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45年台湾光复,了却了中国人民半个世纪骨肉分离之苦,是中国抗日战略战争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事件。但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抗日在收复台湾的斗争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利用究竟起了何种程度的作用,仍然有一些不同见解。有些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国为主力的盟国军队对日作战上,把中国人人在回顾的抗日斗争置于比较次要的地位,对其在光复台湾以及整个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未能给予恰当评价。历史的事实是,中国人民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绝对不是单纯的“受难者”,只是消极等等待盟国的大军来报拯救。台湾在沦丧50年后的收复,是海峡两岸人民团结抗敌特别是台湾各族人民坚持长期不屈不挠反日斗争的结果,并得力于国共两党及国民政府、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在抗日、收复台湾问题上整合一致的认识和行动。重温这段历史,回顾和分析收复台湾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对于正确了解台湾光复的原因不无裨益。
简介: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后,重视侨务,在侨务工作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更加灵活务实,侨务工作成效显著。本文拟就1925年国民政府建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及工作作一简要评述。一1924年,孙中山在大元帅府广州革命政府大本营设置了侨务局,并派熟悉侨情的人员专办侨务。虽然不久该局因孙中山的逝世而告停顿,但这是中国政府专门侨务机构的正式创立,从此侨务工作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孙山中逝世后,1925年7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大元帅府改为委员制的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建立后,撤销过去的侨务局,设立新的侨务机关。1926年8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侨务委员会组织条例令,规定“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专管理海外华侨事务”1。不久,侨务委员会正式设立,隶属国民政府之下。1926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与各省党部在广州举行联席会议,通过了《国民党最近政纲》,其中第九部分列举了三项有关侨务的政策:“设法使华侨在居留地得受平等待遇”;“华侨子弟回国求学者,须予以相当便利...
简介: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主流倾向是将规范的扩散与演化割裂开来加以研究,这使得扩散进程中的规范演化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通过引入议题身份概念,突出行为体能动性,可以对这一问题做出系统性解释。规范在扩散进程中的演化依赖于两个条件,行为体的认知偏好差异及其敏感性。议题身份决定了行为体的认知偏好与利益界定,认知偏好差异导致了对规范的差异性解读,而对规范变化引起的利益界定调整的高度敏感性则促使认知差异转变为认知竞争。扩散进程中的规范演化是通过行为体在双向说服过程中不断调整认知结构实现的,认知结构的妥协层次决定了规范的扩散—演化结果。1945年以后,海洋强国在推动传统航行自由规范向全球范围扩散时与第三世界国家基于主权规范确立起的认知发生了冲突,经过长期的双向说服并达成妥协之后规范实现了扩散,但是已然由倡导最大自由的强规范转变为有限度自由的弱规范。
简介:在日伪统治时期,天津的证券市场经过了由分散买卖到集中交易、由无组织到有公会的不同阶段,初步具备成立证交所的市场基础。1944年底,天津等四市银行公会、钱业公会等开始了华北有价证券交易所的筹备工作。该所在1945年8月开业,为股份有限公司,经纪人分为法人经纪人与个人经纪人,上市股票共26种,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启新、滦矿等数种股票。从1945年12月初至次年4月停业,股市行情演变大致可分为两次上升阶段及两次整理阶段。影响该所开业期间证券行市的因素包括通货膨胀演变状况、游资动向、黄金美钞行市、政局交化等。该所的开业是天津成为华北证券交易中心的明确标志之一,且与该市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是相适应的。该所开业时间不长就停业,未能充分发挥其应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