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典型聚落或墓地的内部布局和空间结构分析,崧泽文化早期的社会处在由平等社会向不平等社会过渡的阶段。中晚期家族私有化进一步发展,聚落之间的分化呈现出不断向等级化发展的趋势。

  • 标签: 崧泽文化 聚落形态 典型遗址 个案分析
  • 简介:礼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部为岷峨山地,丛林茂密;东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土壤肥沃,适于耕种。全县面积4264平方公里。长江水系嘉陵江的一级支流——西汉水自东北经县境中部向东南蜿蜒流过。

  • 标签: 礼县 秦文化 考古 早期 长江水系 东南部
  • 简介:秦人早期发展状况,史料匮乏,研究者鲜。1919年天水西南乡秦公簋的出土,曾引起过史学界的轰动。1944年冯国瑞又介绍了天水南乡出土的车马器,并未引起史学界的足够重视。此后再无重大发现,对秦早期历史的研究似无重要进展。1993年秦西垂陵区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揭谜后,形成了研究者众多,研究盛况火爆的大好局面。我姑妄言几点看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 标签: 史学界 出土 秦人 早期历史 天水 史料
  • 简介:中国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吉祥”二字最早出现在《易经》:“变化云为吉事有祥”。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寄托愿望的“怪兽”与“鸟身”的雕刻绘画。华夏民族形成后,“龙凤”图腾被视为最受崇拜的象征。尧舜时代有象征吉祥的山、河、日、月、星、龙等纹样用于服饰。商周社会,在青铜器上盛行鱼、龟、龙、风、象、虎等纹样用于服饰。自秦汉以来,吉祥瑞应之说风行,便建立起完善的吉祥象征体系,

  • 标签: 洛阳市 地方民俗 吉祥文化 吉祥图案 吉祥行为
  • 简介:《古都文化展》是1999年末在首都博物馆推出的,以精品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中型陈列展。展览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凝固的音乐——建筑艺术”,第二部分“多彩的梦幻一陶瓷艺术”,第三部分“变奏的韵律——书画艺术”,第四部分“沉醉的凝思——工艺佳品”,第五部分“神往的心灵——宗教艺术”,第六部分“遥远的回响——民俗风情”。以北京地区辽金至明清的历史纵线延伸,以文物的类别和艺术形式横向展开,展出文物150余件,图片图表20余幅,模型和其它展品11件。陈列试图突破过去常用的历史陈列模式,又区别于专题性展览和纯粹的艺术品展示,运用展览空间氛围的营造,利用文物展具的媒介作用,突出文物精品的艺术美,引导观众在欣赏珍贵文物艺术成就的同时,体味古都文化深厚的沉积,激发爱国热情。

  • 标签: 《古都文化展》 陈列艺术 首都博物馆 艺术品 古代建筑 临时展览
  • 简介:夏商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到春秋战国时,社会制度逐步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在楚国这个幅源辽阔的大国里,更具发展规模和先进性。经济上,楚的资源丰富,地广物博,以货币经济为重心的商业城市不断涌现,遍布今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南部等地,这是列国难以相比的。文化艺术方面,南《楚辞》与北《诗经》双峰并峙。货币方面,北方货币只有仿生产工具一种形制,而楚币有传统的贝形、仿生产工具形、金版形3种形制。北方有刀、布、圜钱3个种类,楚则有蚁鼻钱、金币、布币3个种类,其中蚁鼻钱铸行约500余年,形制不变,内容统一,是先秦铸量最大、流通最广、发行最为成功的一种货币,也是贝形货币的最高级形态。

  • 标签: 货币文化 楚国 简论 经济繁荣 生产工具 黄河流域
  • 简介:我在《试论“华渭文化区”》一文中曾认为,从日益增多的考古资料来看,在距今8000年~距今4000年时,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不仅独自拥有明确的分布地域,而且具有极鲜明的文化个性特……

  • 标签: “郑洛文化区” 中国 考古资料 裴李岗文化 大河村文化 河南
  • 简介:自19世纪中期由著名的中国边疆史地学家何秋清考证发人曾定居吉林省辉发河流域以来,近人陈汉章等相继研究并著文认同,郭沫若等则以发人即貊人或秽人而否定了发人的存在。其研究成果散见于《王会篇笺释》、《周书后案》、《管子集校》等书中。国外也有同样的分歧意见。拙文将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略抒己见,就正于方家。

  • 标签: 发族源 发文化 吉林 辉发河流域
  • 简介:关于蜀文化的渊源这一问题,多数意见认为是来自岷江上游地区,似乎已成定论。笔者曾写过两篇小文章认为蜀文化是成都平原上土生土长的,是由成都平原上的新石器文化发展演变而来。根据考古新材料的不断发现,笔者认为这一意见是可以成立的,并且进一步证明蜀文化并不是由岷江上游地区而来。兹作如下论述。

