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静态法研究了氰(C2N2)在禾谷类粮食中的吸附与降解过程,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C2N2在粮食中的吸附、残留和挥发行为,采用流动注射分析仪(ZIA)测定了C2N2在粮食中可能的降解产物。结果表明:粮食对C2N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熏蒸1h,90%以上的C2N2被粮食吸附,其吸附能力为稻谷〉高梁〉玉米〉大麦〉小麦,同时C2N2在粮食中可降解为氰化氢(HCN)。通风后,C2N2及其降解产物HCN从粮食中缓慢挥发,其中C2N2从小麦和大麦中挥发的速率高于玉米、高梁和稻谷,HCN从小麦、大麦、玉米和高梁中挥发的速率高于稻谷。C2N2及其降解产物HCN在粮食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通风后在小麦、大麦、玉米、高梁和稻谷中的半衰期(t1/2),C2N2分别为1.82、2.57、2.81、1.97和2.98d,HCN分别为4.46、4.30、4.01、3.94和5.26d。C2N2在粮食中可降解为NH4和HCN,同时产生少量的NO3^-和NO2^-。C2N2在不同粮食中的降解产物存在差异,在小麦和玉米中检测到HCN、NH4^+、NO3^-和NO2^-4种降解产物,在稻谷中检测到HCN、NH4^+和NO3^-3种降解产物,而在大麦和高梁中仅检测到HCN和NH4两种降解产物。
简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战略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的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的是波动式增长的趋势,这种增长与中央粮食战略的调整均有一定关系。国家粮食战略经过了20世纪50年代的从互助组到统购统销、60年代的进口粮食缓解粮食危机、70和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直至21世纪初期至今的从取消农业税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粮农种粮的相对收益较低的结构性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大投入资本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自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多次聚焦“三农”问题,始终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这凸显了国家在协调粮食政策运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共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只有保住“安全口粮和放心粮”,才能保证中国到21世纪中叶顺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