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经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斜区肿瘤各部经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肿瘤切除.结果17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切除斜区肿瘤有对小脑反颞叶牵拉轻微,至肿瘤距离可缩短3cm,肿瘤基底部及血管容易处理等优点,全切除率高.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切除 岩斜区肿瘤 肺部感染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提高经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斜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采用经骨乙状窦前入路处理的40例斜区肿瘤病人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骨乙状窦交叉点和内淋巴囊裂作为磨除骨的定位标志,以减少骨内结构的损伤.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脑神经损伤、脑组织水肿、肌力减退等.结论经骨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斜区肿瘤较好的手术方法.大多可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颞骨岩部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总结30例斜区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岩斜区脑膜瘤的切除程度,并降低外展神经的损伤。方法总结30例斜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经验及外展神经受损情况,探讨Dorello's管区病理解剖特点与斜区脑膜瘤的关系。结果30例斜区脑膜瘤,〈2.5cm者6例,2.5~3.5cm者16例,〉3.5cm者8例。术后出现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2.5cm者0例,2.5~3.5cm者5例,〉3.5cm者4例。暂时性外展神经功能障碍者7例,永久性障碍者2例。结论斜区脑膜瘤术中外展神经出脑干端、穿斜硬脑膜端容易受损伤。提高对Dorello's区解剖认识、肿瘤的早期发现、良好的肿瘤暴露、神经粘连处的锐性分离等,有助于切除肿瘤并减少外展神经的医源性损伤。

  • 标签: 岩斜脑膜瘤 Dorello's管 外展神经
  • 简介:本院自1996年1月至2003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后巨大脑膜瘤19例,手术21次,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巨大脑膜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对43例斜区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斜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岩斜区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43例斜区肿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死亡2例.全切率为65.1%,手术并发症率为51.2%.结论采用颅底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岩斜区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大多数病人能达到治愈目的.

  • 标签: 岩斜区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并发症 治疗 切除率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斜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斜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斜医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 岩斜区 颅底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联合监测技术在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行显微手术切除斜区脑膜瘤患者进行术中下肢SEP监测及眼轮匝肌、15轮匝肌、咀嚼肌和斜方肌EMG监测,并将术中监测记录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的记录进行比较,SEP潜伏期延长10%或波幅下降50%,EMG出现异常高电压作为预警参考值。结果46例患者中,34例(74%)患者术中SEP监测到病变切除后潜伏期缩短超过3%或/波幅上升超过10%;7例(15%)无明显变化;5例(11%)潜伏期在安全范围,波幅下降到麻醉诱导时的30%。46例(100%)患者术中EMG均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异常高电压,均根据情况调整手术方案,术毕EMG监测结果示异常放电均消失;术前25例眼胀、耳呜、面部疼痛较重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6例无明显改变甚至呛咳增加、视力下降、复视更严重,3月后复查6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余术前症状不明显者,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SEP和EMG联合监测可最大程度避免颅神经损伤,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肌电图 术中监测 岩斜区脑膜瘤
  • 简介:目的探讨经下窦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窦区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下窦插管,以微弹簧圈、ONYX-18胶栓塞海绵窦和瘘口。结果15例插管成功,DAVF均达到完全致密栓塞。术后多数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并发颞叶梗死1例,致左侧肢体偏瘫。10例于6~24个月行DSA检查,均无复发。结论经下窦途径栓塞可作为海绵窦区DAVF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静脉瘘 海绵窦 岩下窦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确立内镜经鼻尖手术中序贯性组合式的解剖标志。方法通过内镜经鼻入路对3具(6侧)新鲜冰冻尸颅及5具(1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进行尖区解剖,观察入路过程中的解剖标志并拍照和摄像记录。结果内镜经鼻尖手术可按照入路过程分为5阶段,即鼻腔、鼻咽、鼻窦、翼腭窝、尖阶段。每一步骤中均可找到一组相对固定、在术中可作为路标的标志,分别为:鼻腔阶段标志、鼻咽阶段标志、蝶窦阶段标志、筛窦阶段标志、上颌窦阶段标志、翼腭窝阶段标志及尖阶段标志。结论内镜经鼻尖手术可根据术中依次涉及的腔隙,在每个阶段中参照一组解剖标志,而不是单一标志进行下一步操作。参照这些序贯性组合式的解剖标志,可精确和安全地进行内镜经鼻尖区手术。

  • 标签: 神经内镜 解剖 颅底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在三叉神经手术中的保护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285例,其中206例静脉被电凝处理,79例保护良好。结果79例静脉保护良好的术后未发生脑水肿,无明显恶心呕吐。206例电凝处理静脉的其中3例发生小脑水肿,2例经脱水剂治疗,1例经后颅窝减压后恢复良好,35例术后3天明显恶心呕吐,腰穿测脑压高。结论静脉在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手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良好,否则术后可常规应用脱水剂以及做好再次后颅窝减压手术的准备。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岩静脉
  • 简介:目的半定量分析斜区脑膜瘤(PCM)的颅底侵袭范围,选择相应手术入路并评估手术效果。方法评估66例PCM的影像学特点,将其颅底侵袭范围分为5个分区:上、中、下斜区(A、B、C区),桥小脑角区(D区)和鞍旁一海绵窦区(E区)。根据分区结果选择颞下入路11例,乙状窦后入路15例,乙状窦前入路32例,乙状窦后+远外侧联合入路2例,幕上下联合入路4例及扩大中颅窝底入路2例。结果术前MRI显示最常受累的颅底区域为A、B、E区(分别占97.0%、75.8%和59.1%)。单个分区受累仅占7.6%,绝大多数PCM倾向于侵袭多个分区。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27例,大部分切除10例。随访40例,平均随访32.21个月;7例患者遗留明显颅神经功能障碍,肿瘤复发8例。结论半定量分析PCM的颅底侵袭程度,便于对PCM进行分类并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前详细评估并慎重选择手术入路,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手术效果。

  • 标签: 侵袭 脑膜瘤 岩骨 斜坡 颅底
  • 简介: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上静脉的处理方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1日—2013年5月30日,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和结果进行总结。结果200例患者中,术中切断上静脉主干2例,其中小脑水肿1例,脑干梗死1例;术中切断上静脉分支17例,其中小脑出血1例;术中完全保护上静脉181例。根据责任血管情况,单纯动脉压迫138例,单纯静脉压迫4例,动脉合并上静脉压迫58例。结论根据上静脉和三叉神经的解剖关系,对上静脉术中予以不同的处理,尽可能保留上静脉,尤其对上静脉蛛网膜双层结构的充分锐性分离,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岩上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