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光动力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的增殖、调节及分泌功能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以期为慢性创面的修复探索新方法。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1年2—4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行皮肤外科手术的10例患者(5例男性、5例女性,23~47岁)捐献的术后废弃脂肪组织,提取细胞并鉴定表型。取3批ADSC,各批细胞均分为仅行常规培养的正常对照组,行海姆泊芬处理后常规培养的单纯光敏剂组,行红光照射处理后常规培养的单纯光照组,行海姆泊芬和红光照射处理后再常规培养的光敏剂+光照组,样本数均为3。第1和2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 h,分别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法检测ADSC增殖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与ADSC共培养的HaCaT细胞迁移比例;第3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DSC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取ADSC分为光动力后0 min组、光动力后15 min组、光动力后30 min组、光动力后60 min组,每组3孔,分别于行光动力处理后相应时间点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并计算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 S6K)/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S6K)比值。取2批ADSC,各批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光动力组及光动力+雷帕霉素组,每组3孔,并行相应处理。第1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15 min,同前检测并计算p-mTOR/mTOR、p-p70 S6K/p70 S6K比值;第2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7 d,同前检测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结果培养12 d后,细胞鉴定为ADSC。处理完成后培养24 h,单纯光敏剂组和单纯光照组ADSC增殖水平[分别为(4.0±1.0)%、(4.1±0.4)%]和HaCaT细胞迁移比例(分别为1.17±0.14、1.13±0.12)均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7±0.6)%、1.00±0.16]相近(P>0.05),且均明显低于光敏剂+光照组[分别为(34.2±7.0)%、2.55±0.13,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敏剂组ADSC的Ⅲ型胶原表达增加(P<0.05),单纯光照组ADSC的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光敏剂组和单纯光照组相比,光敏剂+光照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光动力后0 min组相比,光动力后15 min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P<0.01),光动力后30 min组、光动力后60 min组ADSC的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15 min,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动力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单纯光动力组相比,光动力+雷帕霉素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减少(P<0.05)。处理完成后培养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动力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光动力组相比,光动力+雷帕霉素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低剂量光动力可以促进ADSC的增殖、提高ADSC调节HaCaT细胞迁移的能力,并通过快速激活mTOR信号通路增强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分泌。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脂肪干细胞对膝骨关节炎疼痛及软骨修复的影响。方法 对院内治疗的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对比观察,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药物注射治疗,观察组脂肪干细胞治疗,对比疼痛与软骨修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程度无差异性,经不同方案治疗均有减轻,但治疗后1周与3周均以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软骨代谢情况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G、COMP两项软骨代谢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脂肪干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与常规用药注射对比更有助于减轻疼痛程度,并促进软骨修复。
简介:摘要:生物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基础,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我从生物实验的改进开始,对植物组织中三大有机物的检测实验进行改进、创新,化繁为简,让实验易于操作完成,节省时间和实验经费,既能做到低碳环保,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环保创新能力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睑凹陷型切开重睑术中辅助填充脂肪干细胞基质胶(SVF胶)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河南整形美容医院美容外科收治上睑凹陷型单睑和重睑形态不佳的女性患者58例,年龄24~53 (35±7)岁,分为SVF胶填充组(观察组)和传统自体脂肪填充组(对照组),每组29例。在切开重睑术前,观察组患者用SVF胶进行注射,对照组患者用传统自体脂肪进行注射。两组患者在填充完脂肪后,均设计传统切口重睑线。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脂肪填充存活量大致相同,脂肪存活均良好,观察组患者填充效果满意率和重睑满意率分别为93.10%和89.66%,高于对照组的82.76%、82.76%(均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外观臃肿、结节和凹凸不平分别有4、1、3例,而观察组则未见术后并发症。