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7 个结果
  • 简介:  1945年2月,美、英、苏3国秘密签订了一个,以牺牲中国主权来换取苏联出兵对日作战.蒋介石得知后曾进行了抗争,但在美、苏的压力下,终于接受了这一协定,与苏联签订了.……

  • 标签: 中苏友好 协定中苏 友好同盟
  • 简介:张葱玉(1914-1963)是著名藏书家张石铭的孙子,张家的第三代收藏家,以收藏和鉴定唐宋名画名扬天下,也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代书画鉴定大师。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色彩斑斓,充满传奇,在上海滩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至今上海滩上了年纪的文化人和"老克拉",谈起他当年在上海的"豪举"都不陌生。但是在政治倾向上还是有很大区别,他的叔公张静江是国民党元老,而他却成为共产党的国家干部,在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

  • 标签: 郑振铎 书画鉴定 故宫博物院 文物事业 收藏家 上海
  • 简介:鲁瑛(1927--2007),“文革”时期一位著名人物,原本是上海《解放日报》党委办公室主任,“文革”爆发的1966年6月初被突然调到北京,作为“中央工作组”成员进驻刚刚被陈伯达夺权的《人民日报》,实际上进入了《人民日报》领导层。随着“文革”进程,他的地位逐渐升高,1974年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在陈伯达、姚文元的指挥下,做错了许多事情。“文革”结束后,他被开除党籍,撤销领导职务,接受审查。

  • 标签: 北京 上海 “文革”时期 《人民日报》 《解放日报》 办公室主任
  • 简介:很多人知道梅光迪的大名,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那时,他在东南大学和胡先骕、吴宓诸位教授办了一份杂志《学衡》,与胡适积极推行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唱对台戏。论战的结果自然无损新文化与新文学前行的脚步,《学衡》一帮人从此落下了文化"保守主义"的诟名。而事实上,《学衡》主将梅光迪与新文化主将胡适是有一段曲折的交往历程的。

  • 标签: 梅光迪 胡适 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 东南大学 吴宓
  • 简介:青年毛泽东崇敬和仰慕胡适,年轻的胡适也支持和赞赏不出国而是留在国内研究问题的毛泽东。然而,胡适与毛泽东的交往,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而最终"道不同,不相为谋"了,直至最终走向了势不两立……

  • 标签: 青年毛泽东 胡适思想 中国共产党 研究问题 批判 湘江评论
  • 简介:陈文新,女,1926年9月生湖南浏阳,我国著名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陈文新1952年毕业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化系,1958年在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她组织完成对全国32个省(市)700个县的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描述并发表瘤菌的2个新属、8个新种,建成目前国际上菌株数量最大、性状信息最丰富的根瘤菌的根瘤菌数据库。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标签: 湖南浏阳 陈文新 土壤微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副博士学位 菌株数
  • 简介:杨兰春以《朝阳沟》为代表的现代戏曲作品,经受住了大浪淘沙,迄今依然保持着青春活力。这不仅是因为内容反映现实、贴近人民生活,而且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杨老编导的戏,具有醇厚、芬芳的乡土味和中原地域色彩。特殊的对象范围———河南农民,特殊的语言方式———俗白而又凝炼的诗化的中州语,特殊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传统戏曲小说、曲艺的明朗、抒情的喜剧风格,里面蕴涵了深深的农民性、大众性。河南豫剧来自民间,是大众的,特别是农民的戏曲。杨老编导的戏曲大都取材农民,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农民戏”。在这些农民戏里,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血肉丰盈的农民形象:老支书、二大娘、拴保等等。这些农民形象,填补了戏曲舞台的空白。塑造舞台形象是戏曲创作的中心。杨老编导的戏曲,能魅力经久,就在于他成功地塑造了这些舞台艺术形象。在农民性这个话题上,杨老谈了自己作品着重表现这方面的来龙去脉:1953年,他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豫剧团(豫剧三团的前身)。那个年代已揭开了戏曲改革的序幕,明确提出“戏曲现代化”的口号。他不愿躺在传统戏的遗产上吃现成饭,决心写点反映农村新人、新事物的东西,这也是他最熟悉的。因为他自194...

