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2003年的“非典”危机之后,我国的危机报道及其相关的学术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发展与变化。第一是危机报道与相关研究的视角涵盖了公众与弱势群体的诉求;第二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在报道的机制、模式、深度和开放度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第三是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和新传播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体在危机报道上的统治地位,对我国的危机报道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危机报道 发展 演变
  • 简介:电视新闻报道一旦和“故事”联系在一起,便增加了趣味性,丰富了电视节目传播形态,增强收视效果和传播效果,更易满足电视观众需求。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电视新闻故事化削弱新闻真实性和时效性,造成了同质化现象,且过度强调刺激。可以从引导议程、坚守底线、适度运用、避免真空几个方面提升新闻报道的故事化水平。

  • 标签: 电视新闻 报道 故事化 倾向
  • 简介:近年来,关于语篇连贯性的相关研究在语篇学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语篇与连贯的关系、连贯的内涵以及衔接与连贯对语篇形成的作用等方面。文章以英语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对所筛选的英语新闻报道语篇中的连贯性进行文本解析,进而探索英语新闻语篇的有效连贯策略。

  • 标签: 语篇连贯性 英语新闻 连贯策略
  • 简介:3月16日下午,学校组织统战部、宣传部、团委共同在图书馆四要报告厅举办了刘少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情为大草原抒怀”专题讲座。

  • 标签: 专题讲座 内蒙古 记者 报社 校园 名人
  • 简介: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中语言变异现象十分普遍,它既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语用的策略。同时语言变异也是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之一。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从语音变异、词汇变异、文字书写变异、语义变异几个方面探讨了生态语言变异的表达形式以及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

  • 标签: 生态语言 语言变异 环境保护
  • 简介:面临90年代的今天,从校报的深入改革,开拓创新,进一步发挥大众谋介的教育传播功能来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校报的两个喉舌作用,值得很好探讨。这里作者仅对高校内的校报如何为读者的主体对象学生服务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问题的提出是由于作者最近对上海37家高校校报(全市校报共40余家)作了随机性的抽样查阅(查阅各校今年编辑出版的2、3期校报)和统计,发觉一些编

  • 标签: 高校校报 校报编辑 大学生 版面安排 定位置 编辑部
  • 简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汉韩新闻报道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政治隐喻的始源喻类型及其具体实现方式以及汉韩政治隐喻的异同,并揭示出两种语言隐喻思维的异同程度有多大,表现出何种方式,进而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 标签: 汉韩对比 认知语言学 政治隐喻 新闻报道
  • 简介:都市报是大众报纸的一种,它以城市居民为目标读者群,报道中心是城市生活。文章以安徽地区四家都市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中的2017年夏季高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都市报在事件新闻的报道中如何通过回归城市日常生活场景的叙述内容,关注城市中的“他者”,引导城市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公共意识,从而建构公民的共同体意识。

  • 标签: 都市报 市民 城市空间 共同体 叙事
  • 简介:“互联网+经济”模式的流行催生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快递员群体。文章借助新闻框架理论对《南方都市报》自2008年到2017年共10年间关于快递员的报道进行解读,发现其建构出了三种典型的快递员媒介形象,即污名化的越轨者、有担当的公民和讨生活的弱势者。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南方都市报》在有关快递员的报道中更倾向于报道具有冲突性、争议性和戏剧性的事件,因此“污名化的越轨者”这一媒介形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媒介形象只是我们可以观察得到的“前台”,其建构机制却需要深入到新闻生产的“后台”之中,才能得到较为妥当的理解。

  • 标签: 《南方都市报》 快递员 媒介形象 新闻框架理论
  • 简介:发挥高校优势,积极参与企业改革与发展──关于中国人民大学教师起草为公司基本法的报道柏柯华为公司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黄卫伟等八名青年教师帮助华为公司起草的,指导该公司第二次创业的一个内部管理条例。它在解决华为企业内部管理方...

  • 标签: 企业改革与发展 《基本法》 大学教师 高校优势 华为公司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2003年新年前,也就是西方人的圣诞节期间,几位仍“流落”海外的同学回北京探亲,自然少不了和我们在北京的同学小聚一番。袁俊兄想的周到,先是在清华主楼11层上的教师活动室(俗称“教授俱乐部”)喝茶,畅叙二十几年前开始的同学之谊,而后安排在装修略有讲究的菏苑餐厅用餐。其中,在纽约华尔街J.P.Morgan工作的沈宁、余梅伉俪回北京较为频繁,在斯坦福大学工作的苏栋兄则是我15年前离开英国后的第一次见面。

  • 标签: 英国 留学 中国 教育体制 人才培养
  • 简介:我们一行50人作为新中国派出的首批访美学者于1978年底踏上了美国的国土。当我们穿着清一色且式样几乎是完全相同的黑色大衣出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时(如图),引起了大批美国人的注意与好奇,他们中多数人主动地向我们打招呼。而我们对美国人和美国社会则怀有种种神秘感和警觉性……

  • 标签: 中国 美国 留学 民族文化
  • 简介:1978年12月25日,我作为改革开放后由教育部派出的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五十人中的一员,从北京出发,途经巴黎、纽约,于次日到达华盛顿特区中国大使馆。我们在出发前大约一个月得到出国留学通知。按照中美双方协议,中国的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需在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宣布建交前到达美国。由于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我们到达美国的消息在当地媒体上都有广泛的报道

  • 标签: 邓小平 出国留学 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