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34年底开始被中、日两国政府提倡,而在1935年上半年盛行一时的中日“亲善外交”(或称“道义外交”),在当时即扑朔迷离。此后研究者大多对其持否定态度。本文从外交策略的角度,阐述了国民政府在“道义外交”实施前所面临的外交困境以及国民政府为改变中日外交状况而实施“道义外交”的策略思路;对日本外务部门和关东军对“道义外交”的不同回应也进行了分析;对国民政府由于“道义外交”开展而面临日本军部和外务省两方面压力的状况作了描述。指出,从外交策略上看,不能排除它是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和策略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调整,而不能将其完全视为本质性的卖国外交政策和策略。但是,它的实施和失败,既使国民政府的外交重新陷于了被动,也使国民政府的民族代表性遭到质疑。
简介:说起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监狱,人们自然会想到重庆的渣滓洞白公馆,这主要归功于广为流传的小说《红岩》,至于中央军人监狱,人们却知之甚少。读者可能不曾想到,中央军人监狱是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最大的一座监狱,是关押共产党政治犯的集中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共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因此破裂。“清党”初期,国民政府当局对于捕获的“共党分子”,是“格杀勿论”、“就地枪决”。但血腥屠杀并没有吓倒共产党人,也不能消灭革命者,只能激起人民更强烈的反抗。于是国民党当局逐步改变了政策,从单纯的屠杀转变成政治高压与“感化”、“诱降”并用的政策。先后颁布了《共产党人自首法》、《反革命治罪法》、《危
简介:为应对日益增多的债务案件、适应社会经济变迁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对债务关系和此类案件审理作出了设计。这一设计突破了清代刑事引律例、民事随民俗的运作模式,开始将债务纠纷纳入了正规司法审判程序。实践中南京国民政府治下法院严格遵照法律设计原则进行审理,凸显了“法治”特征及南京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进步性。但其不足亦复存在:它试图消除债务案件的个体社会身份,将其纳入资本契约模式之下,而诸多制约因素却降低了它的运作效率;它试图制定法律并将债务纠纷为代表的民事案件纳入正式司法审判范畴,但却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不匹配,导致它过早依赖“法治”而忽视了法官的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贫富矛盾。
简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欺骗世界舆论,日本在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同时,在国内外大做宣传文章,企图使人们相信,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中国,而不在于日本。日本旅居各国的侨民所办报刊、通讯社也在大造反华舆论。外国报纸不时转载。面对这种严重局势,中国必须开展国际宣传,努力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支持、支援。美国便是中国朝野努力争取的重点和主要对象。知名人士赴美游说为了打开对美宣传的局面,国民政府是竭尽全力,无所不用。国民政府除了派遣一流的职业外交官赴美外,还派遣了不少在美有特殊关系或特殊影响的知名人士赴美作为政府外交官、特使,游说美国朝野人士,并在其周围建立起重叠错落的关系网络,以期美国的远东政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