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十年内战的分裂局面暂告结束.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同的利害关系把中、英、美联合到反法西斯战线上,历史给予中国改变自己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契机.中国在没有国际援助的情况下,独立与日本军国主义苦战四年半之久.中国在抗战中的表现,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一个大国的资格.罗斯福主张将中国列入"四强".中国与美英并列参加开罗会议,表明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了国际承认.但是,抗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奠定并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主要由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期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同时也出于美英战略的需要.应该说,中国国际地位的真正奠定并获得国际社会的真正承认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简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决定其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和哲学思辨传统的区别,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特点,并从根本上对各国海军运用理论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的战略文化传统以“和”为最高价值取向,它决定了甲午战争前后北洋海军建设和运用的基本思路和模式。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历史局限性是导致北洋海军败殁的重要原因,但中华民族善良平和的民族特性不应因此而埋没其光辉,中国战略文化传统的优秀一面也同样不应当被埋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以一种中国式的战略文化逻辑,引导自己的“和平崛起”,引导世界的共同安全。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传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辉煌,即使是在反思北洋海军覆殁的命运时,也不应当以偏概全。
简介: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曾先后四次制定《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作为指导战争的纲领性文件。大纲主要规定未来战争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采取何种战略、政略、外交方针等。从这四个文件制定的背景和时间节点来看,第一个是日本在战争初期取得超出预期的战果后进行的积极的战、政略规划,后三次则是在战局发展不利情况下的被迫调整。从各文件规定的战略目标的变化,可纵观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在战略上从主动到被动、从进攻到防守的转变及其作战区域的不断缩小。从文件的内容亦可看出,日本对外侵略的核心目标是妄图建立所谓"大东亚新秩序"。在侵略野心驱动下,日本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往往轻视国家综合实力对战争的影响,制定远超自己实力的战略目标,战略及战术层面常呈现冒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