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小板变化度与APACHEII评分及PCT在脓毒症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5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脓毒症休克组21例和脓毒症组34例。比较两组的血小板变化度、APACHEII评分、PCT(降钙素原)和28天病死率。结果脓毒症休克组血小板变化度比脓毒症组低(P<0.05),APACHEII评分、PCT及28天病死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血小板变化度与APACHEII评分呈负相关性,血小板变化度与PCT也呈现负相关性。结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变化度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且与患者28天病死率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急诊创伤的患者病况,分析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评估临床价值。方法选用2014年度2月份至2015年度8月份在本院收取医治的216例急诊创伤的患者凭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且两组患者各为108例。对照组的患者接受传统急诊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纳MEWS系统进行确诊。最后,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结果通过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的评估,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年龄及其性别等各方面并没有很大区别(P>0.05);但是,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照组的急诊创伤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发生率(P<0.05)。结论由本次研究数据分析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系统能有效降低急诊意外事件发生率,也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管理满意度,因此该系统值得在临床研究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应用于社区院前急救的筛选价值。方法应用ROSIER评分量表对社区的100例可疑脑卒中患者行诊断筛查,参照临床诊断为标准,评价评分量表的敏感度、特异性、相关系数,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可疑患者的ROSIER评分量表的敏感度为92.0%,特异度为87.2%,相关系数为0.587,量表诊断阳性率与临床诊断相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SIER评分量表对可疑脑卒中患者的筛选结果一致性较高,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评估能协助社区急救医生筛选卒中患者,应大力普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P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2015年1月-2017年8月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的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计算其入院首次的CTP评分、MELD、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其再出血、生存或死亡情况。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比较4种方法对短期再出血及预后的预测能力。计算四种评分判断预后的最佳界值点。结果再出血组与生存组四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亡组与再出血组、生存组四种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短期再出血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0.590、0.593、0.532。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4、0.934、0.947、0.954。最佳界值分别为9.5、13.5、13.5、30.1。结论CTP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iMELD评分能较好预测短期预后,但不能预测短期再出血。iMELD评分能更好的预测短期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以及研究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于产妇MMSE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分娩的产妇40例,将其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在产妇宫口开至2~3cm时,对照组产妇将不采用任何镇痛措施,研究组产妇则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措施;分析对比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并分析对比两组产妇的MMSE评分结果。结果研究组产妇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我院相关研究人员在产后对产妇进行了MMSE评分,研究组产妇的MMSE评分结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妇准备生产的过程中,对产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有利于产妇缩短生产时间,降低产妇分娩的疼痛感,并避免产妇进行剖腹产,对胎儿产生的不良影响小;并且及时对产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有利于产妇在产后快速恢复,达到MMSE评分的正常范围内。因此,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应应广泛推广。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肌梗塞溶栓危险评分(TIMI危险评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200例ACS患者进行TIMI危险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0-2分)、中危组(3~4分)、高危组(5~7分),分别对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进行护理分级,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结果198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死亡。出院患者的TIMI危险评分较入院时均下降。结论根据TIMI危险评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并进行护理分级,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择期剖宫产和阴式分娩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NBNA和Apgar的评分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到2011年2月的183例新生儿,对其中96例足月正常妊娠剖宫产新生儿和87例阴式分娩新生儿进行第一分钟、第五分钟的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天到第三天的NBNA评分。结果择期剖宫产新生儿第一分钟Apgar评分为(9.9±0.2),阴式分娩新生儿第一分钟的Apgar评分为(9.7±0.5),两者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择期剖宫产和阴式分娩新生儿第五分钟的Apgar均为(9.9±0.3);择期剖宫产新生儿第二第三天的NBNA评分为(38.7±1.5),阴式分娩新生儿为(38.2±1.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择期剖宫产和阴式分娩新生儿神经行为能力的Apgar评分以及NBNA评分无明显差异,但对以后的神经行为影响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天内进展为急性脑梗塞(CI)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以发病后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观察TIA患者是否发生为CI,将患者分为CI组24例和非CI组77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ABCD2评分、ABCD3评分以及CysC、hs-CRP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A早期进展为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上述各项指标的价值。结果101例TIA患者7天发生脑梗塞24例(23.8%)。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ysC、hs-CRP是TIA早期进展为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评估ABCD3评分AUC为0.781(95%CI0.672-0.890)。CysCAUC为0.751(95%CI0.641-0.862);CysC联合ABCD3评分AUC为0.825(95%CI0.733-0.918)。hs-CRPAUC为0.793(95%CI0.694-0.893);hs-CRP联合ABCD3评分AUC为0.848(95%CI0.766-0.931)。结论CysC、hs-CRP联合ABCD3评分能提高TIA患者短期发展为急性脑梗塞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时机针刺组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40例纳入经前针刺组,另40例纳入即刻针刺组,比较两组患者针刺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前,经前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前针刺组和即刻针刺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经前针刺组优于即刻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介入时机针刺组穴均能够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但与即刻针刺治疗相比,经前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降低了中医症候评分,疗效更加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评估新生儿窒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9月于我院出生的277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新生儿均对其进行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及Apgar评分等,并依据新生儿的Apgar评分将其分为窒息新生儿(n=17例)与正常新生儿(n=260例),进而对两组新生儿的脐动脉血血气分析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窒息新生儿脏器损伤发生率76.47%高于正常新生儿脏器损伤发生率1.15%,并且窒息新生儿中脐动脉血pH<7.2的比例41.18%高于正常新生儿中脐动脉血pH<7.2的比例7.69%,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脐动脉血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运用新生儿窒息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能充分反映胎儿宫内缺氧缺血程度,对于帮助窒息的新生儿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提升拥有着极大的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中护理配合胸腔镜胸外科手术后对患者SAS的评分影响。方法从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胸外科患者中随机抽选64例需要进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其中32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其余32例患者实施术中护理。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研究组。以SAS焦虑评分测定表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护理方法对患者SAS情绪评分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采取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较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后的评分低,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中护理配合胸腔镜胸外科手术后对患者SAS的评分具有较大影响,相比于常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