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往在凝析气藏压力下降到露点以下时,试井分析一般采用双带径向复合模型。双带分别是近井凝析油析出区域和远离井筒的原始凝析气赋存区域。但室内实验研究发现,可能存在三个不同的流度带:(1)远离井筒的外带,具原始凝析液饱和度;(2)离井筒较近的中间带,凝析油饱和度增大,天然气流度较低;(3)近井的内带,毛细管数很高,增大了气的相对渗透率,从而使因凝析油堵塞而损失的天然气流度大都得以恢复。文中研究了试井数据中该近井带存在的证据。介绍了一个试井分析事例,该事例表明,由于多数情况下压力恢复和(或)压降都主要受井筒相态重新分布效应的影响,识别近井带比较困难。在可以识别出这三个带的情况下,采用三带径向复合模型对试井数据进行分析,对近井筒效应进行全面描述,尤其是了解总表皮效应的不同组成:机械表皮效应、取决于流速的两相表皮效应和由凝析油堵塞造成的表皮效应。若相对渗透率取决于毛细管数,则组分模拟模型可证实这三个带的存在和这些分析结果。
简介:干酪根是石油的原料,在原油形成之前可能经历漫长的改造和成岩期。一种普遍的假设是:排出油的总成分反映了这种渐进改造的诸多信息,而最初固定碳的原始生物信息大多损失掉了。但在大多数早期原油有机物中仅占一小部分的微量组分即生物标志化合物例外。俄罗斯Timan—Pechora盆地中大量原油和岩石提取物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馏分分析表明,作为大多数原油的主要组分的这类馏分是生物残体液化的直接产物,这些生物残体在生油点以前基本保存完好。因此,这类馏分的原始生物成分在原油馏分中保存下来了。采用有机地化中一种新的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对俄罗斯Timan—Pechora盆地上一中古生界推定烃源岩中的242个油样以及83个岩石抽提物样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325个正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总共24种)的分布可以用6个分别归因于特定生物供给源的端元组分的线性组合来表示。6个中有4个是主要的生油源(高等植物的蜡质、蓝藻细菌、微藻类和粘球形藻属微生物)。这些端元占了我们样品中正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的大部分。其余两种代表了储层中沉积和低水平生物蚀变期间原始有机物的二次生物蚀变(生物降解)的产物。每一个端元都由一个分析物谱所组成,其丰度以固定的比率和其它端元彼此相关。我们推测,每一种原始的端元都代表了一种耐久的生物聚合物的降解,这种生物聚合物为某类生物的细胞壁和隔膜。正构烷烃和环异戊二烯烃反映了它们的各种前体(即原始有机物源)的加权特征。如果大多数原油都是少数化学结构简单的生物聚合物的产物,那么就要对我们关于总有机碳重要性和油窗特性的许多假设重新进行审查。
简介:在澳大利亚奥特维盆地,断层的活化作用是圈闭完整性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通过三维测试,确定了完全岩化的碎裂断层岩的破裂包络线。地质力学分析表明,已胶结的碎裂岩呈现出显著的粘结强度,同时表明断层的活化作用和圈闭被破坏受到剪切、拉张以及混合式裂缝发育的影响。破裂过程中的力学受岩石颗粒强度和碎裂岩形态的影响。在低应力差条件下,已胶结的碎裂岩由于其粘结强度较低、摩擦系数较大,所以比储集砂岩更加易于断裂。因此,在断裂活化过程中,碎裂断层和未变形的储集层之间的地质力学性质差异可能会大大影响封闭层的完整性。原生破裂岩的封闭能力超过2400psi(16.5MPa)。后期由于高度连通的裂缝网络的形成,活化碎裂岩的封闭能力降低了约95%。碎裂断层的拉张力使得剪切、拉张以及混合式裂缝导致发生破裂。这表明,由于非粘结性、摩擦产生的断裂活化作用对圈闭的破坏,所以用地质力学方法预测这种破坏作用可能会大大低估封闭层的风险。因此,运用多学科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和实验室的地质力学分析、显微结构和岩石物理学性质描述,可以有效地增强断层封闭性的风险评价。
