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IPMN)是一种起源于胰管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腺瘤。根据病变位置可分为主胰管型IPMN(MD-IPMN)、分支型IPMN(BD-IPMN)及混合型IPMN(MT-IPMN)。MD-IPMN和MT-IPMN恶变率高于BD-IPMN。诊断IPMN方法较多,包括B超、CT、MRI、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组织活检等。临床上MD-IPMN及MT-IPMN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BD-IPMN是否行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文从IPMN分子病因学、好发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学分型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影像学检查 治疗 争议
  • 简介:许多人类疾病发生和发展可归因于一些基因异常表达,从而导致疾病发生。其中一部分基因是在核因子kappa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调控下进行。NF—κ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转录因子,是由Sen等于1986年首先在B细胞中发现一种核蛋白。因它能与B细胞免疫球蛋白上K轻链基因增强子κB序列(GGGACTITCC)特异结合而得名。实际上它能与多种细胞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序列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促进转录和表达,参与众多与免疫和炎症反应有关基因转录调控。它异常激活或完全抑制与多种疾病发生有关。在控制细胞增殖、凋亡、肿瘤发生、发展和耐药问题上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入探讨NF—κB在体内病理状态下活化机制以及其与细胞、基因之间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现就NF—κB组成、结构、激活途径以及与肿瘤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NF—κB 肿瘤 研究进展
  • 简介:生命是美好,活着真好!然而,生命是一个过程,有开始也有终结,死亡是生命终点。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自然规律,但对于死亡问题人们还是会感到无限恐惧。人们对死亡恐惧不仅是恐惧美好人生结束,更是恐惧死亡过程本身,恐惧死亡过程中可能遭受痛苦和折磨。

  • 标签: 生命 医疗照顾 晚期癌症 姑息性 死亡过程 善终
  • 简介:RUNX3基因为一种新近发现肿瘤抑制基因,广泛表达于消化道上皮细胞、间叶细胞、血液细胞及神经细胞等.他能调控细胞生长发育和凋亡,对细胞信号转导和其他生物学效应有着重要而复杂转录调控作用,其表达下调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RUNX3基因可能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转导通路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失活主要机制是杂合缺失(LOH)和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作者就RUNX3基因与肝癌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RUNX3基因表达 RUNX3突变 肝癌
  • 简介:近年来,胃肠道上皮肿瘤分类及诊断中出现了一些变化,给临床及病理诊断造成了混乱.为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出版最新WHO肿瘤分类中[1],对胃肠道癌前病变和癌诊断名称、定义和标准作了一些修改和新规定,其中有些改变与我国目前正在使用名称和诊断标准有较大差异.本文目的就是提出胃肠道上皮肿瘤诊断存在问题并试图找出相关解决办法,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道 上皮性肿瘤 分类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草酸铂为主化疗对上皮卵巢癌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回顾分析了2000年5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收治39例上皮卵巢癌使用草酸铂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30例可评价疗效,其中初治患者9例,复发患者21例。初治者近期疗效为PR88.9%(8/9)。复发患者中铂敏感者有效率为55.6%(5/9),其中CR22.3%(2/9),PR33.3%(3/9);铂耐药者有效率为PR16.7%(2/12)。7例有效复发者中,2例CR患者无瘤缓解期分别为12个月和15个月,5例PR患者中位缓解期为4个月。感觉神经毒性发生率为15.4%(6/39),骨髓抑制23.0%(9/39),肾脏毒性5.1%(2/39),胃肠道反应25.6%(10/39)。结论草酸铂为主化疗对铂耐药或铂敏感复发卵巢癌均有一定疗效;用于卵巢癌一线化疗亦有较好近期疗效,其毒性作用一般可耐受。

  • 标签: 卵巢癌 化学治疗 草酸铂 复发
  • 简介:垂体瘤是良性.但局部侵犯到邻近组织如海绵窦和硬脑膜并不少见。一些具有这样侵袭肿瘤对常规治疗表现出不同程度耐药性并倾向于复发。尽管有几个基于组织分析分子标记已有应用.但早期预测哪些垂体肿瘤会复发和/或表现出侵人性仍有困难。针对侵袭垂体瘤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手段综合治疗.但在一些病例中效果欠理想。早期诊断并早期使用多模态综合治疗对一些侵袭/复发性垂体腺瘤可能是有效。要开发治疗这些亚型垂体腺瘤额外治疗选择需要更多临床试验。虽然目前尚不可能在就诊时就明确侵袭和,或复发性垂体肿瘤诊断.但更广泛使用分子标记技术和标准化使用“非典型垂体腺瘤”组织病理学标准,对早期诊断有辅助意义。早期积极治疗是必要.而最近探索靶向治疗也可能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 标签: 侵袭性垂体腺瘤 治疗表现 垂体癌 侵袭性垂体瘤 分子标记技术 组织病理学
  • 简介:脊髓脓肿是少见腔隙、化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成因与脑脓肿相似,感染渗出诱发以产酶多核细胞为主炎症,引起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继而被纤维母细胞产生包囊所围绕。

