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口腔正畸患者在进行正畸固定矫治过程中出现牙釉质脱矿现象的病人进行了临床观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病损的情况进行了了解。方法随机抽选了120例患有空腔正畸的患者,观察他们在进行固定矫治器佩戴前后出现的牙釉质脱矿情况,并将矫正前后出现的牙釉质脱矿现象出现的几率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矫治之后产生牙釉质脱矿的部位进行了统计。结果患者在使用了固定矫治器之后使牙釉质脱矿现象发生的几率提高了,由原来的5.83%提高到了现在的15.97%,对治疗前后的进行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釉质脱矿现象集中在上颚侧的位置,且发生的几率在29.9%,发生该现象的位置大部分为正畸托槽龈的釉质上边,其次是在托槽近远以及边缘的位置。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固定矫治器进行正畸之后,会增加牙釉质脱矿产生的几率,因此需要患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或者是对患者采取其它的措施进行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氟保护漆对年轻恒牙在碳酸饮料中脱矿的拮抗作用。方法选取无龋、无裂纹、无牙釉质发育缺陷的年轻恒牙60个并制备唇侧釉质块,随机分为对照组、饮料组和氟保护漆组,每组20个。对照组置于10ml且37℃恒温人工唾液浸泡4天;饮料组置于10ml碳酸饮料中且保持37℃恒温下每天以间断法浸泡3次,连续浸泡4天;氟保护漆组0.1%保护漆处理后置于10ml碳酸饮料中,浸泡方法与饮料组相同。观察三组样本的釉质表面状态及钙、磷元素含量。结果三组样本的钙离子含量分别为(31.23±1.32)、(22.21±0.98)、(26.45±0.92),磷离子含量分别为(14.62±0.73)、(10.75±1.39)、(12.24±0.6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样本的钙/磷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饮料对年轻恒牙釉质表面有的酸性腐蚀脱矿作用,采用氟保护漆后可有效拮抗碳酸饮料对恒牙釉质的脱矿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拮抗碳酸饮料的酸性腐蚀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培他滨单药二线治疗后晚期乳腺癌的期疗效。方法全组28例治疗后复发的乳腺癌,卡培他滨2500mg/(m2.d),分早晚2次口服,连服14天,21天为1个周期,治疗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4例可评价疗效,全组无完全缓解(CR),部份缓解(PR)7例(29.1%),稳定(SD)10例(41.8%),进展(PD)7例(29.1%),总有效率为29.1%。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54.1%)、恶心呕吐(29.1%)。结论卡培他滨对经蒽环类、紫杉类等药物治疗后复发的晚期乳腺癌仍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可作为复发的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高龄肺腺癌治疗中,单药化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高龄肺腺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32例,分别采取常规对症治疗与单药化疗治疗,观测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变化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QLQ-C30测评结果为(72.63±1.38)分,对照组治疗后QLQ-C30测评结果为(90.23±1.51)分,(P<0.05);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3.13%,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38%,(P<0.05)。结论在高龄肺腺癌治疗中,单药化疗疗效确切,且更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单结节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4年8月间行能谱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结节甲状腺腺瘤12例,甲状腺癌8例,并将10例正常甲状腺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选择动脉期能谱成像对腺瘤组、甲状腺癌组及对照组进行单能量重建及物质定量分析,在碘-水基图与水-碘图上定量测定碘、水含量,计算能谱曲线的斜率(λHU)并测量混合能量图像上相应部位的CT值。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方差分析证实腺瘤组、甲状腺癌组及对照组两两之间在碘、水含量及λHU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腺瘤组在碘、水含量之间均高于甲状腺癌组(P值均<0.001);对于混合能量下的CT值,腺瘤组、甲状腺癌组分别与对照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腺瘤组与甲状腺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结论能谱扫描单能量重建及物质定量分析对于区分甲状腺腺瘤与甲状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诊负责制记录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透析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护士首诊负责制,即由主管护士全程负责病人的首次透析,包括首次透析前的准备、记录工作–首次透析中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及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的实施并进行评估–诱导期透析健康教育–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后将健康教育分配给责任护士;对照组实施常规首次透析治疗及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病人满意度和诱导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结论首诊负责制模式可明显提高病人首次透析时的安全性,提高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唾液酸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共96例,结合患儿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儿均给予酸中毒纠正、血压血糖控制、惊厥控制、液体摄入量限制、颅内压降低、脑干症状消除以及包二胆碱应用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差异,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神经行为测定标准结果(NBNA)的差异,测定两组患儿症状恢复时间,统计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91.7%,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72.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在意识障碍、惊厥、原始反射、肌张力、颅内压等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上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有着极好的临床效果,能够促进患儿临床症状快速恢复,改善患儿行为神经功能,同时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外储存对单采血小板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献血者50名,经由血站采集制备50袋单采血小板,分别在储存的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D1、D2、D3、D4、D5)检测它们的代谢功能(乳酸、乳酸脱氢酶、葡萄糖、pH)、聚集功能(聚集率)、活化功能(CD62P)、低渗休克反应、血小板计数等相关指标,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及低渗休克反应没有明显变化(P>0.05),pH值、GLU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LDH、LA及CD62P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单采血小板的计数和低渗休克反应没有变化,但是其活化增强,代谢功能、聚集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用单鼻孔经碟内镜下手术的方式对患有鞍区肿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64例患有鞍区肿瘤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32例。A组患者采用开放性手术方式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单鼻孔经碟内镜下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B组患者的肿瘤清除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手术治疗所需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明显少于A组患者;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不良反应现象。结论采用单鼻孔经碟内镜下手术的方式对患有鞍区肿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陈述我院药品单剂量调剂的现实状况,医院晋升“三甲”后,药品单剂量调剂室的发展要跟上三甲的步伐,任重道远。方法通过发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加强管理并学习更先进的管理模式。结果使我院药品单剂量调剂能真正达到“三甲”水平。结论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操作行为,提高操作技术,加强监管环节,引进先进设备,可以改进UDD质量,确保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麻固定术后进入恢复室的患者立即单次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和盐酸曲马多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50例ASAⅠ~Ⅱ级进行腰麻固定术的患者,利用随机盲法将这些患者分成帕瑞昔布钠组(观察组)和盐酸曲马多组(对照组),具体操作是在患者进行完手术进入恢复室后,立刻给予观察组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毫克,对照组静脉注射盐酸曲马多100毫克。记录比较拔管后即刻,拔管10分钟后及出院前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镇静评分,呼吸参数,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后拔管后20分钟和离室前的视觉模拟评分和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患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晕、恶心呕吐各1例,对照组分别有5、8例,没有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进行腰麻固定术患者进入恢复室后,立刻给予还未苏醒的患者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毫克或盐酸曲马多100毫克,都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虽然两组患者在镇痛作用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帕瑞昔布钠组的患者副作用更小,更适合作为患者镇痛的药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群流失原因,为构建稳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调查118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对其中80名流失献血者以问卷形式进行电话回访,分析其年龄层次、性别及流失原因。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人员中男性65名,女性15名,男性多于女性(P<0.05);20~29岁流失18名(22.50%),30~39岁流失36名(45.00%),40~55岁流失26名(32.5%),随着年龄增加,流失人员比例有所增大;工作繁忙(45.00%)、因毕业或务工离开本市(16.25%)、身体素质变差(10.00%)是排名前三的流失原因。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与性别、年龄层、工作性质及献血者的身体原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