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的普及,胃镜、结肠镜、小肠镜、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以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各类内镜技术均能获取组织学或细胞学标本而作出病理学诊断,对疾病的诊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类消化内镜技术不同,胃镜、结肠镜或小肠镜下黏膜活检、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以及EUS穿刺术、ERCP下胆胰管刷检和活检等获得的组织细胞标本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内镜医师和病理医师密切配合显得十分重要。
简介:目的:对于消化内镜护理质量中应用追踪管理法的影响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首先,先选择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这一年期间,在我医院接受消化内镜手术的病人80位。再根据医院给予病人的不同的治疗方式,将这些病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常规治疗组,有40位病人。另一组是康复治疗组,也有40位病人。常规治疗组的40位病人接受普通的护理手段,康复治疗组的40位病人施行追踪管理法的护理管理方式。比较并观察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的病人各自应用不同护理方式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交接班,卫生质量水平,手术机械设备故障以及护患沟通等方面的事故发生状况,对常规治疗组和康复治疗组的病人在医学临床上的护理效果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康复治疗组的护理人员发生事故的几率要小于常规治疗组,相关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小于0.05。康复治疗组的病人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要高于常规治疗组的病人,相关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小于0.05。结论:在消化内镜护理质量中应用追踪管理法存在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医院相关护理工作的有序性,确保医疗工作的真实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EV)经内镜下套扎序贯硬化(EVLS)根除治疗后影响复发的因素。方法对61例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EVLS治疗达到根除标准后随访2年,依据复发时间分为高危组(24月内复发)与低危组(24月内未复发),收集食管静脉曲张经内镜治疗达到根除标准时患者的生化及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年内食管静脉曲张复发24例(39.3%),未复发37例(60.7%);高危组与低危组在出血、脾功能亢进、糖尿病和中/重度腹水的发生率以及Child-Pugh评分、血清白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超声测量门静脉直径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史、中/重度腹水和糖尿病病史(OR值分别为9.7,6.5和10.8)是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出血、中/重度腹水、糖尿病是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患者应积极随访和再治疗。
简介:内镜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早期肿瘤正日益被接受并开展应用,包括传统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近年开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EMR对于15mm以上的病灶较难做到一次切除,而整块切除标本对病理学评估至关重要,ESD正是应这一要求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SD并不受其大小的限制,对部分早期胃肠道肿瘤,其可取代传统的手术治疗,但ESD需要相当高的内镜操作技术,术前需要多种方法对病灶进行谨慎、全面的评估,包括范围、浸润深度等,术中、术后还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远高于EMR。ESD的指征、操作技巧、病理评估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由于ESD在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治疗上具有很多优点,值得有条件医院的内镜医师予以重视并开展这一技术。
简介:肿瘤是“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身体。中国是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高发区。由于其初期的检出率较高,许多胃肠道肿瘤都是在中晚期被发现的,因此导致了高的病死率,令人深感悲痛。就拿胃癌来说,只要及早诊断,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通过胃肠镜检查进行治疗,5年的生存时间可以达到90%以上。然而,中国的早期胃癌检出率只有10%,90%的患者被确诊为中、晚期。大多数早期的消化系统肿瘤都不会出现明显的征兆,所以最好通过胃肠镜来确诊。
简介: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凝加PPI治疗岛型及舌型SSBE的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岛型及舌型SSBE病例39例,随机及自愿结合分组。23例治疗组患者在内镜下对岛型及舌型SSBE病灶施行高频电凝治疗,同时口服雷贝拉唑,20mg,bid,疗程4周。16例对照组患者则单纯予雷贝拉唑口服,20mg,bid,持续抑酸治疗。分别于治疗后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行胃镜随访,对照原内镜图片,观察各组岛型及舌型SSBE病灶的变化,并在原病灶处取活组织检查其病理改变。对治疗组中复查内镜未达显效者,再次行镜下电凝治疗并予雷贝拉唑口服,20mg,bid,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随访病例平均显效率87.6%,总有效率100%;未出现出血、穿孔及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对照组平均显效率6.6%,平均总有效率26.5%,平均无效率73.5%。结论经内镜下高频电凝加PPI治疗岛型及舌型SSBE安全,近期疗效明显。
简介:背景:近年来,无痛内镜检查后24h内不能驾车的规定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目的:探讨无痛内镜检查对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至少接受9年义务教育、进行无痛上消化道内镜检查(EGD)的患者100例,100例进行普通EGD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丙泊酚麻醉或内镜操作前以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划消试验和数字符号试验(DST)进行认知功能测试,达到离院标准时重复上述测试,如结果劣于检查前,静息30min后进行第三次测试,直至结果恢复至或优于检查前水平。结果:200例患者均完成前两次测试,124例完成第三次测试。达到离院标准时,无痛EGD组数字划消试验结果显著劣于检查前(P=0.000);进一步按年龄段分组,青年组数字划消试验结果显著劣于检查前(P=0.000),老年组NCT-A结果显著劣于检查前(P=0.025);普通EGD对照组3项测试结果均不劣于检查前。完成第三次测试者各项测试结果均恢复至或优于检查前水平。结论:丙泊酚无痛内镜检查可影响患者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但此种影响可通过适当延长离院时间得以恢复。患者的最适离院时间以及多久后方可驾车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芜湖弋矶山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内镜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和死亡,术后出现3例急性胰腺炎,1例乳头切开后出血,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行急诊内镜下治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而且内镜治疗微创、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
简介:目的:调查和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口服不同非甾体抗炎药物后胃溃疡内镜特征。方法:将103例胃溃疡患者分为3组,其中,对比组(n=35)为未使用LDA、IBF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探讨组(n=37)为使用IBF的幽门螺杆菌阴性或者阳性患者,研究组(n=31)为使用LDA的幽门螺杆菌阴性或者阳性患者。通过询问患者与其家属等形式了解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服用情况,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若检查结果呈阴性则进行尿素通气试验,应用快速尿素酶检测进行附加测试。结果:对比组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探讨组和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有消化性溃疡史发生率以及中重度萎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患者应用抗溃疡药物率均明显较探讨组和研究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胃下部溃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患者胃中部溃疡率明显高于探讨组患者且低于研究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患者胃上部溃疡率明显高于研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患者多重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探讨组和研究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讨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多重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多重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口服不同非甾体抗炎药物会加大胃溃疡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早期急诊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鼻胆管引流(ENBD)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自2002年至2011年于我院就诊的8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对其行48h内镜下ERCP及必要的ENBD,观察临床疗效和相关指标(腹痛缓解情况、体温、白细胞、肝功能、血和尿淀粉酶、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除1例患者插管失败后并发DIC死亡,所有患者ENBD均成功施行,成功率98.79%,2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同时取石治疗。并发十二指肠穿孔1例(1/82,1.22%),十二指肠乳头出血7例(7/82,8.54%)。余者均在住院期间行再次取石或二期手术治疗,但最终3例患者死亡,79例患者临床治愈,治愈率95.18%(79/83)。结论根据个体化治疗原则和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合理地选择适应证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采用早期急诊ENBD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而且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