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此项原位研究是用牙本质表面显微硬度的变化来评价2组家用牙齿漂白方法(1小时/日和7小时/日),使用漂白剂为10%过氧化氢脲(NiteWhiteExcel2Z).漂白21天。从每个参试者的牙上得到9个牙本质试块.每个参试者至少有2个第三磨牙需要拔除。试块取自牙颈部,进行表面硬度分析(ShimadsuHMV/2000),然后固定在为每个参试者制作的口内腭部装置上.按照实验组放置(左侧3个,右侧3个,中间3个)。漂白期间,模型上的试块放在漂白剂中,分别为7小时(左侧)、1小时(右侧)和0小时(中间)。治疗结束后,标本用以前使用的相同仪器再进行显微硬度分析.然后对治疗前数据和最终数据之间的差异均值进行方差分析和Scheffe检验。结果证实1小时组和7小时组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但7小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显微硬度降低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1小时组和7小时组尽管有矿物质丧失,其差异仅分别为3.1%和5.4%,结论为这些数据可能没有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通过金属烤瓷冠的破坏试验,研究烧结次数对金属烤瓷冠强度的影响.方法:用Instron万能材料测试机对不同烧结次数金属烤瓷冠试件进行破坏试验,测试其折裂时的力值,并对破坏试验力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烧结次数金属烤瓷冠的破坏试验力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烧结4次和6次组的破坏试验力值均分别大于烧结8、10、12次组(P<0.01),但烧结4、6次组间及烧结8、10、12次组间的破坏试验力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过一定的烧结次数时,烧结次数的增加对金属烤瓷冠的强度有影响.烧结4~6次时金属烤瓷冠的强度最大,随烧结次数的增加,当烧结超过8次时,金属烤瓷冠的强度降低.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金属烤瓷冠的烧结次数,最好控制在8次以下.
简介:目的利用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depth,PD)和附着丧失(attachmentloss,AL)评估危险因素对慢性牙周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并被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459例患者,应用危险因素评估软件对其危险因素情况进行评估分级,共分为5组(Riskl。Risk5组),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从Risk1组到Risk5组依次递增。对所有患者进行牙周检查和牙周基础治疗,检查的指标为所有天然牙的近中颊、颊正中、远中颊和舌正中4个位点的PD和AL。在治疗后3个月、第1年、第2年、第3年时复诊,检查牙周指标,与基线比较并评价牙周炎症进展情况。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牙周指标与基线相比得知,3个月时炎症明显改善(P〈0.05)。牙周炎症在危险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恶化,并在治疗后第3年时这种影响比较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3年比较各组的PD和AL发现,Riskl和Risk2组与其他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isk5组与其他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因此将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分为低、中、高3个风险等级。结论(1)本研究中危险因素评估软件能够准确、快速地对患者的各个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患者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预后判断,并帮助患者更好的认清危险因素的影响。(2)危险因素在牙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测牙周炎症的预后,其对牙周炎症的影响在治疗后第3年就表现出来,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简介:目的探讨失神经对于下颌骨骨密度和高度的影响。方法对34例单侧下牙槽神经、舌神经及颊神经缺失的患者,使用标准化数字式曲面体层机,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摄取标准化数字式全景片,分别测量失神经侧和正常侧的下颌骨的高度和密度。结果手术前失神经组和正常组的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年、2年和3年,失神经组的灰度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失神经组和正常组的下颌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2年和3年失神经组的下颌骨高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神经去除后,下颌骨密度和高度比手术前均显著降低,影响了骨质的代谢。标准化数字式曲面体层片作为临床上检测下颌骨骨密度和骨高度是简单而高效的。
简介:目的探讨微钛板支抗对正畸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3年12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大连市口腔医院应用微钛板矫治的12例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模型等临床资料,评价微钛板对牙齿移动特征及正畸疗效的影响。结果12例正畸矫治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12例患者使用的23枚微钛板均由同一外科医生埋入,每个微钛板埋入时间需10min左右。微钛板作为绝对支抗的应用时间为9~20个月。治疗中23枚微钛板均稳定,无脱落。其中9例患者利用微钛板在远、近中方向上调整牙齿位置,其移动方式以整体移动为主,上下颌磨牙远中移动最多可达3.5mm。结论微钛板作为一种绝对支抗,实现了传统正畸手段在牙齿近远中移动、压低方面难以完成的牙齿移动类型,有效地获得了传统正畸方法难以达到的临床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HDI)对口腔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及RAS/RAF通路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3月在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实验中心进行。