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我科2009年1月.2010年7月收治30例晚期胃癌患者以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双周(FOLFIRI)方案治疗,观察其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CPT-11:180mg/m^2静滴60.90mind1;CF:200mg/m^2静滴2hd1,d2;CF静滴结束后立即5FU400mg/m^2静脉推注d1;5-FU:600mg/m^2持续微泵静脉推注22h,d1,d2。每2周重复,28天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不足2周期的观察毒性,获CR及PR患者4周后确认。结果全组29例可评价疗效,CR4例(13.79%),PR10例(34.48%),SD11例(37.93%),PD4例(13.79%)。有效率RR(CR+PR)14(48.27%);不良反应较轻,以I,II度多见。结论以CPT-11为主的(FOLFIRI方案)一线化疗晚期胃癌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且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可控制,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疣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收治的7例女性生殖系统疣状癌病例资料。结果: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29岁,5例患者已绝经。发病部位以外阴居多(4例),宫颈3例。临床表现:病变累及外阴,以外阴赘生物伴瘙痒为主要症状;而病变在子宫颈者则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有6例患者早期被误诊(85.72%)。4例外阴疣状癌按FIGO分期1例为Ⅰ期,3例为Ⅱ期。3例宫颈疣状癌按FIGO分期,Ⅰ期2例,占28.57%,Ⅱ期3例占42.86%,Ⅲ期2例占28.57%。5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另1例宫颈癌ⅢB期患者行单纯放疗。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92个月,3例随访1~49个月无异常发现,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72个月局部复发,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1年后死亡,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和1例行单纯放疗的患者失访。除1例出院后失访,6例患者1、3、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3,33%(5/6)、50.00%(3/6)和33.33%(2/6)。结论:生殖系统疣状癌是皮肤和黏膜鳞状细胞癌的一种亚型。发病年龄晚,以绝经后者多见。疣状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单发多见,少数伴发鳞状细胞癌。早期进行外科根治性治疗,并制定相关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才可能使患者有更大的获益。
简介: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18~35岁)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2年度在本院治疗的青年女性乳腺癌176例,就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雌激素、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等方面与同期就诊的242例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35岁)相比较。结果青年组就诊时间明显晚于中老年组;两组在肿瘤大小及病理类型分布上并无明显差异;组织学分级中,青年组Ⅰ级明显较中老年组少,而Ⅲ级明显多于中老年组,青年组腋窝淋巴结以及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晚期(Ⅲ、Ⅳ期)病例数比例较中老年组高,青年组ER、PR阳性率低,而C-erbB-2阳性率高,与中老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乳腺癌相对于中老年乳腺癌具有临床分期晚,组织学分级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激素受体阳性率低,c-erbB-2阳性率高等特点,且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
简介:目的寻找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家系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denomatuspolyposiscoli,APC)基因突变,分析APC基因突变类型与FAP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FAP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和受累成员的肠息肉组织,提取相应组织的DNA,应用MLPA、PCR-DHPLC、DNA测序等方法分别检测胚系和体细胞来源的APC基因大片段缺失、碱基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结果2名家系受累二代成员和1名未成年三代成员均发现APC基因c.3925_3929delAAAAG位点的胚系突变,其中1名成年受累成员癌变的息肉组织检出APC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大片段缺失.结论FAP家族中检测APC基因的胚系突变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来预测风险,基因突变的类型、位点与临床症状间存在密切关系.