结论上睑凹陷型患者重睑术中,同时辅助填充SVF胶与填充传统结构脂肪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术后患者满意度高,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随着肥胖及与肥胖相关的代谢综合征的全球性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率日益增高,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病率也显著上升,并逐渐成为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代谢、免疫和肠道菌群等因素可能与NAFLD和(或)NASH的炎症、肝损伤和纤维化及其随后发展为肝细胞癌密切相关。本文以与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相关的分子信号通路为重点,就近年来NAFLD和(或)NASH相关肝细胞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来源外泌体对脓毒症小鼠肺血管内皮细胞(PMVEC)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例行腹部手术切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0~25岁)遗弃的新鲜脂肪组织进行原代人ADSC的分离培养,于第5天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ADS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DSC中CD29、CD34、CD44、CD45、CD73和CD90的表达情况。选取第3~5代ADSC,采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获取其上清液中的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法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外泌体形状、粒径大小及CD9、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和β肌动蛋白的蛋白表达。取24只成年雄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盲肠结扎穿孔(CLP)组和CLP+ADSC外泌体组,每组8只,分别进行相应处理。术后2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髓过氧化物酶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细胞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表达。取1个月龄雌雄不拘C57小鼠,采用组织块法获取原代PMVEC。取第3代PMVEC,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PMVEC中CD31的表达。取第3代PMVEC,与ADSC来源外泌体共培养12 h,采用PKH26试剂盒检测PMVEC吞噬外泌体的情况。取第3代PMVEC,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和巨噬细胞上清液+ADSC外泌体组,每组3孔,分别进行相应处理。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活性氧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8-OHdG表达,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单分子层通透性。以上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分离的原代ADSC培养至第5天,呈梭形密集生长,呈典型的漩涡样排列。第3代ADSC中CD29、CD44、CD73和CD90阳性细胞百分比均>90%,CD34和CD45阳性细胞百分比均<5%。第3~5代ADSC来源外泌体呈典型的双凹盘状结构,外泌体平均粒径为103 nm,外泌体中CD9、CD63和TSG101的蛋白表达均呈阳性,β肌动蛋白的蛋白表达呈阴性。术后24 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CLP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28.76、29.69,P<0.01);与单纯CLP组比较,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9.90、4.76,P<0.05或P<0.01)。术后24 h,正常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无炎症细胞浸润,单纯CLP组小鼠的肺组织较正常对照组水肿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肺组织较单纯CLP组水肿症状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术后24 h,3组小鼠肺组织中CD31呈阳性表达;单纯CLP组小鼠肺组织中8-OHdG阳性细胞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肺组织中8-OHdG阳性细胞荧光强度较单纯CLP组明显下降。第3代PMVEC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31呈阳性表达,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CD31阳性细胞占比为99.5%。共培养12 h,ADSC来源外泌体成功被PMVEC吞噬,进入胞质。第3代PMVEC培养24 h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PMVEC的活性氧荧光强度明显增加(t=15.73,P<0.01);与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比较,巨噬细胞上清液+ADSC外泌体组PMVEC的活性氧荧光强度明显降低(t=4.72,P<0.01)。第3代PMVEC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PMVEC的8-OHdG阳性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巨噬细胞上清液+ADSC外泌体组PMVEC的8-OHdG阳性荧光强度介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之间。第3代PMVEC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的PMVEC单分子层细胞通透性明显增加(t=6.34,P<0.01);与单纯巨噬细胞上清液组比较,巨噬细胞上清+ADSC外泌体组的PMVEC单分子层细胞通透性明显降低(t=2.93,P<0.05)。结论ADSC来源外泌体可改善小鼠肺组织氧化性损伤,降低由巨噬细胞上清液诱导的PMVEC的活性氧含量、8-OHdG表达以及细胞通透性。