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对22例指体软组织缺损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其中拇指9例,示指5例,中、环指各3例,小指2例;修复指端8例,指腹7例,指背及甲床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0.8 cm×0.5 cm~1.5 cm×0.8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0.7 cm~1.8 cm×1.0 cm。供区6例直接拉拢缝合,其余予以中厚皮片覆盖,加压包扎。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因缝合过紧致皮瓣肿胀、青紫,给予间断拆线后解除;2例皮瓣术后出现张力性水疱,1周后消退;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及供区植皮均I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患指屈、伸功能也恢复正常,TPD为7~11 mm。除未能重建指体的特殊结构,如指甲、指腹螺纹及精细的感觉外,重建了指体原有的基本外形及功能。依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优11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91%;供区无功能影响。结论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伤,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满意,而且不损伤指体主干血管,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指侧方皮瓣联合V-Y推进皮瓣接力修复同指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们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的近节指侧方筋膜皮瓣逆行修复末节指腹缺损患者9例共9指,指侧方皮瓣携带的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缝合,供区用指近节掌侧V-Y皮瓣横行推进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5 cm×1.6 cm~2.5 cm×3.0 cm。结果术后9例18个皮瓣全部存活,皮瓣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3个月,皮瓣外观饱满、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皮瓣供区无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末次随访时指侧方皮瓣两点分辨觉为4~9 mm,平均5.9 mm;指掌侧V-Y推进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6.7 mm。指蹼无挛缩及瘢痕增生。根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优7例,良2例。结论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皮支的指侧方皮瓣联合指近节掌侧横行V-Y推进皮瓣接力修复同指末节指腹缺损可重建良好的手指感觉及外形,不牺牲指动脉,术后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型超声引导经皮伸指肌腱止点重建治疗腱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1月济南市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的腱性锤状指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B型超声引导经皮重建伸指肌腱止点的微创治疗。在B型超声引导下以PDSⅡ单丝缝合线经皮缝合伸指肌腱,向末节指骨基底牵拉,在末节指骨基底以直径1.0 mm克氏针钻孔,行伸肌腱止点重建。术后观察患指主动、被动伸直角度,伤口愈合情况,采用Crawford法评估手指功能。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58例,男48例,女10例,年龄20~53岁。49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9例失访。至末次随访时,患指主动伸直角度由术前的46.5°±7.2°,改变到术后的6.4°±0.5°,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9,P<0.001);被动伸直角度由术前的3.2°±0.3°,降至术后的0.9°±0.2°,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5,P<0.001)。术后未发生线结外露、皮肤坏死等并发症。Crawford法评估手指功能:优29例,良12例,可8例。结论B型超声引导经皮伸指肌腱止点重建治疗腱性锤状指,手术损伤小,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指伸肌腱止点撕脱后垂指畸形患者的手术意愿及影响患者手术意愿的因素。方法以2015年9月—2018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伸肌腱止点撕脱后垂指畸形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148例患者接受手术118例(79.7%),30例(20.3%)患者拒绝手术;(2)通过比较发现影响患者手术意愿的因素有年龄、知识水平、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工作性质、对指伸肌腱止点撕脱引起垂指畸形的了解及对手术知识的了解有关(P<0.05),且通过组内比较发现知识水平越高及收入水平越高的患者越愿意接受手术治疗(P<0.05)。结论指伸肌腱止点撕脱导致垂指畸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更多,年龄、知识水平、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工作性质、对疾病及对手术知识的了解等因素影响患者对手术的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指蹼皮瓣在先天性手足多指(趾)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50例先天性手足多指(趾)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指蹼皮瓣为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病理分类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查。结果手部I型患者6例,手部Ⅲ型患者8例,手部IV型患者7例,足部Ⅱ型患者5例,足部Ⅲ型患者6例,足部IV型患者10例,足部V型和VI型患者各4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其多指(趾)均被切除,且术后患者皮瓣均有效成活,手部足部外观良好,2例患者术后发生皮肤坏死,经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将指蹼皮瓣应用于先天性手足多指(趾)畸形的临床治疗当中,患者恢复情况理想,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示指近节指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以示指近节指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修复10例拇指末节缺损,其中男8例,女2例,左手4例,右手6例,年龄27~60岁,平均40.2岁。致伤原因:机器压砸8例,绳索勒断2例,缺损程度在I°~II°,其中3例为再植后坏死。10例均为择期手术,手术距受伤时间3~5 d,平均3.8 d,均采用以示指近节指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缺损,术后门诊随访。结果本组1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2-PD为6~8(平均7)mm,移植髂骨均未见明显吸收。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法(TAM)评定,结果优8例,良2例。结论以示指近节指掌侧固有动脉为蒂的双叶皮瓣是修复拇指末节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切取供区损伤小,修复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损伤中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与传统指根麻醉的不同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急诊及住院治疗的40例手指损伤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改良麻醉组和传统麻醉组,每组20例。改良麻醉组患者常规消毒后,以手指根部近侧掌指纹中点处为进针点,将进针点掌指纹两侧皮肤捏起,45°进针,予以2%盐酸利多卡因3.0~3.5 mL;传统麻醉组常规消毒后,使用5 mL注射器在近端指骨外侧边缘背侧进针,回抽观察无血后保持针尖位置不变,同时缓慢注射,逐渐进针直至针尖抵达掌侧皮下,共推入2%的盐酸利多卡因4.0~5.0 mL,于对侧指根同样方法操作。评估2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药物注射量、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范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操作简易程度及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2组患者麻醉方法均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改良麻醉组麻醉操作时间为(22.0±5.0)s,比传统麻醉组[(30.0±5.0) 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P<0.05);改良麻醉组药物注射量为(3.5±0.5) mL,少于传统麻醉组[(5.0±0.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P<0.05);改良麻醉组与传统麻醉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24.0±5.0)、(25.0±4.0) 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持续时间均至手术结束,麻醉阻滞范围均为指掌侧和中节指间关节以远。改良麻醉组的麻醉操作过程简单,传统麻醉组麻醉操作过程繁琐;与传统麻醉组比较,改良麻醉组患者主诉疼痛程度更低。术后随访1个月,2组患者均未出现针孔感染、神经及腱鞘损伤、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改良指根腱鞘内单点进针麻醉较传统背侧指根部两点进针注射药物麻醉操作时间更短,药物注射量更少,操作过程更简单,患者的疼痛程度更低。该方法简便、快捷、安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