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采用随机分组将40例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分为2组,单药组20例,用甲钴胺治疗,给予甲钴胺0.5mg口服3次/日;联合组20例,在口服甲钴胺基础上给予凯时100μg加入0.9%生理盐水10ml静推,每日一次,共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都得到明显改善,但联合组改善更为明显。结论甲钴胺联合凯时治疗DPN的疗效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DM)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评价。方法对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达不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并发四肢远端麻木、冷痛剧烈、运动障碍等症状,采用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甲钴胺注射液1500μg(稀释),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稀释)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5天。结果甲钴胺加银杏达莫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显效率达74%,而单纯甲钴胺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达48%,显效率11%。无论是总有效率还是显效率,治疗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药物同时运用有很好的改善组织代谢,加速病变神经组织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对合并有心、脑、肾等脏器疾病时都有很好的保护性治疗作用,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最佳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吲哒帕胺致低钾血症、阳萎的严重性。方法对243例服用吲哒帕胺病人,按日服1.25mg、2.5mg两种剂量投药,检测其低钾血症发生率。并对其中142例男性病人,观察其服药后阳萎发生率、发生时间、停用该药阳萎中止率、中止所需日。结果口服1.25mg吲哒帕胺病人出现低钾血症率,远低于口服2.5mg的发生率,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142例男性病人,阳萎发生率高达99.296%,发生时间平均12.3天。停药后阳萎中止率为100%,终止时间平均18.6天。结论小剂量(1.25mg)吲哒帕胺即可满意降压,且比大剂量(2.5mg)引起的低钾血症发生率低。而该药所致阳萎,为可复性。停药后中止率为100%,可见吲哒帕胺降血压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林佐胺滴眼液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60例患者,两组患者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布林佐胺滴眼液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两组患者眼压的下降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前的眼压为(27.32±2.31)mmHg,治疗两周后为(23.64±3.15)mmHg,治疗六周后为(19.26±1.63)mmHg;对照组治疗前的眼压为(27.64±2.62)mmHg,治疗两周后为(24.57±3.10)mmHg,治疗六周后为(21.25±2.31)mmHg;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结论对于青光眼患者,布林佐胺滴眼液治疗的效果较好,显著提高患者眼压的下降情况,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会增加,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12例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h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显著性高于对照组的71.4%(?2=8.765,P<0.05)。治疗7d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房颤复律情况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2=8.074、7.081,P<0.05),且治疗7d后观察组死亡率为3.6%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12.5%(?2=3.953,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77,P>0.05)。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胺碘酮与去乙酰毛花苷控制快速房颤心室率和转复率的疗效。方法对58例快速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9例,分别静脉应用胺碘酮与去乙酰毛花苷。结果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2%、58.6%,用药后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6.8%、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20.6±7.8)和(50.2±9.8)min(p<0.01);2h转复率分别为24.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注射液治疗快速房颤疗效明显优于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种疗效满意,且又安全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应用胺碘酮引起静脉炎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53例静脉炎产生原因及采取护理预防措施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对比。结果经过护理预防措施后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选择恰当的注射方法及正确的药品使用原则和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护理,可有效的减少静脉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