  • 标签: 春朝阳 朝阳沟 杨兰春
  • 简介:1951年,在解放西藏阿里地区的战斗中,有一位功勋卓著的侦察英雄,率领一支轻骑队,出色地完成了由新疆进入西藏道路的踏勘任务,为保证进藏部队物资供给奠定了基础。这位侦察英雄,就是第18军独立骑兵师侦察参谋田武。

  • 标签: 侦察 英雄 追忆 昆仑 解放西藏 1951年
  • 简介:古罗马-古代中国关系史是近年来中西交通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法国学者罗贝尔的《从罗马中国》一书颇具代表性。但是该书的中译本却在翻译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理解及表达错误、知识性错误等,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原著所应有的学术价值。

  • 标签: 《从罗马到中国》 翻译问题
  • 简介:永乐十三年《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修成后,文献或载科举考试经书主《大全》,但更常见独尊《大全》编纂时所重朱熹、蔡沈等宋、元传注之说,后又频有士子不读《大全》之论,颇有出入。经本文考察,《大全》浩瀚繁重,不但备考吃力、不适用,且士子未能尽睹,购置不易。颁布未久,约在正统后,科场已逐渐改尊《大全》所重的朱、蔡等五部经注。用《大全》小注者,或被视为异说,遭到黜落。《大全》在科场独尊的地位显然已不复存在,故旧云《大全》为明两百余年功令所尊之记载,并非准确的实情。

  • 标签: 《四书大全》 《五经大全》 明代科举 明代经学 八股文
  • 简介:关于敦煌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上驼铃阵阵。他经过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驼队缓缓行进在落日下的大漠,清澈的月牙泉静卧在连绵起伏的鸣沙山中,沙山碧水相依……关于'敦煌'一词,东汉应劭的解释是:'敦,大

  • 标签: 伤心史 史振兴 振兴史
  • 简介:本刊讯由广东香港客属社团联合总会主办、香港TVB电视台录制的《客属总会庆回归特约:情牵好客自家人》节目将于6月16日在香港播出。为此,TVB电视台旗下的曾志伟、米雪、陈小春、杨思琦、王合喜、罗莽、骆胤鸣、张美妮、邓英敏等九位艺人专程中国客家博物馆进行节目录制。

  • 标签: 节目录制 曾志伟 香港 艺人 电视台 TVB
  • 简介:<正>越南很早就有了记述历史方面的文字,那主要属于神话、传说和一些野史、笔记之类。正史的编纂,始于陈朝。经过千年上下的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两汉、三国、南北朝,以迄隋唐),即越南史上所说的三次“北属时期”,封建制得以确立,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并逐渐形成较为发达的封建经济。在这个基础上,10世纪,开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越南封建王朝。李朝(公元1010—1225年)和陈朝(1226—1400年)的时候,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完备,号称“李陈盛世”,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封建文化——李陈文化,或叫“升

  • 标签: 史记 中国封建王朝 中央集权体制 封建经济 圣宗 封建化
  • 简介: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正面歌颂劳动人民的作品。它描述一位知识分子乘坐人力车子,见行路的老妇被车把刮倒,车夫主动搀扶,并陪她到巡警分驻所。知识分子却认为是多事,“自讨苦吃”。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洁无私的好品德,讽刺了知识分子的渺小。此文结尾原写“一九二0年七月”。故不少书籍杂志在引用此文时,根据“一九二0年七月”的日期,判断此文是在西城八道湾11号书写的。因为1919年11月21日鲁迅从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迁住八道湾,一直住到1923年8月。

  • 标签: 《一件小事》 鲁迅 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 短篇小说 新文学史
  • 简介:惟谦,虽然在唐中宗时官至宰相,但是两《唐书》无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不载其家族世系。近年来新出土的其母墓志,为我们研究该支氏家族的世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弥足珍贵。以新旧出土的墓志材料为主,加上从传世文献中钩沉所得资料,可以较为完整地复原中古时期于惟谦家族的世系,并可考证于惟谦历官行年以及该支氏的郡望来源。

  • 标签: 于惟谦 世系 墓志
  • 简介: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中,称旅美作家於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她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充分体现了这位作家“觉得别人都是有家可归的,而我永远是浪迹天涯”的这一创作特征。

  • 标签: 作家 白先勇 长篇小说 放逐 流浪 於梨华
  • 简介:世纪之交,本届新编地方志即将告成,续志工程也已启动。认真总结过去20年的方志学理论成就,运用现代科学理论观点创新当代方志学,以适应跨世纪信息时代对地方志的挑战和要求,成为方志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方志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的韩章训研究员的《普通方志学》,以超前的理论价位,提供一本立论严谨、思路广阔的理论方志学新著。对于促进方志学理论研究极富于启迪意义。

  • 标签: 《普通方志学》 韩章训 学术特色 理论价值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