简介: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术前合并疾病、临床病理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院施行胃癌根治手术的337例患者,其中年龄≥75岁的患者40例,占11.87%,其余小于75岁的患者297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等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老年组患者术前合并心脏、肺部疾病及低蛋白血症的比例分别为37.5%、12.5%、30.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15.5%、5.8%、12.8%(P<0.05).老年组患者分化型胃癌、ASAⅢ级、UICC分期Ⅲ+Ⅳ期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术后并发肺部感染37例、心率失常6例.老年组术后肺部感染、心率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2.5%(9/40)、7.5%(3/40),显著高于非老年组的9.4%(28/297)、1.0%(3/2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心肺疾病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未合并心肺疾病患者(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肿瘤分化较好、临床分期较早,但合并基础疾病较多,易导致术后并发心肺并发症,应在围手术期积极处理,减少并发症,尽量根治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Dynesys作为非融合器械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应用Dynesys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全部病例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单节段32例,两节段10例。按标准操作置入Dynesys螺钉后行病变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切除或保留椎间盘。清除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开放侧隐窝。测量椎弓根钉间距,截取PCU管,将PET绳索穿入PCU管和上下椎弓根钉间,收紧并锁定绳索与椎弓根钉连接处。术后5天戴腰围下地,腰围佩戴时间为3周。通过ODI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动态侧位X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椎间运动功能保留及椎间隙高度和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24.7个月。ODI指数术前(60.4±21.5)%,术后(23.9±13.5)%,(P<0.05);VAS腰痛评分术前6.0±1.8,术后2.1±1.7,(P<0.05);VAS腿痛术前评分7.2±1.9,术后1.9±1.1,(P<0.05),临床疗效满意。影像学评价非融合节段保留有一定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5°,�
简介:目的:测定肺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探讨VEGF与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47例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同时测定10例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453.57±196.21)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57.62±104.14)pg/mL,差异十分显著(P<0.叭);VEGF水平与肺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和远道转移密切相关;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道转移的患者VEGF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生长、发展及转移趋势,对肺癌的临床综合治疗和预后判断可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的63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5例患者中,术后局部复发49例,局部复发率为7.7%(49/635),其中3年内复发34例,占69.3%(34/49)。总复发率7.7%。年龄、手术方式对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无显著影响。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治疗完成情况和c-erbB-2是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激素受体测定双阳性、双阴性对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有影响。结论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辅助治疗完成情况和c-erbB-2是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术后辅助治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简介:目的总结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淋巴转移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1年1月间本院数据库资料齐全的570例根治性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不同T分期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的差异。结果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之间肿瘤大小及肿瘤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大小是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570例远端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2.8%,其中T_1期为18%,T_2期为39.7%,T_3期为76.0%,T_4期为80.1%,进展期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78.1%,不同T分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差异。全组患者淋巴结总体转移度15.8%,其中T_1期为2.2%,T_2期为6.4%,T_3期为26.7%,T_4期为37.7%,进展期淋巴结转移度为26.9%,不同T分期患者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T分期远端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转移特点不同,随T分期增高,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增高。根据T分期不同,一定程度上可指导合理的淋巴清扫范围。
简介:目的探讨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3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小肝癌患者个体化诊治的经验。结果53例中手术切除35例,其中肿瘤位置较深而术中无法扪及18例,15例联合B超定位,3例术中体内标志联合CT/MRI定位。2例手术切除者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及肝功能衰竭于术后2个月内死亡。微创治疗18例,其中射频消融术(RFA)13例,无水酒精注射术(PEI)3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2例。手术切除组和微创治疗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5.2%和71.3%;1、2、3年复发率分别为13.3%、24.5%、37.1%和17.4%、31.8%、4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应注意乙肝病史,同时结合多种检查及密切随访综合判断。术中B超和体内标志联合CT/MRI能准确定位微小病灶。小肝癌的治疗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开放试验方法,对49例中重度癌痛患者进行治疗。奥施康定起始剂量10mg/12h,根据疼痛缓解程度调整剂量,评价镇痛效果、KP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49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平均镇痛时间12.45h。总有效率89.80%,中度疼痛组有效率93.75%,重度疼痛组有效率87.88%。KPS评分:28例(57.14%)升高,19例(38.78%)稳定,2例(4.08%)病情恶化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便秘7例(14.29%)。结论:奥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服用安全。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WW结构域的氧化还原酶基因(WWdomaincontainingoxidoreductase,WWOX)的表达,探讨WWOX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WWOX的表达情况。分析WWOX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WWOX在相应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7%(49/60),明显高于其在胃癌组织26.7%(16/60)(χ2=36.554,P<0.001)。WWOX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有关(χ2=12.214,P=0.004),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大体分型、肿瘤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结论WWOX做为一种抑癌基因,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并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4~1998年间收治的43例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皮肤淋巴瘤占我院同期收治淋巴瘤的0.96%.治疗方法以化和/或放疗为主,部分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整组病例的总有效率为85.3%,CR率73.5%,5年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6%和62.5%.蕈样真菌病/Sezary综合征(mycosisfungoidesandSezarysyndrome,MF/SS)组的5年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1%和52.9%,非MF/SS组为75.4%和71.4%,14例非MF/SS性T细胞淋巴瘤为67.1%和61.5%.88.8%的患者首次复发部位以皮肤为主.结论原发性皮肤淋巴瘤是少见的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结外淋巴瘤,对化放疗敏感,大多数亚型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预后好于相同类型的结性淋巴瘤.
简介: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癌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皮肤癌患者,根据患者是否采用ALA-PDT治疗分为联合组(ALA-PDT+手术治疗)43例、单纯手术组(单纯手术治疗)37例,对比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组43例患者均完成了ALA-PDT治疗,其中治疗显效38例(88.37%)、有效5例(11.63%);联合组的术前病灶面积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手术创面面积小于单纯手术组,外观满意度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为9.30%,24个月的复发率为18.60%,单纯手术组分别为16.22%、35.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2个月,单纯手术组为2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A-PDT结合手术治疗皮肤癌有利于减小手术创面面积,对患者术后创面外观恢复有利,但是对皮肤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