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研究发现大约有6.96%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上网成瘾,通过对上网成瘾的大学生的卡氏16PF人格量表五个人格因子的研究,发现这些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C和0因子的人格特征上存在相似性,即倾向于激动、烦恼、忧虑、抑郁。我们认为人自身的素质、外部环境和互联网自身的特点是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三个主要原因。

  • 标签: “网络成瘾症” 大学生 人格特征 研究方法 计算机
  • 简介:<正>心理咨询是从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心理咨询亦可称作咨询心理学.是心理学工作者通过问题解答、解释疑惑,提供建议、商量讨论等方式,为心理学上遭遇某种困难的人们提供服务的一门学问或一项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认识情感,人际关系、事业、前途和人生展望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怪癖、行为等问题提出预防,调节和治疗方案的心理学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进而挖掘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之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

  • 标签: 大学生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理咨询 心理学方法 咨询对象 咨询人员 情感障碍
  • 简介: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经验性权力启动范式来探讨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实验一结果表明,不管偏好那种结果(惩罚,奖励),高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倾向于采用规则导向道德思维方式,低权力感启动的被试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道德思维方式。实验二结果表明,当道德两难情境涉及到自身利益时,高权力感被试和低权力感被试都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

  • 标签: 权力感 道德思维方式 规则导向 结果导向
  • 简介:为对大学生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归因进行探究,本研究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对江西师大403名大学本科生进行施测。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对学业成就和人际关系的归因上都是倾向于内控,且不论是对学业成就还是对人际关系的归因,努力因素都占着重要地位;另外,对学业成就与人际关系的归因还存在性别、文理科以及年级差异。

  • 标签: 大学生 学业成就 人际关系 归因理论 心理素质
  • 简介:本研究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某大学近三百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0.7%以上的大学生有轻度抑郁;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自我概念得分低于无抑郁情绪大学生且差异显著;抑郁情绪与自我概念部分因子存在着显著相关;有抑郁情绪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在性别、年级、专业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是避免产生抑郁情绪的良好途径。

  • 标签: 大学生 抑郁情绪 自我概念
  • 简介:同性恋作为一种异乎于主流文化的社会现象,正以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影响着日趋活跃的高校校园,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其中,女大学生同性恋以其特殊身份在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方面亟需得到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本研究立足于女大学生同性恋这一群体,对国内外10年来有关同性恋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和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的现状、产生的机制和原因,并结合心理学和本人咨询经历提出建议。

  • 标签: 女大学生 同性恋 形成机制
  • 简介:同性恋作为一种异乎于主流文化的社会现象,正以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影响着日趋活跃的高校校园,一定程度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影响。其中,女大学生同性恋以其特殊身份在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方面亟需得到我们的关注与思考。本研究立足于女大学生同性恋这一群体,对国内外10年来有关同性恋的资料进行整理、比较和综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目前的现状、产生的机制和原因,并结合心理学和本人咨询经历提出建议。

  • 标签: 女大学生 同性恋 形成机制
  • 简介:本研究采用SCL-90和EPQ对153名汉族大学生和157名蒙族大学生进行测查,借鉴跨文化研究方法,对形成蒙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做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蒙汉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分均超出全国常模。蒙族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分都高于汉族大学生,并在人际敏感、敌对性等8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来自牧区和农村的蒙汉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蒙汉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形成蒙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汉族 蒙族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跨文化比较 心理卫生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后的成人依恋自陈量表与孤独感(UCLA)量表,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研究,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偏中高孤独水平占72.3%,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多以惧怕型依恋为主,依恋类型和孤独感密切相关。

  • 标签: 大学生 依恋类型 孤独感 相关
  • 简介:焦虑症是神经症常见的一种。焦虑症者的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焦虑只是那种矛盾、冲突的外显,借此作为防御机制,以避免接触那更深层的困扰。本辅导方案的团体类型是大学生,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焦虑情绪而设计,它并不是针对特别严重的神经症患者,只是用理性情绪疗法的思想解决大学生一般的生活、学习适应及情绪困扰问题。对团体辅导活动进行了设计。

  • 标签: 大学生 焦虑症 团体辅导 方案
  • 简介:本文用自编问卷对在校17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特点是:发生频率高的生活事件,并不是压力值最高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造成较大的精神压力的是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年级、性别不同的大学生对压力性生活事件有不同的认知评价特点。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产生的精神压力特点是: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大学生>大一学生;男生>女生。

  • 标签: 大学生 压力性生活事件 精神压力 认知特点 评价特点 自信心
  • 简介:本文报告的是咨询师对一名由于挂科引发惊恐发作,从而害怕上学的大二学生进行咨询帮助的案例。该症状诱发原因明确,引起的主导症状典型。咨询师通过认知调整,使其明确情绪的核心作用,借助系统脱敏疗法,通过放松训练为其巩固了正确积极的观念,使求助者学校恐怖的症状消除,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 标签: 惊恐 情绪 放松训练
  •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法探查自我觉知与负面容貌自我之间的关系。方法:让被试模拟屏幕上出现的面孔表情,并采用摄像头控制被试的公我觉知水平,探查对自我容貌满意与不满意个体自我评价的变化。结果: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均出现了下降,尤其是在公我觉知控制下,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评价下降的更为显著。结论:当大学生个体考虑自己在他人眼中状态,会对自我容貌的评价显著降低。

  • 标签: 负面容貌 自我 公我觉知
  • 简介:内隐学习是一种自动的、不易觉察的、对复杂规律敏感的学习,内隐学习与学科教学的结合是近年来内隐学习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对内隐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几点认识。

  • 标签: 内隐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 应用
  • 简介:本案例阐述了一名女大学生在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而引发求助者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过程。主要采用的是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发现自动思维和自己的深层不合理的认知,用建设性信念代替挫败性信念。咨询目标为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观念及焦虑抑郁情绪,克服对人际关系的障碍,鼓励来访者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人际关系中的难题,树立起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最终达成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完善人格的目的。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运用认知疗法进行了五次咨询,取得良好效果,实现了咨询目标。

  • 标签: 人际关系 焦虑情绪 认知疗法
  • 简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群体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创伤事件,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对创伤后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消极、不成熟和情绪中心的应对方式会加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积极、成熟和问题中心的应对方式可以促进个体的复原和成长。引导大学生使用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可以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 标签: 压力应对方式 心理创伤 大学生
  • 简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明显不成熟,存在许多非理性信念,严重影响正常的择业和就业:须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

  • 标签: 大学生 就业观念 非理性信念
  • 简介:大学生是网上团购这种新兴购物方式的重要群体,因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209名在校大学生网上团购的现状,结果发现,1)网上团购率会由于性别、年级、生源所在地,经济状况,消费理念的不同而不同;2)大学生经常团购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服饰和优惠券上,大学生经常团购的网站是淘宝网(聚划算)、拉手网和美团;此外,72.97%的有团购经历者对团购商品比较满意,但是对风险估计不是很明确;3)分析了大学生参与网上团购的六大心理特征并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网站和社会的角度提出几点合理性建议。

  • 标签: 大学生 网上团购 现状分析
  • 简介: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 标签: 大学生 实时距估计 空时距估计 时距长度 时距类型
  • 简介: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以它自身的特点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该文从心理和行为两个维度阐述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负面影响的对策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互联网 大学生 心理素质 网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