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以重度牙周炎为表现的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由于治疗时机和方案不同,2例患者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本文结合文献复习,从LCH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含组织细胞的横纹肌母细胞性肿瘤(histiocyte-rich rhabdomyoblastic tumor,HRRMT)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20—2021年福建省立医院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共2例HRRMT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其遗传学改变,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大体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实性结节,质软。镜下均见肿瘤具有含淋巴细胞聚集的纤维性假包膜,局部侵犯周围骨骼肌组织,肿瘤细胞呈梭形至上皮样,伴大量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未见坏死及核分裂象。免疫表型上,肿瘤细胞表达结蛋白,至少表达1个骨骼肌标记(Myogenin或MyoD1),h-caldesmon、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阴性,Ki-67阳性指数<5%。二代测序检测发现,其中1例具有KRAS(G12D)突变及MSH3(Q470*)突变。结论HRRMT是新近描述的一种恶性潜能不确定的骨骼肌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依赖于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暂未发现特异性分子遗传学改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脱细胞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上肢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有效性。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采用hANG修复创伤性上肢神经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 ~53岁,平均35.4岁。臂远端桡神经缺损2例,前臂段正中神经缺损4例,骨间后神经缺损1例,前臂段尺神经缺损1例;合并臂肌肉损伤2例,前臂肌肉损伤4例,合并肱动脉缺损1例,创面中至重度污染;神经缺损长30~60 mm,平均45 mm。均为急诊手术,先行骨折固定,修复肌肉组织,找出缺损神经远、近端,修剪至正常神经乳头,以hANG端端缝合进行桥接。术后随访18~40个月,平均30.6个月,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5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创面无法闭合,Ⅱ期行游离植皮术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术后10 d出现皮肤部分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伤口愈合。2例正中神经恢复良好,手指握拳及拇指对掌肌力Ⅳ级,感觉S3+,1例骨间后神经恢复良好,伸拇伸指肌力Ⅳ级。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例,可1例,差4例。结论在严格清创后,hANG可应用于急诊的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修复,并可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亦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由多种原发或继发因素导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异常激活,并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引起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白细胞介素(IL)-6是HLH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核心细胞因子,通过影响穿孔素及颗粒酶B表达降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参与HLH的发生、发展。因此,阻滞IL-6及其信号通路成为治疗HLH的新方法。笔者通过对IL-6及其信号通路在HLH中的致病机制、IL-6阻滞治疗HLH患者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TLPD-GI)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单克隆T淋巴细胞增殖性病变,2017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标准正式列为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亚型之一。由于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ITLPD-GI常被误诊或漏诊,导致过度或延误治疗。现报道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1例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病理学特点和治疗方法等,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对此罕见疾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修饰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外泌体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1年2—5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科行腹部手术的3名健康女性(10~25岁)废弃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原代ADSC,培养7 d,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ADSC,转染HGF慢病毒,培养5 d,采用成像系统观察细胞荧光情况并计算转染率。取第3~6代ADSC和第3~6代转染HGF的ADSC,均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其外泌体,即为ADSC外泌体和HGF-ADSC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微观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泌体的CD9、CD63、CD81阳性表达。取24只6周龄雄性昆明小鼠,制作糖尿病模型后,在其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HGF组、单纯ADSC外泌体组和HGF-ADSC外泌体组,每组6只,分别作相应处理。伤后3、7、10、14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其愈合率,使用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创基血流强度并计算伤后10 d创基相对血流强度百分比。