简介:在南里海盆地的阿塞拜疆部分,上新统产油层系(ProductiveSeries)的佩雷里瓦(Pereriva)和巴拉哈尼(Balakhany)组是重要的储集单元。解释认为,该层序的岩相分布反映了河流沉积体系的演化,从沉积物混杂程度高且粒度比较粗的低弯度河流沉积体系(佩雷里瓦组),演变为沉积物混杂程度较低且粒度比较细的高弯度河流沉积体系(巴拉哈尼组)。有四个模型可以描述这些地层的结构和非均质性,它们的变化与容存空间与沉积物补给之间的比率(A/S比)有关。佩雷里瓦组下部55m厚的层段是这套地层非均质性最低的部分。在分选良好的席状砂岩之间夹有横向连续的冲积剥蚀层(低A/S比)。对于流体流动,几乎不存在低渗透率的遮挡层。从储层性质看,该层段在所研究的这套地层中是最好的。虽然佩雷里瓦组上部50m厚的层段也具有相似特征,但是侵蚀滞留沉积物形成了横向不连续的泥质内碎屑层。这些层位和局部的泥岩和粉砂岩共同构成了流体流动的潜在封隔层或遮挡层。巴拉哈尼组下部70m厚的层段大部分都有很低的非均质性,在由混杂侵蚀面组成的中部层段以上和以下更为如此。这组地层上部80m厚的层段在所研究的这套地层中A/S比是最高的。储层的非均质性可能是由扭曲砂岩和较细粒的河道充填物造成的。横向广泛分布的泥岩和粉砂岩层构成了潜在的流体遮挡层。据推测,这些地层结构的变化受控于不同规模的气候变化,而面对这些气候变化的是一个隆升的大高加索(GreaterCaucasus)的影响在不断增大的盆地。
简介:在沉积盆地中,断层可以充当流体流动的阻挡层,也可以充当流体通道。但断层的性质取决于断层带变形及随后成岩过程中的应力条件和岩石性质。近期的一些出版物认为,受第四纪冰川加载所产生的应力的影响,挪威中部海域北海和哈尔腾浅滩地区的油藏沿断层发生了渗漏。而这些地区的侏罗系油藏被晚侏罗世断层作用形成的断层围限,发生断层作用时这里的沉积地层仍然是松软且大部分未胶结。这些断层带并不代表着脆弱带。受砂岩应变硬化和后期成岩作用以及泥岩胶结作用的影响,断层带通常比周围的岩石更坚硬。因此,这些断层带不可能因构造运动而活化。此外,这些油田的上覆第四纪沉积地层中极少有冰川变形的证据。有人提出,非常大的水平应力(据推测与冰川加载期有关)在低于破裂压力的孔隙压力条件下引起剪切破裂,并导致油气随后沿着这些剪切带发生渗漏。我们认为,这种机理在沉积盆地渐进埋藏期间是不可靠的。哈尔腾浅滩约3km深处的水平有效应力高达60MPa,这样高的应力所产生的机械压实和颗粒破碎程度,应当高于地下的观测结果。外应力[即洋脊扩展(洋脊推进)所产生的板块构造应力]将主要通过基底而不是可压缩性更强的上覆沉积岩传递。在盆地逐渐沉降期间,石英胶结所引起的化学压实作用会导致岩石收缩,从而使应力差减小。这种情况会导致脆性变形(剪切破裂),因此在低于破裂压力的应力条件下不可能出现开启裂缝。在逐渐压实的沉降沉积盆地中,在正常情况下水平应力不会超过垂向应力,但下伏基底明显缩短的情况除外。
简介:北海中部Fulmar油田Fulmar组(上侏罗统)的岩心样品,进行了沉积岩相学和石油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石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和钾长石颗粒的钠长石化程度均低于水饱和带。然而,石英次生加大中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研究表明,油、水饱和带中包裹体的温度相近(85~125℃),且最大记录温度与现今储层温度(大约130℃)接近。