈合时间为(9.8±2.6)d,对照组患者的切口肉芽形成时间为(4.9±1.5)d,切口愈合时间为(11.9±2.9)d,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清洁程度较高,并且切口处的肉芽组织生长速度快。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够显著促进阑尾炎术后患者感染切口的愈合,对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