伤后10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中Ki67阳性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中CD31阳性染色且成管样结构的新生血管数,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创面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的蛋白表达并计算p-PI3K与PI3K比值及p-Akt与Akt比值。伤后14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Masson染色法分别检测创面皮肤组织缺损长度及胶原新生情况,并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ukey检验。结果原代ADSC培养7 d,细胞呈梭形,生长密集后呈旋涡状排列。培养5 d后,第3代转染HGF的ADSC携带绿色荧光,转染率为85%。ADSC外泌体及HGF-ADSC外泌体微观形态相似,均呈囊泡状结构,平均粒径分别为103、98 nm,均呈CD9、CD63、CD81阳性。伤后3 d,4组小鼠创面的创周均红肿且有少量渗液;伤后7 d,HGF-ADSC外泌体组创面逐渐缩小,其余3组创面缩小不明显;伤后10 d,4组创面均缩小、结痂;伤后14 d,HGF-ADSC外泌体组创面基本愈合,其余3组均有残余创面。伤后3 d,4组创面愈合率接近(P>0.05);伤后7、10 d,HGF-ADSC外泌体组创面愈合率均分别明显高于PBS组、单纯HGF组及单纯ADSC外泌体组(q值分别为13.11、13.11、11.89,12.85、11.28、7.74,P<0.01);伤后14 d,HGF-ADSC外泌体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PBS组、单纯HGF组及单纯ADSC外泌体组(q值分别为15.50、11.64、6.36,P值均<0.01)。伤后3 d,4组小鼠创基均无明显血运;伤后7 d,HGF-ADSC外泌体组创基开始有微血管形成,其余3组创基仅创缘充血;伤后10 d,除PBS组创基仍无明显血运外,其余3组均有微血管形成;伤后14 d,HGF-ADSC外泌体组创基血流信号强于其余3组且分布均匀。伤后10 d,HGF-ADSC外泌体组创基相对血流强度百分比明显高于PBS组、单纯HGF组及单纯ADSC外泌体组(q值分别为23.73、19.32、9.48,P值均<0.01);HGF-ADSC外泌体组创面中Ki67阳性细胞数及新生血管数均明显多于PBS组、单纯HGF组及单纯ADSC外泌体组(q值分别为19.58、18.20、11.04,20.68、13.79、8.12,P<0.01)。伤后10 d,HGF-ADSC外泌体组创面中eN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BS组、单纯HGF组及单纯ADSC外泌体组(q值分别为53.23、42.54、26.54,P值均<0.01);HGF-ADSC外泌体组创面中p-PI3K与PI3K的比值及p-Akt与Akt的比值均分别明显高于PBS组、单纯HGF组及单纯ADSC外泌体组(q值分别为16.11、11.78、6.08,65.54、31.63、37.86,P<0.01)。伤后14 d,HGF-ADSC外泌体组创面皮肤中组织缺损长度明显短于PBS组、单纯HGF组及单纯ADSC外泌体组(q值分别为20.51、18.50、11.99,P值均<0.01);HGF-ADSC外泌体组创面中CVF明显高于PBS组、单纯HGF组及单纯ADSC外泌体组(q值分别为31.31、28.52、12.35,P值均<0.01)。结论人HGF-ADSC外泌体可增加创基组织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显著促进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HGF-ADSC外泌体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创面中eNOS的表达增高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长期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6只,8周龄,体重18~24 g,按照体重分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对照饲料组(C组)、ω-3 PUFAs组(ω组)、对照饲料+POCD组(C+P组)和ω-3 PUFAs+POCD组(ω+P组)。ω组和ω+P组给予特制ω-3 PUFAs饲料[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14 g/100 g,二十碳五烯酸(EPA)0.03 g/100 g]喂养12周,C组和C+P组给予对照饲料喂养12周。12周喂养结束后,采用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骨折手术的方法制备小鼠POCD模型。造模后第1和3天进行条件恐惧实验和Y迷宫实验。在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DHA和EPA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成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BDNF)和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ro-BDNF)的表达,ELISA法测定IL-1β和IL-6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ω组海马DHA和EPA含量升高,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增加,mBDNF/pro-BDNF比值升高(P<0.05),轮替正确率、海马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IL-1β和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组小鼠DHA与EP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和3天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轮替正确率减少,海马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增加,IL-1β和IL-6含量升高,mBDNF/pro-BDNF比值降低(P<0.05);与C+P组比较,ω+P组海马DHA和EPA含量升高,术后第1和3天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轮替正确率升高,海马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减少,海马IL-1β和IL-6含量降低,mBDNF/pro-BDNF比值增加(P<0.05)。结论长期摄入ω-3 PUFAs可改善POCD小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升高mBDNF/pro-BDNF比值有关。
