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6 个结果
  • 简介:“玻璃转变”定义是指非晶聚合物的力学性质随温度变化,出现玻璃态与高弹态之间的转变。对应的转变温度即为玻璃转变温度Tg。事实上,玻璃转变并非是高聚物特有的现象,范围广泛的许多其它物质也呈现同样的玻璃转变现象^[7],比如脱和冷冻食品基质经常显示出典型的无定形聚合物转变。食品中无定形基质包括单糖、低聚糖、多糖、蛋白质、水、盐等。它们的物理状态决定了食品的物理性质和质构,并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影响食品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而这些无定型基质的玻璃转变则是影响食品物理状态的重要因素。食品中的很多疸,包括脱干燥食品贮藏过程中常见的发粘、结块、塌陷、褐变、结晶等品质下降现象,冷冻食品中常见的氧化、冷冻变性、结晶,微胶囊包裹中的发粘、油脂溢出、风味散失等现象,以及面包老化、糖果的发烊、返砂问题等,实质上都是食品中无定形基质发生玻璃转变而引起的结果。

  • 标签: 玻璃化转变 冷冻食品 干燥食品 应用 作用原理
  • 简介:超声波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物理加工处理方法,目前将超声波技术用于淀粉改性成为新型变性淀粉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考察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淀粉浓度、环氧丙烷用量对其羟丙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的作用下,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超声时间的增长、环氧丙烷用量的增加、淀粉浓度的增加,玉米淀粉羟丙基的取代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正交实验获得了制备羟丙基玉米淀粉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600W、超声时间20min、淀粉浓度35%、环氧丙烷用量4.8%,在该条件下于50℃反应4h制备的羟丙基玉米淀粉的取代度为0.4。

  • 标签: 超声波 玉米淀粉 羟丙基化 取代度
  • 简介:海洋生物毒素结构多样、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使用动物模型检测贝类组织中的海洋毒素是许多国家监控计划推荐的方法。近年来,新的基于毒性作用机制和明确化学结构的检测方法不断被开发,如细胞检测法、免疫学方法、化学分析法和生物传感器方法等。有的方法已进入标准和验证程序,逐渐被认可用于监控和检测目的。

  • 标签: 海洋生物毒素 动物实验 替代方法 标准化 食品安全
  • 简介:1997年的冷饮市场充满活力,市场前景看好。如何抓住机遇,早做准备,这是众多食品饮料企业关注之事。而选准项目,把握市场“热点”,是企业决策的重点。

  • 标签: 1997年 中国 冷饮市场 食品饮料企业 市场分析
  • 简介:主要探讨了应用透性细胞乳糖酶制取低乳糖乳的工艺条件。实验证明:透性细胞乳糖酶的最适pH值为6.6,最适温度为39℃。加入0.5‰透性细胞乳糖酶在39℃水解2h或8℃水解12h均可使牛乳中乳糖水解率达60%以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乳糖不耐受的问题。

  • 标签: 透性化细胞乳糖酶 低乳糖牛乳 生产工艺 乳糖水解
  • 简介:研究自然发酵及其优势菌(酵母菌)对小米淀粉分子结构及糊特性的影响,为剖析不同菌属在小米自然发酵中的改性机理及发酵对小米淀粉性质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采用0.2g/100mL的NaOH提取发酵后的小米淀粉,研究自然发酵及优势菌发酵后对小米淀粉颗粒特性、结晶度、官能团、分子量、糊及老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酵母菌发酵后,淀粉颗粒表面有明显的侵蚀迹象,而自然发酵淀粉颗粒表面侵蚀迹象较轻;酵母菌发酵后小米淀粉的结晶度较自然发酵减少0.33%;发酵并未改变小米淀粉官能团区的峰位,但特征峰强度减弱,酵母菌发酵后小米淀粉指纹区图谱消失;未发酵小米淀粉重均分子量为1.5×10^4~5.9×10^5g/mol^-1,自然发酵分子量在2.1×10^4~5.4×10^5g/mol^-1间,酵母菌发酵后支链淀粉长链及直链淀粉比例减少而中间及短支链淀粉的比例相对增加;酵母菌发酵96h糊温度较自然发酵下降1.07℃,热焓值较上升0.78J·g^-1;回生值较自然发酵下降471mPa·s。自然发酵的优势菌(酵母菌)使小米淀粉的分子结构、糊及老化特性发生明显变化,并在小米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 标签: 自然发酵 酵母菌发酵 淀粉 分子结构 糊化 老化
  • 简介:本文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共价交联固定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戊二醛的双功能团醛基能够分别与壳聚糖分子中的氨基和酶分子中的氨基发生亲和加成,使得共价交联法固定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不易于脱落。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25℃、0.02g/mL的壳聚糖乙酸溶液,4%(体积分数)的戊二醛,50μL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交联1h,吸附15h,固定酶的环化酶活回收率最高能达到94.5%,比活最高为39.7U/g。以玉米淀粉水解液为糖基供体,固定环糊精葡萄糖转移酶催化甜菊糖的转葡萄糖基反应中,定酶的最适催化温度提高5℃,最适催化pH不变,在非最适pH时甜菊糖的转化率提高5%-8%,5h时热稳定性增强10%。

