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变化,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35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及258例非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变化情况,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比例明显增大(22.9%比73.3%,χ^2=150.53,P=0.00),肌钙蛋白I[cT-nI,(0.02±0.003)μg/L比(0.07±0.0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9.1±5.6)U/L比(24.2±4.1)U/L]和肌酸激酶[(98±9.8)U/L比(202.7±10.2)U/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年纪越大心电图异常率越高[60~75岁(37%),>75岁(83.8%),χ^2=80.54,P=0.00];随访6个月后,cTnI异常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86.8%比19.5%,χ^2=95.09,P=0.00)。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时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异常发生率较高,对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塞 心电描记术 肌钙蛋白I
  • 简介: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时运动后心功能及QTc离散度(QTcd)变化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方法对39例临床有心肌缺血症状或疑诊为冠心病患者,于运动前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然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同时分别测量运动前、中、后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计算出QTcd≥50ms为阳性标准。运动试验结束后即刻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再次测量EF,以EF下降为阳性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管腔内径狭窄≥50%为异常。结果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诊断冠心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59.9%、64.1%;以EF下降为阳性标准诊断冠心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5%、86.36%、84.6%;以运动后QTcd≥50ms为依据诊断冠心病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1.3%、95%。结论运动后EF下降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参考指标。平板运动试验中QTcd≥50ms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特异而敏感指标。如将三者结果综合判断,对冠心病诊断准确性提高更有意义

  • 标签: 平板运动试验 左室射血分数 QT离散度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血尿酸异常5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冠心病发生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行冠脉造影血尿酸异常高血压患者56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462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四分位数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四组,分析合并血尿酸异常高血压患者与冠心病之间相关性。结果血尿酸是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OR=1.003,95%CI1.001~1.005,P〈0.05),合并高尿酸血症者尤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合并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 简介:aVR导联在额面导联体系中位于右上肩,可俯瞰整个心室腔,故被称为心室腔导联。它可记录整个心内膜电活动,对冠心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冠脉左主干病变及多支血管病变等诊断价值均高于其他单个或多个导联。而位于aVR导联对侧"-aVR"导联使额面导联系统能按心脏空间激动顺序进行排列,更符合逻辑和心脏激动顺序,使下壁和高侧壁扩展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成为可能。本文结合国外近年来研究文献对aVR和"-aVR"导联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AVR导联 “-aVR”导联 心电图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正>脑血管病发病后,由于血循环障碍,常常损害植物神经中枢,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出现一些特殊临床并发症,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脑-心综合征就是其中一种。因此,它诊断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及恢复有重要意义。急性脑血管病时,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对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心肌有一定

  • 标签: 脑-心综合征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对周围动脉疾病(PAD)早期诊断意义。方法本文共收集:PDA[踝臂指数(ABI〈0.9)]患者63例,PDA组与ABI正常,无PDA临床表现正常组73例,分别检测β2M,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DA组β2M及hsCRP值显著差高于对照组(P〈0.05),但PDA组β2M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DA组患者β2M值升高,是PDA相关因素,此一研究结果认为β2M值升高亦为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助于PDA早期诊断。

  • 标签: Β2微球蛋白 超敏C反应蛋白 周围动脉疾病
  • 简介:J波是心电图上介于QRS波与sT段之间J点抬高≥0.1mV,时限≥20ms圆顶状或驼峰状电位变化,又称为Osborn波。自1938年Tomashewski首次发现并报告低温性J波至今已经整整70年,Et前已发现约十多种明确病因可引起J波。1994年Bierregarrd和Aizawa分别报告了心电图伴有J波者可发生特发性室颤后,J波开始受到临床高度重视。随后,有价值研究结果相继问世,现将J波形成机制、临床意义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临床意义 OSBORN波 波形 特发性室颤 QRS波 电位变化
  • 简介:目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深入心衰机制研究.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主干,使心室壁发生梗死,长期饲养(6周),建立心梗后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并与同期假手术组比较,观察术后大鼠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心梗区域大小.结果:手术组术后成活率52.5%,心梗后6周出现失代偿性心衰.结论:此方法有效且重复性好,可较理想地模拟心梗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对研究心衰机制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大鼠模型 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 心脏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各项血凝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7例CHF病人及20例正常人血浆VonWillebrand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结果:CHF病人体内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并随心力衰竭加重而增加,伴房颤病人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特别是心衰严重,伴有房颤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血浆Von Willerand因子 血浆D-二受体 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与再狭窄(ISR)发生关联性.方法筛选并入组234例行冠状动脉药物支架(DES)植入术患者,并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为再狭窄组(ISR组,22例)和非再狭窄组(非ISR组,212例),分别收集其在PCI前,术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血清胆红素水平,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患者术后1个月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18.0±4.9)μmol/L比(13.8±4.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再狭窄组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较非再狭窄组患者低[(11.4±2.7)μmol/L比(14.0±4.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支架术后所升高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与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两者相关(r分别为0.825和0.672,P〈0.05),而且与直接胆红素相关性更大.结论基础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支架术后ISR发生呈负相关,可能是ISR保护性因素.支架术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主要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血清胆红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cd)变化规律及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预测意义。方法: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连续检测溶栓前,后不同时间各导联最长与最短TQ间期,并经心率纠正后,计算出Tcd。同时,心电图监护检测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有效组在溶栓后2h,72h,1W时,其QTcd与溶栓无效组及未溶栓组有显著差异,有效溶栓可显著减少MVA发生(P<0.01),QTcd≥90ms较QTcd<90ms其MVA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有效溶栓可明显缩短心梗急性期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QTcd≥90ms可作为MVA发生依据。

