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追溯歷史文化背景,從文學、文論與書法、書學的互動去解讀西晋衛恒《四體書勢并序》的形制及首篇《字勢》;從魏晋衛氏書法世家和東漢崔氏書法世家去理解《四體書勢并序》的書法史意義。探討衛恒使用“字勢”概念貫通文字起源、“六書”和“古文”“篆籀”“小篆““隸書”“草書”“行書”等字體、書體,各書體的代表性書家、創作的思維方法,試圖解答“古文勢”“士人章草”“尺牘草書”“千里面目”“書儀”“號匆匆不暇草書”“張芝草聖”等疑難問題,從而揭示“字勢”概念的深刻内涵。衛恒首創“字勢”概念及“用筆(筆勢)”“結字”概念,以致成爲古代書學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四體書勢并序》標志着中國古代書學的正式確立。
简介:自元代以來,無錫華氏衆多家族成員與彼時的名士和書畫家們之間一直都保持着十分密切的文化交往,由此帶來書畫的繁榮。特别在進入明代之後,家族文化交遊活動不僅參與的人數更多、規模更大,交遊的廣度和深度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尤爲難得的是,一些珍貴的明代墨迹原件作爲家族資料傳世至今,由此,華氏家族文化交遊所帶來的書法繁榮也有了鮮活的第一手資料。本文以這批墨迹實物爲依據,歸納出明代華氏交遊呈現出的三個特點。一是朝中官吏與家族成員之間的交流與聯繫日益頻繁,二是家族師友與聯姻進一步擴大了華氏家族的文化交遊圈,三是與詩人、書畫家的交遊更具文化深度。
简介:顔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承前啓後的書法家,其書法作品爲歷代所珍視,即便片紙隻字,也被反復傳刻。近百年來新發現的顔真卿作品,絶大部分是埋藏于地下的碑刻墓志,多出土于北方的西安、洛陽等唐代政治中心,而江南發現的顔真卿書迹極爲罕見。筆者新發現的顔真卿書《殷踐猷墓碣銘稿》刻石,爲一方明代帖石,現僅存首石,清代藏書家馮雲濠舊藏,今歸寧波市江北區文管會所藏。此石長久以來被誤認爲是《滋蕙堂墨寶》中的帖石。本文梳理了此石的收藏、流傳過程,并考證此帖的文本出處,推斷此帖應爲顔真卿起草《殷踐猷墓碣銘》的手稿,極可能是顔真卿真迹。此石雖非全璧,但雖殘尤珍,既可供專家學者研究探討,也可以作爲臨池的又一範本。
简介:馬融、鄭玄、王肅本《尚書》呈現出由今文、孔壁本逐漸趨向孔傳本的文本演變過程,展現了馬、鄭、王在先師校釋的基礎上因襲修正、調和諸本、校理今古、擇善而從的整理痕跡。所謂古文《尚書》及其經説不能以爲孔安國時已臻完備、東漢時散失變亂,因爲古文《尚書》經本、經説的形成發展不僅有劉歆、賈逵、馬融傳承授受的因素,更有馬、鄭、王、孔根據不同經本别立新説、根據釋讀去取改易經文、根據五經轉相證明等推演的因素,而後者已爲漢晉經師指稱爲"古文"或"古文説"。此外,整齊諸本、調和衆説、校理今古的現象並非僅見於《尚書》文本流傳之中,而是在《詩經》、《周禮》、《儀禮》、《論語》等經文整理過程中普遍存在。
简介:奥地利國家圖書館在網上(https://www.onb.ac.at/)公佈了一批中文古籍。經網絡檢索,其中戲曲類藏書計有:選本三種,《大明天下春》、《重訂綴白裘全集》和《重訂綴白裘新集合編》;刻本二種,《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和《桃花扇》;曲韻一種,《中原音韻》。綫上《大明天下春》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多了兩頁,補足了所收《祁羽狄遇仙女》和《蘇秦爲相團圓》兩齣。將這兩齣與其他明選本比較,發現《祁羽狄遇仙女》即明傳奇《玉如意記》的一齣,《蘇秦爲相團圓》的曲文與羅懋登注釋的《重校金印記》幾乎一致。集古堂刻本《綴白裘》、共賞齋刻本《綴白裘》和西園刻本《桃花扇》雖見著録,但版本情况介紹不多,本文亦略加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