  • 标签: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壳聚糖 戊二醛 固定化 甜菊糖
  • 简介:本文以明胶与蔗糖作为复合壁材,对β-胡萝卜素喷雾干燥微胶囊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探讨,通过单因素分析、方差分析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明胶以G200为宜,壁材中明胶与蔗糖的比例为3∶17,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5℃,喷雾压力185KPa.此条件适于工业化生产,且β-胡萝卜素微胶囊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 标签: Β-胡萝卜素 微胶囊化 明胶 蔗糖 喷雾干燥工艺 工艺参数
  • 简介:综述了2012年高倍甜味剂三氯蔗糖在全球尤其是在我国的生产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前景。

  • 标签: 三氯蔗糖 应用 现状 趋势
  • 简介:本刊北京讯:第三十次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技术委员会会议于2008年7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第六届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技术委员会同时宣布成立。卫生部卫生监督局赵同刚局长继续担任主任委员: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齐庆中,中化工标准研究所教授级高工魏静、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教授级高工孔震宇、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胡剑萍处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35人组成的委员分别来自卫生和科研教育及部分生产企业。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秘书处及各专业委员会有关专家也进入了标委会。

  • 标签: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食品添加剂 市场体系建设 卫生监督 化工标准化 专业委员会
  • 简介:鲜食玉米由于其良好的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作为鲜食玉米保鲜重要环节的冷冻加工过程,其能耗问题严重影响了鲜食玉米的经济效益。本文就鲜食玉米的冷冻加工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鲜食玉米保鲜过程中的节能措施。

  • 标签: 鲜食玉米 冷冻 节能
  • 简介:为了解目前市面上煎炸油的卫生状况,我们对南充市33家生产经营煎炸食品的油炸过程进行了调查采样和分析。1.样品来源与一般情况1.1样品来源样品采自市内国营、集体或个体正在煎炸食品或已炸完食品的店。现场查看的33家炸油均出现浑浊、粘稠,颜色褐色至黑褐色,有黑色沉淀物或残渣。33家所使用的鲜油均为本地生产的浸出菜籽油,经检验各项指标符合国家标准。1.2煎炸食品生产方式以生产面食为

  • 标签: 煎炸食品 调查采样 过氧化值 酸价 质量分析 浸出
  • 简介: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伤寒病在某些地区人群中经常发生。由于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导致菌株不断地发生变异(如耐药性、生化特性、培养特性等的变异),对伤寒沙门氏菌的鉴定带来了不少麻烦,本文就近阶段收集到的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生化特性等的分析,现报告如下。表125株伤寒...

  • 标签: 伤寒沙门氏菌 生化特性 阳性率 生化反应 抗原 培养基
  • 简介:目前,北京市食品卫生许可证许可项目的表述缺乏明确统一的规范,致使许可项目表述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许可项目含义不明确。这样不仅不利于卫生行政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监督,有的可能因许可项目的内涵界定模糊,客观上给少数超越实际卫生条件从事生...

  • 标签: 许可项目 食品卫生许可证 规范化 北京市 食品生产企业 生产经营活动
  • 简介:目的研究开平市产酱油中铵盐含量及其污染来源,为酱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酱油中的铵盐和氨基酸态氮含量,计算铵盐比率和合格率;检测原料焦糖色中氨氮含量和糖蜜中铵盐含量。结果半成品酱油铵盐合格率(100%)和成品酱油铵盐合格率(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1〈P〈0.05);成品酱油中生抽酱油铵盐合格率(100%)和老抽酱油铵盐合格率(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P〈0.01);焦糖色中氨氮含量在0.02%~0.04%之间,全部合格;糖蜜中铵盐含量在0.05~0.25g/100ml之间。结论开平市产部分酱油品种铵盐含量超标,是加入铵盐含量高的糖蜜导致。

  • 标签: 酱油 铵盐 监测 分析 食品安全
  • 简介:在我国,冰淇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必然有较多不完善之处.采用SCP分析框架,对我国冰淇淋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该产业的发展趋势.最后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3个角度提出了发展对策.

  • 标签: SCP分析 新兴产业 中国 企业 发展对策 行业协会
  • 简介:腐乳是中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由于粗放式的手工生产和开放式的环境卫生条件,致使成品豆腐乳在发酵过程中含有的微生物种类十分繁多,影响腐乳的质量。风味是腐乳的重要质量指标,其风味成分非常复杂,不同腐乳的风味各异,其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组成差别也很大。研究将食品辐照技术作为一种腐乳防腐保鲜的手段,应用于腐乳的生产和加工中。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对辐照腐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了辐照前后腐乳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辐照处理的腐乳酯类化合物减少,但与未辐照腐乳相比,并没有显著的辐照味产生。

  • 标签: 腐乳 辐照 挥发性风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