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方法测定不同浓度HDI对舌鳞癌TCA8113作用后的存活率情况,并用使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lot)方法检测RAS/RAF信号通路关键蛋白RAS、RAF的表达和变化。结果HDI干预舌鳞癌TCA8113细胞后,MTT显示HDl可明显抑制其细胞增殖,具有浓度依赖(P〈0.05)。当HDI浓度为30%时,抑制率为94.7%。RAS/RAF信号通路关键蛋白RAS、RAF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下调。结论HDI可抑制舌鳞癌细胞TCA8113细胞增殖及抑制RAS/RAF通路信号传导,发挥抗肿瘤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两类三种陶瓷材料对瓷贴面修复颜色的影响,为临床工作中瓷贴面修复体与比色板的颜色匹配性提供指导。方法制作直径10mm、厚度0.7mm的A2色瓷贴面圆盘试件.按陶瓷材料及制作工艺分为无遮色长石质烤瓷组、遮色长石质烤瓷组、IPSe.maxPress铸瓷组3组,每组10个试件.共计30个试件。选择NaturalDieMaterialShadeGuide比色板中的ND4、ND6、ND8三种颜色.分别代表轻、中、重度变色牙底色,采用对应颜色树脂各制作1个底色圆盘。对每个瓷贴面试件分别以3种底色圆盘为基牙底色.采用VitaEasyrshade电脑比色仪测量瓷贴面修复体的色度值。计算各组瓷贴面修复体与标准比色片A2的色差。结果在轻、中、重度变色牙背景条件下.两种陶瓷材料的瓷贴面修复体与标准比色片A2问色差的比较结果为.IPSe.maxPress铸瓷组〈无遮色长石质烤瓷组〈遮色长石质烤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长石质烤瓷贴面及IPSe.maxPress热压铸瓷贴面模拟修复不同程度的变色牙时.热压铸瓷贴面与标准比色片的颜色匹配性高于长石质烤瓷贴面。
简介:目的:研究机械清洁方法即电动牙刷配合清洁膏、牙膏、自来水刷洗对基托树脂表面着色的影响。方法:制作64块热固化型基托树脂试件,取60块分为4组,每组15块,其中3组为实验组,1组为对照组。实验组试件分别用电动牙刷配合自来水、牙膏、清洁膏刷洗22min,对照组不做处理。每组试件再随机分成3组,分别浸泡入橙汁、药酒、漱口水中4周。于浸泡前后用电子比色仪测色,计算着色前后色差,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行统计学分析。另外的4块试件,1块作为对照,另3块分别用三种机械方法刷洗22min,扫描电镜观察各试件表面形态,比较三种清洁方法对热固化型树脂表面的磨损情况。结果:各浸泡液中牙膏刷洗组与对照组相比色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空刷与清洁膏刷洗没有对基托表面形貌产生明显影响,而牙膏刷洗的树脂表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划痕。结论:电动牙刷配合自来水和清洁膏刷洗不会对热固化型基托树脂表面造成明显磨损,对于树脂表面色素的沉积均无明显影响。而电动牙刷配合牙膏刷洗对树脂表面有一定的磨损,且加重树脂的着色。
简介:目的:评价舌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语音功能,探讨患者术后语音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0月—2004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I病区接受手术的舌癌患者27例,所有患者的舌切除范围均在半舌内。根据重建术式分为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组(16例)、邻近舌组织瓣修复组(11例);根据肿瘤大小和分期分为T1组(9例)、T2组(13例)及T3组(5例);根据肿瘤切除后缺损的部位分为舌前部切除组(5例)、舌中部切除组(6例)、舌后部切除组(12例)和半舌切除组(4例);根据术后舌活动度分为I度受限(14例)、Ⅱ度受限(7例)和Ⅲ度受限(6例)。采用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汉字组成的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字表作为检测手段,对每例患者手术前、后语音清晰度变化情况进行采样,利用SPSS11.5软件包对所获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评价原发灶大小、手术切除部位、修复术式、邻近结构保存以及术后舌活动度等因素对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影响。结果:前臂游离皮瓣组和邻近舌组织瓣修复组间,术后语音清晰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原发灶大小不同的舌癌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比较表明,T1和T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前份切除者的语音清晰度显著低于后份切除者(P〈0.05),保存舌尖和口底组术后的语音清晰度明显高于未保存组(P〈0.05),保存舌根组和未保存组间的语音清晰度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程度伸舌受限者,术后语音清晰度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半舌范围内行舌切除的舌癌患者,手术切除部位和邻近结构以及舌活动度的保存与否是影响术后语音功能的敏感因素,原发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术后语音清晰度的高低,而选择何种修复手段并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简介:目的:牙科粘接已经成为修复性牙医学中最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酸目前被应用于牙本质以增强粘接力。如果酸渗入的深度大于随后使用的粘接树脂,因此而出现的一个薄弱的胶原纤维区可能会降低粘接效果。本项体外实验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酸蚀时间对牙本质脱矿深度的影响。所提出的无效假说是牙本质脱矿的深度将不会与酸蚀时间成比例地改变。材料和方法:用金刚石锯横断分割拔除的人磨牙,得到21块牙本质片。样本分别给以7种不同的酸蚀时间(n=3),牙本质表面用35%的磷酸酸蚀,固定,脱水并干燥,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比较牙本质He面观和侧面观的表面形态。记录所有样本的管间牙本质的脱矿深度。结果:酸蚀时间为5秒时,脱矿平均深度为1.1μm;酸蚀时间为120秒时,脱矿平均深度为8.1μm。结论:尽管酸蚀时间与渗入管间牙本质的深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磷酸侵入牙本质的深度与相对应的酸蚀时间并不成比例。当再用新的酸蚀剂酸蚀60秒后,渗入深度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