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集乜川”,见于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卷一百八十六《许进传》中:(弘治)七年(1494)迁陕西按察使。土鲁番阿黑麻攻陷哈密,执忠顺王陕巴去,使其将牙兰守之。尚书马文升谓复哈密非(许)进不可,乃荐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明年……十一月,副将彭清以精骑千五百出嘉峪关前行,(刘)宁与中官陆统二千五百骑继之。越八日,诸军俱会,集乜川。……又六日奄至哈密城下。牙兰已先遁去,余贼拒守。官军四面并进,拔其城,获陕巴妻女。不难看出,引文中的“诸军俱会,集乜川”标点断句有误,盖因标点者不知“集乜”为地名,将“集”误解为聚集、集结之类动词所致。该传的主人公许进著有《平番始末》一书,对这次军事活动详作记载

  • 标签: 《天下郡国利病书》 嘉峪关 吐鲁番 哈密 资料汇编 右佥都御史
  • 简介:著名书画家韩先生,50年代大画其漫画,以讽刺、针砭时弊为业,且他本就思想"落后",人又"嘎咕","不着调"的话平时不会少说.在"反右"运动中,这样的人还能不被划为"右派"?结果竟然不是,好不令人奇怪;还有在文革中,他虽如惊弓之鸟,但到底也是漏网之鱼.莫非他戏听多了,书看杂了,有诸葛亮能掐会算之功?抑或是他在密室里练就一种神功,有瞒天过海之术?带着种种疑问,我采访了他.下面就是我的采访记录.

  • 标签: 中的韩羽 岁月中的 荒唐岁月
  • 简介:本文在张健考证“《沧浪诗话》非严所编”之结论基础上,继续追究所传该着文本的来历,藉以重建严诗学着作生成及早期传播的历史。一是通过具体解析其并不均质的文本结构以及《诗人玉屑》分门类编的商业化制作,推证严着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诗证的构成方式,或即来自最早以如此构架收录严作的魏庆之是书。一是观照严所处的时代,作为传播中介的书坊编刊者与以更为广大的中下层创作者为主体的读者构成的庞大诗歌消费市场已经形成,故考述严氏诗学着述正是在宋元间这样一种文学生态环境中,主要以“诗法”的面目被传播。

  • 标签: 严羽 沧浪诗话 诗人玉屑 文本生成 诗法传播
  • 简介:吕振(1900年-1980年),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今邵阳县)农民家庭。1926年湖南大学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求学。1928年归国后到北平求职,出任《村治》月刊编辑。1929年底,参与创办撕东方》杂志。先后在中国大学和朝阳大学任教,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任中共北平市委领导下的“自由职业者大同盟”书记。

  • 标签: 吕振羽 历史学家 “九一八”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 湖南大学 大革命失败
  • 简介:吴大(1903—1988),江苏宜兴人。15岁赴沪向张聿光画师学习。17岁任《申报》美术编辑。

  • 标签: 旗帜 杭州 美术编辑 《申报》
  • 简介:孔雀,五色点注,华参差。文学作品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最经典地刻画出缠绵凄婉的孔雀形象;现实生活里,她傲然挺立,冷艳恬静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孔雀影像,却很难想象除了情感寄托,观赏互动,孔雀那绚丽的羽毛还能应用在织绣中。然而,孔雀羽毛在织绣中的使用却由来已久,并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孔雀 秘密 文学作品 现实生活 情感寄托 形象
  • 简介:清末许印芳《诗法萃编》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诗论著作,该书诗学知识丰富深邃,博大精深。蓝华增作者此文,是就本书所涉及的诗美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遵循儒家“言志”正宗,服膺“诗教”,即诗歌创作服务政教,同时又融入诗美学,尤其是意境理论:许印芳的诗学思想汲取了中唐皎然——晚唐司空图——南宋严等人的诗美学思想。蓝华增此文。指出了许印芳评论《诗式》、《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的允当之处,同时也独抒己见,指出了对上述三部诗论的“研究未尽和理解欠妥之处”四点。本文篇幅不大,但结构谨严,论述有据,见解独到,研究深入,评述允当。是篇很好的“论‘诗论’”的学术稿。

  • 标签: 许印芳 云南 诗学思想 司空图 严羽平 皎然
  • 简介:包山二号楚墓遣册简共有29枚,是墓主送葬车马与器物的记录,另有赠书竹牍1枚,内容与遣册简所记正车略同。遣批简牍自1992年刊布以来,学界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人研究,成就斐然,使得绝大部分简文得以通读。

  • 标签: 包山楚简 新释 字形 器物
  • 简介:本文依据长沙吴简,从“佃客”与“衣食客”入手,对西晋户调式中的“南朝化”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孙吴建国时期,江南大土地的开发已经打下良好基础,包括荫“佃客”与“衣食客”等在内,各项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建制都基本形成,并反过来对中原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西晋灭吴,统一中国,颁布的户调式,含有包括荫“佃客”与“衣食客”等的江南地区的内容,是十分正常的。

  • 标签: 长沙吴简 佃客 衣食客 西晋户调式 南朝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