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1 个结果
  • 简介:作为“英国后现代小说的领军人物”,艾米斯使用了一些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的“后现代招式”。本文试图探讨艾米斯如何通过独家拥有的“颠倒”或“倒置”手法来玩弄颠覆的后现代游戏。第一,通过“角色倒置”,艾米斯以戏谑与反讽的方式解构了身份的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关系;第二,通过“时间倒流”,他游戏式地颠覆了现代主义的时间观、意义观、审美观与道德观。

  • 标签: 后现代招式 角色倒置 时间倒流 马丁·艾米斯 审美观 道德观
  • 简介:威廉·埃里斯写了一篇名为《用幽默解决问题》的短文,道出了幽默的巨大威力。他说,幽默不仅能使人开怀大笑,还具有一种“特洛伊木马”式的功能:把人从困境解放出来,化悲为喜,化险为夷。他举了一个例子:工人萨姆经常迟到。有一天,他又迟到。工头决定把他解雇。他...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狂欢节 颠覆性 精英文化 狂欢意识 英国
  • 简介:1958—1960年的“大跃进”文艺经历了从现实想象到幻象现实的转变。在转变过程,修辞的作用不能忽视。正是借助于修辞,该时段的文艺超越了对现实的模仿与想象,走向了对象征现实营构的修辞幻象。这带来的效果是,1958—1960年的文艺并不指向真实的世界,而是指向语言重构的世界,形成了范围较广的修辞运动。

  • 标签: 1 958—1960年 “大跃进”运动 现实想象 修辞幻象
  • 简介:贾平凹创作长篇小说《带灯》的出发点是书写希望与光明,但我们对文本从名字对于希望本身的无力辐射、身份对于希望所在的微小映射的社会学分析、行为对于未来希望的折射的组织行为学分析以及环境叙事观照希望的灰暗投射等方面进行解读后发现,贾平凹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甚至相反。

  • 标签: 希望 光明 映射 速朽
  • 简介:虽然你不会开车,但此刻却正驾驶着一辆高速汽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疾驰。路上车水马龙,一辆辆大客车、小轿车、摩托车南来北往,从你的身边呼啸而过。你谨慎地转动着方向盘,避开了一个又一个险情。

  • 标签: 电子游戏 游戏观 建设性 颜维群
  • 简介:长期以来,我们对史学的分期界定大多是以革命史的范式来建构的,这种界定的方式必然会得出学术依附于政治的结论,但学术必定有自身内在发展的理路,而按照学术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学术则应该走向独立的方向。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一直在为学术独立而不断努力,但由于中国传统儒学同政治和人伦有着天然的亲合力,所以中国的学术很难完全独立。

  • 标签: 学术 独立性 致用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
  • 简介:一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托马斯·贝恩哈德(ThomasBernhard,1931—1989)一生写了七部长篇小说。他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为前期,从80年代初到作者逝世为后期。前期笼罩着阴郁的荒诞,后期渗透着喜剧的嘲...

  • 标签: 前期小说创作 空间环境 精神错乱 康拉德 生存目标 石灰窑
  • 简介:有“文学神童”美誉的理查德·梅森的新作《寻欢作乐者的历史》将阶级、宗教与这三个貌似不相干的主题集于一身.作为成长小说,这部小说以为媒介探讨了人物之间的阶级冲突和宗教对人性的桎梏.主人公皮特借助自己超凡的魅力实现了对阶级的超越,使自己一步步朝着人生的理想迈进,并客观上促使他的主人马腾摆脱了宗教的束缚,实现了人性的回归.

  • 标签: 理查德·梅森 成长小说 《寻欢作乐者的历史》 阶级
  • 简介:王晓明先生曾将鲁迅小说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刻画形形色色的病态灵魂,从而汇聚成“改造国民性”的启蒙呐喊的小说;另一类则是如同《孤独者》《伤逝》等清晰地展现鲁迅通过自我描述和自我解剖来把握自己的艰难的内心历

  • 标签: 《孤独者》 小说 鲁迅 民族精神 人性精神
  • 简介:摘要:通过比较马金莲与傅爱毛的作品,勾勒出宁夏西海固与河南中原不同地域文化的轮廓,对两地文化进行共时研究;从民俗宗教视角切入,旨在展现现代给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影响,强调现代及其同质带给普通下层民众的冲击,使人对不同地域的现代困境产生一定的思考。

  • 标签: 马金莲 傅爱毛 民俗宗教 现代性
  • 简介:“小众”的用典古典诗文基本是文人士大夫的创作。从根本说,这又是“小众”的艺术。据传白居易曾努力让自己的诗“老妪能解”。但那只是一种理想,表达诗人对普通民众的善意和关切。实在说来,今天许多即使是有相当学养的读书人读古文、古诗,不借助注解也难以完全明白。如果把阅读比喻为欣赏过路的风景,作品的典故往往成为路上的沟沟坎坎。阅读时一面看原文,一面按标号找注解,麻烦不必说,也大大败坏了欣赏的兴致。

