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美术创作原本就是人的审美创造活动,在美术学科教学中,更应摒弃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用心感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色彩教学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色彩教学中践行新课改理念,实施改革创新,教师应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激发他们学习色彩的兴趣 ; 运用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色彩搭配 ;鼓励小学生用色彩表情达意。 关键词:小学美术 ;色彩教学 ;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一个关键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辨析能力,通过对学生色彩感受能力和辨析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美的认知,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应通过实施有效的色彩教学策略,才能使小学美术课堂变得有趣有效。 一、帮助学生掌握色彩的观察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色彩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小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和辨析能力,可以通过实施观察色彩的方法,来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观察、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再加上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与不解,导致经常被事物外表色彩所蒙骗,疏于对比、缺乏思考,往往无法窥透其内涵。因此,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色彩时,应该讲解所要观察的对象,在不同环境、不同光源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将环境因素会影响色彩变化作为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所授内容,为学生列举一些易懂的例子。例如,在班级中选一名黑色头发的学生,先让他站在阳光下,然后让大家仔细观察这名学生头发的颜色变化并说明原因,为什么会出现了一些黄色呢?最后的答案是:由于东方人头发中黄色素比其他颜色多,通过太阳光折射后,头发就变成了黄色。通过这个例子,美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不同颜色在不同环境下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身边事物,才能感受到的色彩变化。美术教师需要经常鼓励学生去观察事物的色彩变化,帮助学生用色彩的知识去认识世界,使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生活中事物色彩变化的习惯。 二、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色彩 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注意力不集中,使得美术教师很难带动课堂气氛。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色彩知识兴趣不足,那么通过何种方式能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呢?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由于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理论和抽样的事物缺乏兴趣,再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致使学生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很难集中注意力。对此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在色彩教学中插入一些小游戏,通过好玩的小游戏,可以使原本枯燥无趣的色彩教学變得活泼生动,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色彩混合课程时,可以做“找朋友”游戏,一次玩两种颜色混合,例如:黄色和蓝色可以混合出绿色,会让学生感觉像变魔术一样有趣。首先,为学生展示不同比例的黄色与蓝色混合,产生的绿色深浅也不同。然后,为每个学生发一个调色板,里边分别盛装不同分量的黄色与蓝色染料。最后,告诉学生游戏规则:根据自己手中调色板里的颜色和分量,分别与其他同学进行混色,如果混色后出现深绿色和浅绿色,你们就是好朋友了。通过这种游戏方式来培养小学生对色彩教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观察到混色过程中色彩变化。 三、应用多媒体让学生辨析色彩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准备课堂上所需的资料,由于诸多因素限制,在课堂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色彩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便利性与准确性,以此来弥补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色彩图片以及色彩教学视频等,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色彩辨析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色彩混色》教学中:黄色与蓝色混合在一起可以变成绿色,如果只是通过理论知识来想象色彩变化过程,学生很难在头脑中还原这一色彩变化过程,难以掌握全面的色彩知识。此时,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色彩混色全过程,不同比例的黄色与蓝色染料混色,变成绿色后的深浅也不同,在配合美术教师的讲解,不但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整个混色变化过程,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和辨析能力。
简介: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础。近代英国科学家 K.R波普尔在更高的境界上对此进行了阐述:“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创新始于问题。”学生有疑问才能思考,有思考才能有探索,有探索才能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的、敏锐的问题意识尤其重要。 关键词:数学 ;问题意识 ;小学生 目前小学生问题意识存在的主要原因:①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是教师处于“尊”的地位而学生处于“从”的地位。在“老师总是对的”或“学生必须遵从老师”观念指导下,学生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或迁就去认同老师的想法,或接受老师的答案。②在某些教师眼里,学生提问题被视为没有纪律观念,或者是对教师“权威”地位的挑衅。造成老师有差错也只能由老师来纠正的状况。③老师说的都是全国统一教材的标准答案,这些都是无可争议、无可置疑的。④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方法与语言表达能力,提问技能不足,想问不知怎么问。⑤教师“问题”意识淡薄,只注重对具体解题的指导,而忽视让学生发现问题。 针对目前学生的提问状态,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课堂上根本没有意识要向教师提问题,即使有也不敢问。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能放下架子,摆正位置。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能允许学生出错,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不然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将学生问题意识和知识教学当作同等重要的教学任务。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作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要善于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中捕捉对教学有用的信息,要善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所谓的“不像样”的问题)灵活调整教学。 二、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想问问题、敢问问题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合适的环境与气氛。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大胆提出问题。对于不善于提问题的学生,哪怕提出的问题再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击,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言语表扬和引导,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消除教师权威障碍,为学生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想问问题、敢问问题。 如,教学二年级的“分苹果”时,教师创设情境:小熊生日到了,他准备了 16个大苹果,请小羊、小兔、小猪、小猴 4位好朋友来家里做客,请同学们帮小熊分一分,看每只小动物可分到多少个苹果。正当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分苹果(圆纸片做的)的活动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小熊把苹果都分光,他自己没有吃的,怎么办呀?”面对突如其来的不着边的问题,教师并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转而灵机一动:“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们该怎么办呀?”经学生互相讨论后,一致认为:一个小动物拿出一个给小熊,这样小熊就能吃到 4个,虽然比其他小动物多了一个,但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多吃一个是应该的。这样,花不了几分钟,就把这个“不象样”的问题,变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资源。 三、 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提问题 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 首先,让学生弄清常见的疑点有哪些。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新授、巩固、深化等步骤。复习引入时可质疑的问题多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新授内容时可质疑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中和动手操作的实践中 ;巩固深化时可质疑问题落在法则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等。教学时,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尝试、对比例题、综合思考等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实现了知识迁移、明白算理,又培养了探究精神。这样做到有章可循,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提问题的途径,增强了提问的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会问问题、善问问题。数学教材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许多地方把思考过程都省略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钻研教材,提出针对性问题。①学会嚼文字,找出字面后隐含的意义而提问。如“小数的性质”教学内容中,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 0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是小数的“末尾”?能不能去掉这两个字?②让学生学会比较,为找出新旧知识的异同之处而提问。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将其与除法商不变的性质进行比较,提出问题:商不变的性质是怎么叙述的?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数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可以怎样叙述?这样,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更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③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提出求异性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后,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不懂、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向同学提问,向老师提问。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合作中不斷去探索,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得好:“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 作者简介: 韦永团,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来宾市飞龙小学。 span lang=EN-US> [1]陈登甫 .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 [J].新课程(下), 2012( 8): 57. [2]张贺 .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探析 [J].教育现代化, 2015( 14): 247-248. [3]向万翠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研究 [J].读写算:教师版, 2015( 41):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