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创新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在继承中创新。新时代要在重点继承中国共产党说服教育法和典型教育法优良传统基础上创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法。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德治传统的国家,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以儒家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法体系。这一方法体系主要由教化方法和自我修养方法两大部分构成,教化方法和自我修养方法不仅体系完善,而且功能强劲,对于传播统治阶级核心价值观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方法 继承 创新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如下主要特征。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一个十分明显的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现实道德层面逐渐增强关注和研究的发展过程;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呈现出了从继承和借鉴马克思的批判传统对资本主义给予道德批判到积极发掘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和注重从伦理层面上建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过程;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了一个从政治革命、社会批判到生态建构的发展过程。深入探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伦理思想 特征 意义
  • 简介:黑格尔的神选观念和普遍等级说在马克思和列宁那里转化为党的先锋队理论。列宁的先锋队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党视为人民群众事业的代理人。先锋队理论造就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弱化了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是苏联官僚主义的主要根源。列宁的先锋队理论导致其反官僚主义措施总是以绕开甚至强化集权体制为终结,这当然不可能真正根除官僚主义

  • 标签: 普遍等级 先锋队 人民群众 官僚主义
  • 简介:本文主要的思路是围绕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执道德哲学思想家之牛耳一位人物弗兰西斯.哈奇森为中心,揭示其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中整体主义生机论的历史渊源。本文认为他继承了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是随后的斯多亚主义中整体主义内核,文章试图在斯多亚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主要人物的关系中集中凸显哈奇森对斯多亚的继承性,而这种继承性又体现在他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一书的翻译和注释。然后,通过几个核心概念的钩沉和梳理,文章清楚地揭示出斯多亚与启蒙运动,尤其是与哈奇森本人的承接关系。实际上,这样的整体主义生机论的视角在我们中国思想史中也是不陌生的。

  • 标签: 整体主义生机论 斯多亚 沉思录 哈奇森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相似相融是中国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因,它增进了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心理相容、情感共鸣,而关注这种相似相融的宗旨却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深刻改造和现代提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确立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也在价值观层面上直接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价值观,赋予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内涵、先进性和无产阶级属性,促进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从传统走向现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统价值观 现代转换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规范伦理学的复归是伦理学理论的一个发展,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规范伦理学必然会碰到这样一些理论困境:道德规范的根源如何确认?道德规范的确证是否可能?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如何保证?道德规范如何适用于人之外的世界?

  • 标签: 规范伦理 存在哲学 约束力
  • 简介:一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大众性之铨衡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飞速提升,当前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塑造正逐步引起学术界与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这是中国民族自信的体现。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文明体现,它往往是一定的民族、国家的独特性的展现,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反映着民族的发展变迁。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性 综合国力 民族自信
  • 简介: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产生会给人类伦理学带来诸多新变动、新发展和新要求,因此,科学地分析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产生对资本的益与忧,正确地看待信息化生产方式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发展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临的任务。

  • 标签: 信息化 生产方式 资本 人伦关系
  • 简介:从其精神分析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拉康对边沁功用主义伦理学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拉康认为在伦理学的现代转向中,边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并非"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而是这一原则的语言学基础:"虚构理论"。按此理论的理解,幸福与善好是人类基于语言所进行的一种必要的虚构,它已完全丧失其在传统伦理学中的实在论基础。由此,边沁的功用主义既实现了同传统伦理学的形上学基础的决裂,同时又开创了从语言学维度对伦理学进行反思和建构的方向。

  • 标签: 断裂 虚构 幸福 快乐 善好
  • 简介:瞿秋白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早期的主要代表。他依据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对中国社会具体的道德国情作出了辩证分析,既批判了封建主义道德,又批判了资本主义道德,在此基础上,对无产阶级道德及其领导地位作出了全面论述,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作出了深度阐释。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瞿秋白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
  • 简介: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和实现是道德建设中的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破解这一难题开拓了一条有效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实现了辩证统一。从道德发展层次来看,道德价值的培育是二转换与实现的中介与桥梁。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认知教育是二转换与实现的思想前提;努力实践核心价值是二转换与实现的基本途径;营造认同核心价值伦理生态环境是二转换与实现的重要条件。

  • 标签: 底线伦理 终极价值 转换 实现 核心价值认同
  • 简介: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基之所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本身构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有效路径这三个方面来厘清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所发挥的作用,由此,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任务紧密结合起来。

  • 标签: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继承和创新
  • 简介: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是在中国封建道德已经解体,资本主义道德无力解救中国近代以来所发生的深刻的道德危机,而中国人民又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帝又能反封建的伦理思想武器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开始的.在20世纪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出现了三次大的理论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这三大伦理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实现了中国化的伟大转化和中国伦理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开创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理论成果 历史地位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经典研读则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不过,传统文化经典研读并未引起当代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的足够重视。要改变此种状况,除了需要增强大学生研读传统文化经典的自觉性之外,也需要大学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引导大学生多读传统文化经典,进而促进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标签: 传统文化 经典研读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中心话题可以说是"俄罗斯向何处去"这一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又是和"俄罗斯思想"密切相关的,俄罗斯人希望从"俄罗斯思想"中找到民族的共识,找到自己的未来道路和精神归宿。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思想的一些传统流派获得了某种复兴,"俄罗斯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受到关注,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思想取向。

  • 标签: 俄罗斯思想 社会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价值观 民族文化传统 张丽
  • 简介: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学者艾里斯·扬和南希·弗雷泽围绕多元压迫之正义框架还是二元正义维度会更有利于新社会主义的联合策略问题,以及差异和承认政治问题所展开的政治哲学论辩,所致力于揭示的是,如何使得正义的理念和实践在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具有深层的颠覆性这样一个共同的议题。二的正义构想异同及其争辩所打开的话语空间,一方面向我们昭示了解放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斗争的努力一直在路上,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对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框架的依赖本身限制了理论自身的潜力而未能深层有效地挑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 标签: 正义 再分配 承认 差异政治
  • 简介:今年10月,在刚刚结束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与会学者深深感到:马克思还活着,马克思的灵魂一直与我们同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青年。这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但也有些人尤其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丛书。

  • 标签: 国杰 伦理学家 中国传统道德 道德品质 道德修养 活着
  • 简介: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生成性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的内生逻辑,其对于当下道德治理具有深远的现实观照意义。当下,以"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为主要表征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需要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为指导,构建科学而有效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首先,秉持"道德批判当先"的理念,是合理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逻辑前提。在此基础上,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之自觉契合,是构建当下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批判范式的现实诉求。

  • 标签: 道德批判 经济批判 生成性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范式 内生逻辑 当代观照
  • 简介:如果说中国传统文明观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具有整体性与合一性特征,那么西方文明观则以天人二分为基础,以人本主义哲学为出发点,具有理性与科学特征。在具体认识中西文明观产生的哲学基础,分析二不同点的基础上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强调五位一体,主要表现为以辩证唯物主义为起点,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方面的和谐,最终实现五位一体的有机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刻,通过对中西传统文明观进行比较,对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与特点,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明观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文明观 天人合一 天人二分 五位一体
  • 简介:毛泽东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成果,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张力。毛泽东伦理思想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具备体现中国道德国情、传承中国传统伦理共同体精神、反对各种“中国式”旧道德和培育革命新道德的中国特色,同时展现其独特的阐述方法。认识和把握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中国特色与方法选择的内在品质,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思想,培育中国道德文化自信。

  • 标签: 毛泽东伦理思想 政治伦理 中国特色 方法选择 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