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静配中心医嘱审核干预与药物误配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收集静配中心的医嘱审核记录和药物误配的发生情况,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医嘱审核有干预组的药物误配发生率为0.076%,而无干预组为1.064%。这表明医嘱审核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药物误配的风险。结论 因此,建议医疗机构加强静配中心的医嘱审核工作,探索合适的医嘱审核干预措施,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建立监测和反馈机制,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 ID)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持续失眠与高血压甚至与癌症相关。阐明ID的神经机制对ID的治疗前评估、治疗策略制订和患者管理意义重大。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因其可以反映脑组织血氧水平而间接反映脑功能代谢成为研究ID神经机制的有力手段。基于rs-fMRI的各种分析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不断发展,笔者从局部脑活动分析的区域研究方法和功能连接分析的整合研究方法两方面展开,就rs-fMRI在ID脑功能方面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探索ID更深层次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更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证据。
简介:目的:分析静疗所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方法:以回顾性分析的形式,对2021年12月-2023年1月我院33例静脉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其中15例患者静脉治疗期间发生静脉炎(观察组),18例患者静脉治疗期间未发生静脉炎(对照组),分析静脉炎发生的相关因素,提出对应对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中患者在年龄、每日输液量、输液速度、穿刺部位、药液pH值、静脉治疗时间、穿刺次数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年龄>60岁、输液速度>60滴/min、药液pH<6、静脉治疗时间>40天与穿刺次数≥3次是静脉治疗患者出现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治疗中静脉炎的危险因素较多,在临床护理中需加强高危因素患者的临床观察,规范护理操作,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疗小组在肿瘤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常规组患者应用手术室优质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等。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将接受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了药物渗漏、静脉炎和意外撤管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中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常规组中药物渗透发生率为6%,静脉炎的发生率为16%,非计划撤管的发生率为6%。研究组的总满意度为86.0%,常规组的总满意度为66.0%,研究组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疗小组在肿瘤科静脉输液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能够显著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性,还能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肿瘤科静脉输液治疗的质量控制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一经验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应用的作用,分析将其应用于重症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到2021年8月之间接收的重症脑梗塞患者60人,将他们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实验组和联合组,分别接受醒脑静+常规治疗和醒脑静+依达拉奉+常规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对两个小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接受联合用药+常规护理的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实验组。结论:让重症脑梗塞患者同时接受醒脑静和依达拉奉治疗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加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速度,患者还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影响静疗所致静脉炎的因素和护理干预措施以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静脉治疗147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将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发生静脉炎分成观察组(发生静脉炎)和对照组(未发生静脉炎)。对影响静疗所致静脉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总结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静疗所致静脉炎的因素包括年龄、每日输液量、输液速度、穿刺部位、药液pH值、静疗时间以及穿刺次数等;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超过60岁、输液速度超过40滴/分钟,尿液pH值小于6、静脉治疗时间超过40天、穿刺次数超过三次是导致静疗患者发生静脉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都会导致静疗患者发生静脉炎,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患者发生静脉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0例体检者(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收集其血液样本后进行血常规检测,分别在静置10min、30min、1h、2h进行,观察检验结果。结果:不同静置时间,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未发生较大变化,P>0.05;而静置1h、2h血小板计数高于静置10min、30min对比,P<0.05;静置30min、10min中性粒细胞水平高于静置1h、2h,P<0.05。结论: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会对最终检验结果造成影响,为保证检测准确性,必须对检测时间进行合理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