  • 标签: 蜀文化 新石器文化 考古 成都平原 渊源 岷江上游
  • 简介:新石器时代,装饰品的使用开始普及,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装饰品十分丰富,坠饰作为其中一种,在所有出土的仰韶文化装饰品中数量较大。仰韶文化的坠饰多以石、陶、玉、绿松石、角、牙、蚌为材料,经切割、刮削、雕琢、钻孔、精磨及火烧制成。其中有的可单件直接戴挂,有的与珠、管等组合成各种串饰使用。装饰的人体部位从前额、耳、颈、胸,一直到腰,有些还作为臂饰。本文对仰韶文化遗址和墓葬出土的坠饰的发现及材质进行考古学考察,并尝试对其功能、制作工艺及渊源做初步探讨。

  • 标签: 仰韶文化 坠饰 遗址 墓葬
  • 简介:西周燕国,今京、津及河北北部,召公之封地。自西周早期分封始.地处北方民族的环围之中,曾是周王朝的东北屏障。但是,文献里有关燕的记载甚少,尤其西周时期的燕国,自第一代燕侯起,有八世燕侯无任何文献记载,直至第九世燕惠侯继位时,已是公元前864年。也就是说,西周早、中期历时约200年的历史,在文献中处于空白状态。因此,要了解这一段历史,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的释读尤为重要。

  • 标签: 西周燕国 文化事业 中国 考古研究
  • 简介:<正>陶塑艺术的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陶器刚发明的时候,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的先民们就烧制了陶猪、陶羊和陶人体塑像。至稍晚一些的仰韶文化时期,随着制陶业的进一步成熟和发达,陶塑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陶塑作品的内容更加广泛,形式也更加多样。这时人们不仅用陶塑艺术的手段控制了许多

  • 标签: 仰韶文化 陶塑 艺术 半坡遗址 中原地区 制陶业
  • 简介:近读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成都文化博辞典》(2000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辞典》),承蒙编者《后记》告知:“这本成都历史上的第一部文化辞典”,“无疑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因而获益匪浅。同时,亦如编者《后记》所言,既是成都文化史上的一项首创,

  • 标签: 《成都文化文博辞典》 魏承班 王宗弼 历史考证 成都市 华阳县
  • 简介:小河西文化聚落分布在近河的坡地上,经过发掘的聚落有白音长汗遗址一期1、查海遗址一期2、杨家洼遗址3,经过调查的聚落有马架子遗址4.白音长汗遗址一期有3座房址和2座窖穴,面积约400平方米.房址分布在遗址西南小山东南、东、东北坡上,坡度较大.3座房址方向不一,均呈顺山向,1座为东南向,2座为东向.2座窖穴(bh55、bh56)位于小山东坡上,打破bf42房址(图一).查海遗址一期聚落位于查海遗址西北部,面积约1000平方米.东西排列2排房址,2排房址中间为窖穴区.

  • 标签: 河西文化 聚落形态 culture 查海遗址 房址 山东
  • 简介:<正>五十年代以来,在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陆续发现几批玉器,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为了使大家对这些玉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现作一简要的综述。

  • 标签: 石家河文化 玉器 江汉地区 瓮棺葬 遗址 雕像
  • 简介:1999年开始的上海广富林遗址的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新的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考古工作中是首次确认。当时为便于研究.我们将之暂时命名为“广富林遗存”,并发表了关于广富林遗存的初步认识。广富林遗存的发现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材料一经公布即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之后.相邻的浙江、江苏等地的考古工作中也陆续发现了一批与广富林遗存相关的遗址。

  • 标签: 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晚期 环太湖地区 广富林遗址 考古工作 文化谱系
  • 简介:<正>湖北省境内的龙山文化,是1958——1962年在发掘郧县城东5公里,位于汉水北岸的青龙泉遗址时首先被发现的。尔后,在长江的中游和汉水的中下游及其支流沮漳河、涢水,(?)水、环水、灄水等地区都陆续有龙山文化遗址被发现。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在湖北省境内已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计有郧县青龙泉(上层)、大寺、庹家洲、均县乱石滩、天门石家河的贯平堰、石板冲、三房湾、土城(上层)、邓家湾(上层)房县七里河。枝江关庙山(青龙泉文化层)、当阳季家湖(下层),王家台。松滋桂花树(第二层)、江陵张家山、宜昌白子、孝感殷家墩、港边程、长坟庙、汉川蔡家咀、蓼湖庙台、大悟土城、应山

  • 标签: 屈家岭文化 遗址 湖北省 西花园 陶器 张家山
  • 简介:湖北枝江市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的25座房址全部是红烧土房子。其中,第一期晚段和第二期的房屋,墙壁、居住面及屋内设施是红烧土的,屋面用茅草覆盖,是“不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三期出现了红烧土屋面,才成为“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四期沿用红烧土屋面。从关庙山遗址来看,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肯定都是人工烧烤而成的。红烧土屋面是否人工烧烤所致,目前尚难断定。假定屋面也是人工烧烤的,应当采用二次烧烤法:第一次烧烤只局限于墙壁、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在屋内竖立木柱,覆盖屋顶,在屋顶上抹泥形成泥屋面即“泥背顶”之后,在“泥背顶”上进行第二次烧烤。

  • 标签: 大溪文化 红烧土房屋 建筑形式二次烧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