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对老庄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阐发,著有《观老庄影响论》、《道德经解》和《庄子内篇注》等重要著作。在佛教史和老庄注疏史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地位。憨山作书一般都会有序跋等短文明确说明其著述过程及成书时间,但《庄子内篇注》却是个例外。许多学者在考察憨山《道德经解》与《庄子内篇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相似之处,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有学者提出《庄子内篇注》当在《道德经解》之前已经完稿,而于1620年“重述”。憨山大师虽然很早就开始以阅读笔记的形式对《庄子》进行疏解的工作,但是《庄子内篇注》在《道德经解》之前完稿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庄子内篇注》的真正完成时间当在1620-1621年间。
简介:《太上三五正—盟威修真玉经》(以下简称《玉经》)乃道教正一派弟子受“盟威箓”的必读经典。近百年来,《玉经》散佚,授箓时缺此经典。公元2001年6月,嗣汉天师府道教经典整理小组在浙江民间发现了《玉经》手抄本。经文系民国初期岩峰梁声闻誊写。
简介:宋代士人积极致力于作仪化民,现存私修士庶仪典含通礼、专礼与杂礼,在体例和内容方面反映了两宋之别。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祭祀专礼之外,还包括仪文较少且偏重于伦理道德训教的家礼、家范、乡约,以及如《司马氏书仪》的“偏向经注的仪注体”;南宋私修士庶仪典,除道德训教类与北宋礼书辑本,晚期更是出现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家礼》,具有鲜明的实用性。藉由对《司马氏书仪》和《家礼》之“丧仪”的比较分析,可以管窥两宋“仪注体”与“经注体”由合至分的过程。不同于汉唐以降知“仪”而不知“礼”,仪注之学渐盛而《仪礼》经学渐衰的情况,南宋时期“仪注体”与“经注体”的分离,恰好是实践礼仪与《仪礼》经学分别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体现。
简介:"魔王"这一名词伴随着佛经的翻译而产生,它在佛经中有扰乱、障碍、破坏之义。《度人经》及严东注在汉代"气"论的基础上,以"龙汉"、"赤明"等年号为劫运,以大罗、中罗、小罗为不同层级,造就了道教独特的神学体系。在这个神学体系中,"三界魔王"、"五天魔王"等各类魔王应运而生,这些魔王不仅拥有各自的名讳,还被赋予了独特的职能。总体而言,魔王统御北都之鬼神,常以洞章之谣歌考验学道者内心是否正固,以保人的身份举荐学道者入真成仙。"魔王"的这些特质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信徒面对佛教理念时的包容心态与进取精神:他们通过原有的诠释路径对佛教名词进行新的解读,以此应对佛教的强势和寻求自身的发展。
简介:《管子》四篇并非专门注解《老子》的著作,只是为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解读、发挥老子思想、注解《老子》文本.《管子》四篇的“《老子》注”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分散于《管子》四篇.并且,主要是对《老子》“道经”的部分内容的注解.而且,其注解《老子》具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构成了其注解《老子》的特色,也是其注解《老子》新意之所在.从《管子》四篇注解《老子》的文字,并结合《管子》四篇对老子思想的阐发来看,《管子》四篇认为老子思想包括道、圣人、人生修持等方面.这些,大体不谬.《管子》四篇把老子道之无为解读为“道贵因”,以“因”释“无为”,是其《老子》注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