这说明石油饱和带中石英次生加大继石油侵入之后一直持续发育,但与水饱和带相比,这种作用受到抑制。因此,石英胶结物必定局部来自压溶。油饱和带与水饱和带相比,钾长石的钠长石化明显降低(大约50%)。由于钾长石的钠长石化依赖钠的供给和钾的迁移,所以石油侵入之后该过程很有可能中止。钠长石化作用所见到的差异,说明Fulmar储层在晚第三纪时被充填,该估算的年代与用邻近生油盆地中石油生成模拟确定的时间大致吻合。Fulmar砂岩含极少量或不含高岭石,长石和碳酸盐亦无地下淋滤痕迹。这可能是由于Fulmar砂岩为滨海砂岩,局部为浊积岩,尚未暴露于大气雨水之故。与Fulmar砂岩紧密相连的未成熟至成熟的Kimmeridge泥岩对次生孔隙发育影响甚微,暗示该套生油岩生成的有机酸或二氧化碳对次生孔隙的发育并不重要。
简介:利比亚的锡尔特(Sitr)、古达米斯(Ghadamis)、巴祖克(Murzuq)和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盆地拥有油气田约320个,油气可采储量分别为500亿bbl以上和40万亿ft^3。这些储量中约有80%发现于1970年以前。此后,勘探活动减弱,并且比较保守。在20世纪70和80年代,由于缺乏成熟的成像技术、对含油气系统缺乏了解以及高成本和高风险等不利原因,因而很少触及复杂、隐蔽特别是深部的远景。因此,利比亚未发现的油气资源还是丰富。若能加强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的了解,并通过技术创新或有效利用新技术,那么这些资源是可以开发的。在某种程度上还需要3-D地震采集来进行可靠的圈闭确定和地层控制。在正在进行油气开采的盆地中,深部的广大欠勘探地区将是绝大多数未发现资源之所在。有6个重要的未勘探区:锡尔特盆地南爱季达比耶(Ajdabiya)槽地、马拉达(Maradah)地堑中部和南宰莱(Zallah)槽地-图迈耶姆(Tumayam)槽地;古达米斯盆地中部、巴祖克盆地中部和利比亚西部的海上东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这些很有前景的盆地覆盖范围约15万km^2,而深度超过12000ft的井的平均密度为1井/5000km^2。
简介:运用等厚图、井眼或横剖面资料推导出的深度和时代数据,可重建沉积盆地的时空沉积历史。根据井眼和横剖面可以确定局部的沉积史,而根据等厚图则可确定沉积物的空间分布。设定一些简单的假设条件,如地层的相似性以及局部分析结果的区域适用性等,便可重建固相(或颗粒)体积的平衡图,进而确定古近纪以来若干时间段沉积的沉积物质量。将这种方法用于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中国西北),我们估算出了整个新生代两者的固相体积和蓄积的沉积物质量分别为1358±520×10^3km^3(36.7±14×10^17kg)和172±56×10^3km^3(4.6±1.5×10^17kg)。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沉积作用的两大脉冲期。第一个出现在17Ma左右,只影响天山脚下的塔里木盆地北部(亦称库车坳陷),从而证实了该山脉现今仍活跃的缩短作用当时已开始的现点。第二个发生于5~6Ma期间,影响了该地区大多数沉积区域,而且其地理分布可能更广泛。假定当地处于地壳均衡状态,我们估计由于塔里木地块相对于西伯利亚旋转而产生,且在该山脉和近邻盆地中积蓄的缩短量介于1.15×10^6和4.23×10^6km^3之间。这相当于顺时针旋转了2.5°~8.7°。在与东天山情况大致符合的二个简单的金字塔状地形自相似的生长模型中,我们运用了这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