  • 标签: 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溶栓 AMI QT离散度
  • 简介:目的探讨高原不同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schemic,ACI)患者炎性反应相关因子之间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高海拔(3400m)ACI患者40例(高海拔ACI组)、中度海拔(2260m)ACI患者48例(中度海拔ACI纽)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IL)IL-1β、IL-2、IL-6和IL-8和TNF-α水平.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高海拔对照组(30例)和中度海拔对照组(40例).结果不同海拔地区ACI组TNF-a、IL-1β、sICAM-1和IL-8水平显著高于各对照组;高海拔ACI组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中度海拔ACI组比较,高海拔ACI组血清TNF-α、IL-1β、IL-6和sICAM-1水平明显增高(P<0.01).除高海拔对照组TNF-α水平高于中度海拔对照组(P<0.05),两对照组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IL-2在4组间变化不大.ACI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TNF-α、IL-1β和IL-6呈正相关(γ=0564,P<0.01),而与IL-2和IL-8无相关性.结论在高原ACI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由TNF-α、IL-1β、IL-6和IL-8介导炎性反应,sICAM-1参与脑缺血发病过程.随着海拔增高及慢性缺氧加重,炎性反应增强,导致脑组织损伤加重倾向.

  • 标签: 脑梗塞 胞间粘附分子1 细胞因子类 白细胞介素类 肿瘤坏死因子 高海拔
  • 简介:目的观察新西兰兔腹主动脉缩窄术后不同时间点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20只)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假手术组(10只)作为对照.术后观察兔精神状态、饮食、活动等变化.手术前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4周,手术组出现心室肥厚,等容舒张时间延长.术后8周,组织多普勒提示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速比值和心肌收缩期血流峰速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P<0.05);而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结论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可造成舒张功能损伤,同时也伴有轻度收缩功能损伤.

  • 标签: 主动脉 主动脉缩窄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描记术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胸导联心电图变化与血压之间关系。方法测量受检者血压并作心电图检查,在胸导联与血压之间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胸导联V1S、V3S、V5R与收缩期血压相关(P〈0.01),与舒张期血压不相关(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胸导联V1S、V3S、V5R变化与收缩期血压增高有关。

  • 标签: 血压 心电图 胸导联
  • 简介:目的探讨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意义。方法测定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吼)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PAI-1)活性和D-二聚体(加)含量。结果肺心病心力衰竭组血浆tPA活性较健康对照组降低,而PM-1活性、DD含量明显升高。不同心功能等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浆PAI-1活性、DD含量随着心功能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结论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凝血纤溶活性异常,且与心功能程度有关。

  • 标签: 肺原性心脏病 D—D二聚体 t—PA PAI-1
  • 简介:目的探讨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临床意义。方法300例更年期女性(年龄45~58岁)分为45~49岁、50~54岁、55~58岁三个年龄组与300例同年龄段男性作对照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两性间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有显著差异性(P〈O.01),女性三个年龄组动态心电图ST—T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多为功能性。治疗重点以调节内分泌及自主神经功能为主。

  • 标签: 更年期 动态心电图 ST—T改变
  • 简介:目的:探讨脑钠肽(BNP)、肌钙蛋白T(TnT)对急性肺栓塞(APE)病情评估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急诊科APE患者74例,男性42例,女性32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55.1±16.6)岁。根据BNP和TnT水平分为3组,BNP+TnT均阴性为A组40例,单纯BNP阳性为B组24例,BNP+TnT均阳性为C组10例。测定所有患者BNP、TnT水平;记录患者入院后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结果与A组比较,B组发生晕厥比例升高(2.5%vs.16.7%),与B组比较,C组发生晕厥比例升高(16.7%vs.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C组BNP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T与住院总时间呈正相关(r=0.537,P<0.05)。结论BNP、TNT均是APE患者病情评估重要指标,两者均升高APE患者应积极处理。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脑钠肽 肌钙蛋白T 晕厥 症状缓解时间 住院总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关系.方法:观察64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QT离散度,并观察其与两周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与未发生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大对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有预测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恶性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