  • 标签: 肺源性脊髓脓肿 治疗 疗效 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浸润导管癌(IDC)超声声像与分子免疫学指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上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表达水平关系。方法回顾总结98例IDC超声图像特征,并与经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USGAB)术穿刺活检分子免疫组化结果ER、PR、CerbB-2表达行相关分析。结果ER、PR、CerbB-2分组结果显示:肿瘤边缘毛刺征组E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边缘毛刺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微钙化组PR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微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边高回声晕组及边缘毛刺征组PR表达阳性率高于周边无高回声晕组及无边缘毛刺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微钙化组、腋窝肿大淋巴结组CerbB-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内无微钙化组、腋窝无肿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DC超声声像特征与ER、PR、CerbB-2表达水平有一定相关,部分超声征象可能对其生物学特性有提示和评估意义。

  • 标签: 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声像特征 分子免疫学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CYP2D6基因多态对乳腺癌患者盐酸表柔比星治疗预后影响.方法筛选125例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常规酚-氯仿法行全血基因组DNA提取,采用TaqManMGBRT-PCR法进行CYP2D6基因多态检测,利用分析软件确定各个样本基因分型结果(C/C:野生型,C/T:突变杂合子,T/T:突变型).结果125例乳腺癌患者中,野生型46例(36.8%),突变杂合子55例(44.0%),突变型24例(19.2%).不同CYP2D6*10基因突变型患者盐酸表柔比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组患者盐酸表柔比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C+C/T组.T/T、C/C和C/T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T组患者生存时间短于T/T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直径为2~5cm、淋巴结转移个数≥4、孕激素受体(+++)、CYP2D6(C/T)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YP2D6*10基因多态与静脉滴注盐酸表柔比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缩短有相关.

  • 标签: CYP2D6基因 基因多态性 疗效 盐酸表柔比星 乳腺癌
  • 简介:目的研究肿瘤相关炎因子(tumorassociatedinflammatoryfactor,TAIF)对曲妥珠单抗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转移乳腺癌(PMBC)预后及疗效关系.方法选取接受曲妥珠单抗方案治疗HER2PMBC患者89例纳入为试验组,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健康女性89例纳入为对照组,试验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卡培他滨、吉西他滨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观察化疗前两组及试验组化疗前后TNF-α、IL-1β、IL-6、IL-8水平,试验组临床疗效,并对影响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PMBC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RR为40.45%,DCR为69.66%,1年内复发、转移率为79.78%.化疗前,试验组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化疗前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化疗后(P﹤0.01).化疗前后,试验组1年内复发、转移患者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高于未复发、转移患者(P﹤0.05).年龄、身高、体重不是影响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PMBC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0.05);TNF-α、IL-1β、IL-6、IL-8是影响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PMBC患者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TAIF可促进HER2PMBC进展、复发及转移,影响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PMBC患者疗效及预后.

  • 标签: 肿瘤相关炎性因子 曲妥珠单抗 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 预后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和克隆新肝癌相关基因,探索肝癌发生分子基础。方法采用同源筛选、RT-PCR等克隆肝癌相关基因JST,分析其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并进行序列比对,阐明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相关。结果克隆了一个肝癌相关基因,cDNA全长为247bp。其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序列存在一定差异。50例肝癌中12%(6/50)为上调表达,88%(44/50)为下调表达(P<0.01)。其表达程度与性别、AFP、HBsAg无关(P>0.05),但与肿瘤大小(P<0.05)、分化程度(P<0.05)、临床分期(P<0.05)、包膜侵犯(P<0.01)、血管癌栓(P<0.01)、癌旁卫星灶(P<0.01)、Ki-67蛋白表达(P<0.05)、P53蛋白表达(P<0.05)、细胞凋亡(P<0.05)等密切相关。结论JST可能为一个肝癌抑制基因,通过下调作用影响肝癌发生发展,与肝癌一些病理特性密切相关。