  • 标签: 典故 古典诗文 文人士大夫 普通民众 白居易 实在说
  • 简介:扬·阿尔贝是当代西方非自然叙事学阵营中最为活跃、最有建树的理论家之一。尽管受到布莱恩·理查森的激发和影响,但阿尔贝无论在非自然叙事的概念界定、特征描述还是在阐释策略方面都与理查森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概念层面上,阿尔贝把非自然叙事界定为物理上、逻辑上、人类属性上不可能的场景与事件;在特征描述上,他主要聚焦于非自然的叙述者、非自然的人物、非自然的时间和非自然的空间;在阐释策略上,他倡导以认知方法为导向的自然化解读策略。本文在评述阿尔贝非自然叙事学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指出:关于非自然叙事的界定与判断至少涉及“程度”与“层面”两个问题,而对非自然叙事特征的考察需要扩大至更多的类别与内容,如非自然的聚焦、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情感等;在非自然叙事的批评实践上,所谓的自然化解读与非自然化解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种“两者皆可”的选择,即我们应该在有效保留非自然叙事之“非自然”的同时对其做出合理的阐释。

  • 标签: 不可能性 非自然叙事 非自然叙事学 扬·阿尔贝
  • 简介:本文重新解读李健吾先生的名剧《这不过是春天》,认为这部描写草命题材的剧作,事实上也是一个反映两性关系的悖论。革命话语形成这部戏的表层结构,而深层结构则是两间的矛盾与紧张,这是剧作家在创作无意留下的性别痕迹。

  • 标签: 深层结构 革命 两性的 悖论 李健吾
  • 简介:1979年4月4日,美国环球航空公司开往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城的一架波音727客机突然失去控制,以每小时630英里的速度向地面坠落。眼看就要坠毁的前几秒钟,飞机又奇迹般地被控制住了。在这可怕的44秒钟里,这架飞机下落了34000英尺。一架下落速度如此之快、下落时间如此之长的民用飞机竟然安然无恙没有坠毁,这在航空史上是空前的。对于飞机上的82名乘客及7名机组人员来说,这44秒钟简直像是44分钟。经历过这场不寻常的考验之后,他们几乎没有人还会像以前那样地生活了……

  • 标签: 吉布森 班克斯 明尼阿波利斯 民用飞机 前几 不知道
  • 简介:<正>幻觉的河流黄昏,聚集在河周围的各种表情叵测的动物(昆虫、软体动物、飞禽、植物、有脊类动物和爬行类)一起并置,没有主次角色的区分,它们无缘由地出现在一个时刻,形迹可疑,这是我离开故乡的最后一个黄昏。它们的目光变化不定。让我对周围产生了怀疑,我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由幻境构成的场景,一个不属于我的场景。蛇在这个春天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一种隐喻?夏天第一只蝴蝶是否还将被别人看见?一群山羊漫过视野,驱赶它们的是一位少年。他们来自更遥远的村庄,在杂草丛生的河岸上,在五月的这个下午,他转身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的背影,我知道时间在老去。河在我记忆是个忧伤的符号。惊蛰以后,河开冰了,河水轻轻流动着,轻

  • 标签: 母亲会 小伙伴 伙伴们 拼命挣扎 张曼玉 在人间
  • 简介:<正>春天我一直不喜欢明媚这个词,尤其是在形容春天的时候。春天,我一直以为就是暖昧。暖昧的季节,阳光和雨水轮番上演。许多蛰伏和即将死亡的事物,又重新抬起了头。其实这重新的意义并不都是很大!欢迎一些事物消失,也许才是一种真正豁达和前瞻的心态。我在春天里行走,即使我不动,春天的时光也一样洇过我的思想,消逝于永远不会回头的深处。没有一个相同的春天?有的只是相似。短暂的春天,暂时遮掩了死亡。缠绵的雨水,又悄然地勾动了怀旧。因此我说暧昧,不仅仅是指诗人的下午,三点钟咖啡屋低回的音乐;也不仅仅是艾略特的残酷的四月;当一株茑萝开始寻找到一面斑驳的石墙,暖昧产生了。并非爱情!只是暧昧,仿佛我在人

  • 标签: 咖啡屋 漂泊者 隐者 池莉 屯溪老街 人的眼睛
  • 简介:本文以记忆理论为视角,考察小说《基列家书》个体记忆如何推动叙事者参与对历史的讲述、对集体文化记忆的反思与修正并最终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由此揭示在阐释作者对历史、宗教及传统的文学表达时,记忆所体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基列家书》,个体记忆不仅使代际间情感与传统的断裂得以弥合,还帮助叙事者反思集体文化记忆的遗忘与压抑,并修正其核心内容:废奴传统和宗教传统。个体记忆使叙事者在历史语境审视废奴传统的变迁,对它所代表的集体认同的演变进行反思,促使叙事者的身份认同逐渐形成;个体记忆还激活叙事者的宗教认同和感知力,使其看到改善宗教现状的希望,最终推动叙事者完成自我认同的建构,困扰其多年的认同危机也随之消失。

  • 标签: 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家书》 记忆 身份认同
  • 简介:摘要:《月亮湾的笑声》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拍摄的作品。作为“文革”后的“反思”作品,影片展示了当时农村多变的政策和农民多变的社会生活。不仅如此,影片还在多变展示了一颗不变的农民心。这颗心善良、真诚、宽容;这颗心迷茫,渴望受到尊重,渴望得到保护;这颗心向上,追求幸福,追求美好生活。

  • 标签: 《月亮湾的笑声》农民 心像 心结 心愿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新闻主义或曰"非虚构小说"浪潮以及接踵而来的全球的纪实小说热,倡导了小说创作"非虚构"即"纪实"的潮流.它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场严重的挑战.纪实小说从其崛起到发展至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中国纪实小说 主义中国 兼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