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英国学者大卫·阿布拉菲亚(DavidAbulafia,1949.12-)所著《伟大的海——地中海人类史》(TheGreatSee:AHumanHistoryoftheMediterranean)中文版近期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大卫·阿布拉菲亚担任过冈维尔与凯斯学院研究员,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欧洲研究院研究员,自2000年开始任剑桥大学地中海历史教授,2003—2005年间出任剑桥大学历史系主任。他专注于研究古代中世纪地中海经济史,以及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地中海上的交叉与融汇,在地中海国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史研究领域有重要地位,是《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五卷的主编。
简介:明朝的賀正與正旦禮儀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洪武元年攻克元朝都城大都,完成大一統事業,九月命禮官定正旦朝會儀。首次正旦朝賀始於洪武二年。洪武三年的《大明集禮》確立正旦朝會制度,依據儒家經典與歷朝制度制定,沿襲了中國傳統。洪武二十六年命禮官重定朝賀傳制等儀,包含正旦朝儀,《明會典》朝賀儀即是以此爲基點的。正旦節日前後還有享太廟、祭祀天地於南郊等其他的活動。洪武時期賀正朝會上的外國使臣,主要是高麗、琉球、暹羅三國,表達了對明朝統治與東亞影響力的認同。地方官、土司以及"邊夷"進賀正旦表箋,表達了地方政權對於中央政權統治的認同,體現"大一統文明之治",歌頌並屬於萬方(邦)來(展)賀的禮儀。
简介:宋代等级安排的基本理念,是在优先保证务实性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地维系官僚集团内部的稳定、协调,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班位,是彰显官员身份、排定等级的重要工具之一。北宋前期,以无权责的本官为班位的“衡量基准”,根据不同的等级季体“官与差遣分离”程度的不同,采用“分层”的安排模式;元丰改制期间,等级结构发生了改变,以注入职掌的职事宫为“重心”,此时,影响班位高下的“基准项”与“优先项”二者走向了合一,班位安排的繁琐程度也随之降低。元佑以後,为了使君主控御臣下的手段更加多元,避免频繁的等级下调对朝臣构成较大的心理冲击,资序、贴职、“二府旧臣”、“曾任侍从”等要素再次介入到等级安排之中,这也使排班的原则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简介:一战末期伊拉克库尔德人向英国提出了自治诉求并被接受。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便派遣爱德华·诺尔在南库尔德斯坦支持马哈茂德建立自治政府,推行间接统治。阿诺德·威尔逊主政巴格达后,寻求在南库尔德斯坦建立直接统治。从间接统治到直接统治,战后初期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政策经历了根本性的转折,除了与马哈茂德自身的政治野心以及权力欲的膨胀存在一定关联之外,中东地缘政治环境的剧变、南库尔德斯坦极端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战略地位、高级专员公署对库尔德人的态度变化、伊拉克库尔德人的独立倾向与英国的战略规划存在冲突等因素都加剧了英国政策调整的步伐。从本质上来说,英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的变化是其战时不成熟中东政策的延续,同时也是英国在印度西北曾经实施的部落政策在中东的再现与翻版,最终旨在服务于战后英国在中东的国家战略利益需求。
简介:西漢成帝、哀帝時期成立的"三公制",包含相輔相成的兩個層面:本爲外朝領袖的丞相、御史大夫進入内朝,分擔此前爲大司馬所壟斷的内輔之任;大司馬也擺脱了加官身份,正式參與外朝事務。王莽輔政後期改設"四輔三公制",成哀時期兼任内外的三公(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被外朝化,内朝的輔政之任由新設的四輔(太師、太傅、太保、少傅)共同承擔。新莽王朝建立後設置的"十一公制",是輔政時期體制的進一步發展。從成哀時期到新莽王朝,儘管大司馬一官經歷了從内朝官到外朝官的斷裂,但就在皇帝側近設置複數輔政大臣和士人群體進入内省空間這兩點而言,整體趨勢是連續向前的。然而這一成果並未被東漢的"三公制"所繼承。
简介:20世纪的受迫迁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除了战争及大陆帝国崩溃、政权更迭和相关政策等之外,非殖民化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因素。二战后欧洲海洋帝国开始崩溃,非殖民化应运而生,难民潮等受迫迁徙亦随之出现,席卷各大殖民帝国。帝国终结及非殖民化对这场受迫迁徙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帝国殖民压迫造成殖民地治理危机;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转变产生联动效应;帝国终结引发社会秩序失衡。因此,帝国及其不平等的殖民统治是难民产生的根源;帝国实力下降导致的行政和控制力下降,提供了难民产生的基本条件;帝国镇压民族主义抗争的举措直接制造了大批难民;帝国终结造成的难民问题对相关国家和地区及其国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