  • 标签: 肝癌 P53蛋白表达 相关基因 癌发生 克隆 癌旁组织
  • 简介:目的探讨肘关节骨折术后采用不同康复模式治疗效果,提出适宜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模式。方法在9家医院因肘关节骨折129例行手术治疗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现行骨科康复模式,观察组采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进行术后康复。分别在术后5天、12周、24周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aguescale,VAS)、关节活动度评定,术后12周、24周进行HSS(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功能评定。结果VAS评分观察组:术后5天(3.94±2.12)分,术后12周(1.04±1.46)分,术后24周(0.38±0.76)分;对照组:术后5天(3.12±1.54)分,术后12周(1.12±1.28)分,术后24周(0.75±1.1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屈曲和伸直活动度观察组:屈曲术后5天(72.07±28.08)°,术后12周(107.55±24.11)°,术后24周(120.40±22.56)°;伸直术后5天(18.97±18.68)°,术后12周(15.59±17.51)°,术后24周(10.51±14.66)°;对照组(屈曲术后5天(68.24±28.29)°,术后12周(107.50±20.64)°,术后24周(117.82±18.66)°;伸直术后5天(17.54±25.34)°,术后12周(18.24±22.43)°,术后24周(14.27±23.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旋前和旋后术后5天及术后12周时观察组:旋前术后5天(51.50±30.95)°,术后12周(77.76±13.23)°;旋后术后5天(47.00±30.92)°,术后12周(77.14±15.67)°;对照组:旋前术后5天(42.22±29.67)°,术后12周(74.55±18.52)°;旋后术后5天(41.50±30.31)°,术后12周(71.98±2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时观察组旋前(83.06±7.41)°,旋后(82.77±7.65)°,显著优于对照组旋前(78.30±14.59)°,旋后(73.56±22.67)°(P=0.035,P=0.005)。HSS评分术后12周观察组(77.00±15.06)分,对照组(68.14±19.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HSS评分观察组�

  • 标签: 肘关节 骨折 康复 多中心研究 前瞻性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生长抑素或者生长抑素联合其它抗癌药腹腔灌注对腹水中VEGF和IL-8含量影响,从而了解其治疗癌腹水机制。方法:把140例癌腹水患者分为4组,A组:用5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腹腔灌注;B组:用生长抑素+5-FU+丝裂霉素腹腔灌注;C组:单用生长抑素腹腔灌注;D组:对照组不做腹腔灌注,观察6周。于治疗前和观察结束后,分别检测腹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8(IL-8)含量。结果:3种治疗方法均可使腹水VEGF和IL-8含量明显下降,以含生长抑素组下降明显。结论:生长抑素治疗癌腹水机理可能和拮抗或抑制VEGF和IL-8产生有关。

  • 标签: 癌性腹水 生长抑素腹腔灌注 VEGF IL-8
  • 简介:结直肠癌发病率高居不下,其中20%以上患者在诊断时即发现肝转移灶。同时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肿瘤生物学行为较差,以外科为主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但手术时机选择、术前术后辅助放化疗方案制定等问题均无高级别证据给予定论,我们提倡多学科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原发部位和肝内病灶严重程度、是否引起症状及患者一般情况等因素综合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外科治疗 辅助放化疗 个体化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Ⅲ型胶原比例高低与其临床预后之间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36.2岁;左侧23例,右侧18例。损伤部位:距离跟骨结节4.5~6.0cm。采用自行研制微创跟腱缝合技术和器材进行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6天,平均2.2天,术中取断端局部横断面病理标本(距断裂位置〈0.3cm)做天狼猩红染色,计算每个患者跟腱胶原中Ⅲ型胶原比例,并按照其比例高低分为四组:A组0%~25%,B组26%~50%,C组51%~75%,D组76%~100%)。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6.8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进行预后评分。结果四组终末随访预后评定均达到优良水平,但术后6个月却有明显差异,A组共10例,优5例,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70%;B组共14例,优11例,良3例,总体优良率100%;C组共12例,优10例,良2例,总体优良率100%;D组共5例,优1例,良2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60%;术后6个月随访功能评定,A组与D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B组与C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对急性闭合跟腱断裂患者,由同一组医师进行相同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四组患者自身跟腱Ⅲ型胶原比例不同,可能会导致功能恢复速度和程度有明显差异,Ⅲ型胶原比例过高或者过低患者恢复较慢。

  • 标签: 跟腱 急性病 腱损伤 胶原Ⅲ型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