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菌群移位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从2016年3月到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所有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随机选取其中的94例患者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这9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各47例;对照组的47例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观察组的47例患者实施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三类促炎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4.4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谷氨酰胺联合早期肠内营养进行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菌群移位和炎症反应的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菌群移位和炎症反应,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扩展高频测听对耳鸣及噪音性聋患者早期听力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1月间的460例高频测听检查的体验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耳鸣情况将所有体验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I与观察组II,对照组体验者为健康人士,观察组I体验者为噪音接触人士,观察组II体验者为耳鸣患者,对三组体验者均进行而扩展高频测听检查。结果对三组体验者进行扩展高频测听检查,使用频率为14~20khz范围内,即14khz、16khz、18khz、20khz,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展高频测听检查在对耳鸣及噪音性聋患者的临床检查过程中,具有有效的检查效果,值得临床上使用及推广。
简介:胆汁淤积即胆汁的生成和排泌障碍导致肠道内胆汁缺乏及毒性胆汁成分在肝脏、体循环中聚集的病理生理过程[1-3]。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瘙痒和乏力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升高,发生肝细胞损伤时可有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transamin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transaminase,AST)升高[2]。生理情况下,胆汁的正常代谢受相关核受体和转录后调控机制调节。胆汁酸的转运有赖于分布于肝肠循环各个部位的细胞膜转运系统协同配合。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有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突变、药物、激索、炎症、胆道梗阻、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这些疾病因素通过影响胆汁酸转运蛋白的表达或使其功能受损导致胆汁淤积的发生。此外细胞极性改变,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和细胞骨架改变也可能是胆汁淤积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1]。结介近期该领域的文献报道,本文将对胆汁淤积相关的主要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肌筋膜激痛点产生机制、诊断的相关研究,且与比较容易混淆的阿是穴及压痛点进行鉴别。结合中外研究现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渗出性中耳炎电测听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5例(83耳)渗出性中耳炎电测听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给予患者抗生素、鼓膜穿刺、负压吸引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听力障碍程度显著轻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气骨导差(19.86±3.35)dBHL和气导听阀水平(39.31±6.49)dBH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气骨导差(33.94±6.48)dBHL和气导听阀水平(50.37±7.58)dBHL(P<0.05);患者显效占比69.88%,有效占比21.69%,无效占比8.43%,治疗总有效率91.57%。结论采用抗生素口服、鼓膜穿刺、负压吸引方案治疗渗出性中耳炎电测听表现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听力障碍等级,效果显著。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方法与经验。方法通过加强对国内几个重点神经脊柱外科中心建设与发展,在中国神经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下,于2013年11月成立了中国神经脊柱学会及讲师团,以点带面,先后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神经脊柱初级学习班、中级学习班、高级学习班、手术观摩班及临床进修班等,推动了国内神经脊柱外科的快速发展。结果近4年来,中国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无论从开展神经脊柱外科的科室数量、手术量、病种数及手术疗效均得到了提高。结论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刚刚起步,各地区间差异较大,与欧美神经脊柱外科及国内骨科脊柱外科的发展差距较大,而中国神经脊柱外科医师培训的以点带面的培训方式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同一项目测量采用两种不同时间模式,进行方法学对比和相对偏倚分析,探讨不同的时间模式下所测同一项目结果的可比性及偏倚分析。方法以两点终点法的总胆红素(TBIL)项目为试验对象,现用方法为基本方法,时间模式10min;新增对比方法,其时间模式设为5min,余参数作相应调整。对两法所测结果进行对比观察及偏倚分析。结果两种时间模式下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r=0.9968;相对偏倚满足要求,最大偏倚6.1%;配对t检验显示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法所测TBIL结果同样可靠,但对比方法时间消耗更少,检测效率成倍提高,可替代基本方法应用于日常生化分析。
简介:背景: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的有效微创治疗手段,高度移位型LDH的手术相对比较困难,入路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的技术要点、入路选择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采用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患者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34-69岁,平均48岁。13例向尾侧脱出移位,6例向头侧脱出移位;责任节段包括L3/41例,L4/511例,L5/S17例。患者均有腰腿痛症状,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为63.5%±10.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腰痛(5.2±2.1)分,腿痛(7.1±2.4)分。14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5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110min,平均70min。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20.8个月。末次随访时,ODI为10.8%±6.8%,VAS腰痛评分(2.1±1.1)分、腿痛评分(1.8±0.9)分。与术前相比,ODI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Mac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为优14例、良4例、可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7d腿痛症状复发,椎间孔镜下探查未见再疝出,消肿镇痛等对症处理2周后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未发生感染、神经根损伤等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PELD治疗高度移位型LDH时,经椎间孔入路或经椎板间入路的选择需根据LDH的节段与移位的方向个性化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测糖仪日监测联合延续护理在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中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延续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测糖仪日监测干预,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数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出现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5%,低于对照组的72.5%(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治疗中采用测糖仪日监测联合延续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护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改善患者血糖参数并降低多种并发症同时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