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1980年5月始创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以来,民族研究所就致力于民族学科建设,历经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青藏高原地区尤其是青海地区民族学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两部风格,出版《青海地方史略》、《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撒拉族档案史料》、《撒拉族史料辑录》、《青海民族史料摘抄》(明实录)、《十族族源讨论集》、《青海民族史料辑录》(上卷第一、二分册)、《民族语文散沦》、《青海民族史入门》、《民族学探索》、《青海少数民族》、《撒拉族政治社会史》、《民族宗教问题论集》、《中国婚俗文化》、《土族(蒙古尔)源流考》、《青海藏族史》、《伊斯兰文化新论》、《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民族理论概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资料集》、《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百年撒拉族研究文集》、《撒拉族史》、《土族婚丧文化》、《撒拉族语言文化论》、《语言心理民俗》、《河湟蒙古尔人》、《西宁历史与文化》等独、合、参编论著百余部。这些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学学科的发展。“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学科的活动在于现实的需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院、所领导及时调整了民族学学科的学术研究方向,提出: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大民族学”学科群的基本思路。
简介:甘肃省的扶贫开发工作是从1983年“两西”建设开始的。经过18年的努力,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以下简称贫困人口)由1982年底的1254.42万人减少到1999年底的121.75万人,绝对贫困面(以下简称贫困面)由74.83%下降到6.02%,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根据省统计局贫困人口监测统计,到1999年底,我省仍有121,75万贫困人口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其中民族地区有21.15万人,占全省总贫困人口的17.37%。1999年民族地区基本解决温饱15.74万人,但返贫10.72万人,67%的扶贫成果被返贫人口抵销。因此,能否搞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这直接关系到我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目标的实现问题。
简介:互助土族自治县1993年被国家确定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贫困县,2002年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被列入全国较少民族扶持范围,2011年又被纳入"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片区",有贫困人口8.14万,占全县农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