简介:摘要富于上皮样组织细胞成分的结外NK/T细胞性淋巴瘤,鼻型(ENKTL)十分罕见,尤其在小活检组织中应提高警惕,需充分结合临床、影像学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EB病毒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以避免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2例形态上易误诊的ENKTL,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加强对该疾病少见特征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33(IL-33)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沉默IL-33的表达对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通过手术切除的胆囊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中IL-33的表达,然后将IL-33小干扰RNA(siRNA)转染进人胆囊癌GBC-SD细胞,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筛选出沉默效率较高的一条siRNA用于后续实验。将实验分为IL-33 siRNA组、未转染组(Blank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探索siRNA沉默IL-33后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以上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IL-33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0%)高于正常组织(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1,P<0.05)。IL-33 siRNA组胆囊癌细胞在24、48、72 h的吸光度值和侵袭数目显著低于Blank组和NC组(24 h吸光度值分别为1.25±0.07、1.49±0.05、1.48±0.08,48 h吸光度值分别为1.51±0.02、2.15±0.10、2.08±0.02,72 h吸光度值分别为1.80±0.05、2.38±0.07、2.31±0.10,侵袭数目分别为50.25±9.29、243.00±24.32、217.25±1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50、101.400、41.790、145.700,P<0.05)。IL-33 siRNA组中Vimentin的表达低于Blank组和NC组(0.66±0.01、0.87±0.06、0.86±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710,P<0.05),IL-33 siRNA组中E-cadherin的表达高于Blank组和NC组(0.32±0.02、0.12±0.01、0.17±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000,P<0.05)。结论IL-33在胆囊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siRNA沉默IL-33表达后,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均受到了抑制,同时减弱了EMT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LncRNA ANCR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恶性增殖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5日至2018年9月30日临沂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45例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作为高级别组、13例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作为低级别组、10例正常脑外伤组织作为正常组,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检测组织中ANCR及潜在的eIF4B的表达。体外采用慢病毒转染shRNA表达载体,在人高级别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构建对照细胞及ANCR干扰细胞株,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细胞,qPCR检测细胞中ANCR、eIF4B及下游分子c-Myc 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eIF4B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细胞相对增殖能力变化,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变化。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使用SNK-q两两比较法。结果高级别脑胶质瘤、低级别脑胶质瘤及正常脑外伤组织中ANCR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710±0.125、2.033±0.312及3.408±0.296,而eIF4B mRNA的表达水平为0.176±0.019、0.268±0.022及0.426±0.028,ANCR及eIF4B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P<0.001),ANCR在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P=0.013)。ANCR与eIF4B mRNA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ANCR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00±0.021、0.202±0.057及0.300±0.016;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eIF4B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00±0.078、0.452±0.012及0.526±0.037;对照组、实验1组及实验2组c-Myc mRNA的表达分别为1.000±0.053、0.688±0.067及0.564±0.089,实验1组及实验2组细胞中ANCR、eIF4B及c-Myc mRNA及蛋白分子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胞(P<0.001);实验1组及实验2组细胞在72 h及96 h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克隆形成能力显著减弱(P<0.001)。结论ANCR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且与eIF4B表达正相关,体外干扰ANCR可介导eIF4B及c-Myc mRNA及蛋白分子的表达下降,进而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简介:【摘要】SCR法是炼焦行业废气脱硝的一种方法,本文探讨了影响脱硝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脱硝催化剂活性性能因素、生产工艺因素和氨水喷嘴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工艺因素对脱硝效果的影响主要有反应温度、空速、粉尘、氨氮摩尔比等因素。氨水喷嘴是脱硝工艺中的关键设备,需要选择合适的孔径和安装距离,并提出了技术要求。脱硝催化剂再生是恢复脱硝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它适用于低温型脱硝催化剂。通过选择性能优良的低温脱硝催化剂,改善并优化了脱硝操作工艺条件,选择性能优良的氨水喷嘴,提高了我公司的SCR法脱硝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