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所致的恶性肿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癌症,倾向于早期转移,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黑色素瘤发生侵袭转移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这些分子水平的异常改变影响着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代谢、运动性和逃逸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回顾了黑色素瘤发生侵袭转移时在基因水平、表观遗传和一些生物大分子方面的主要机制,包括一些常见通路(MAPK/ERK, Wnt/β-catenin, PI3K/AKT, JAK-STAT)及伴随基因、大分子的异常改变等。尽管其潜在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但作为侵袭转移发生所依赖的重要途径及分子靶点,这些机制的深入研究为阻断或抑制侵袭转移发生的靶向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SNM)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SNM患者42例,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42例SNM患者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3.1岁。19例患者行手术+放疗治疗,14例患者行手术+放疗+靶向治疗,9例行手术+放疗+化疗治疗。随访时间5~6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7.1%(3/42)。结论SNM发病率低,侵袭性强,早期诊断及根治性手术切除仍然是目前SNM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先进的辅助和新辅助靶向化疗可能是未来治疗SNM的主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筛选出本科室的200例恶性黑色素瘤病患,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有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卫星病灶、误诊史对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差异不大(P>0.05),病理分型、原发灶溃疡、发病部位、TNM分期、血清LDH水平、化疗、发病时淋巴结转移对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差异较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溃疡、TNM分期、血清LDH水平都是影响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有很多,原发灶溃疡、TNM分期、血清LDH水平都为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自体黑色素瘤冷冻免疫瘤苗激活自体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对Ⅲ期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Ⅲ期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2)和对照组(n=20),分别接受TIL+白介素-2(IL-2)和IL-2治疗2个月,并进行随访,观察两组的总体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以及治疗副反应。结果两组的OS和R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个淋巴结侵犯者的OS和RFS均比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耐受治疗良好,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L+IL-2治疗能显著改善Ⅲ期黑色素瘤患者的OS和RFS,只有1个淋巴结侵犯者治疗效果比〉1个淋巴结侵犯者好。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黑色素瘤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黑色素瘤肝脏转移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论典型黑色素瘤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而非典型黑色素瘤肝脏转移需与肝内其它占位相鉴别。
简介:目的:探讨BRAF基因在中国人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的突变率和类型。方法: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90例中国恶性黑色素瘤(MM)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外显子11和15的突变情况。结果: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3.3%(7/30)、16.7%(5/30)和43.3%(13/30);25例BRAF基因突变中,1例为串联突变,其它均为点突变;仅有1例BRAF基因突变位于第11外显子,其余24例均位于BRAF第15外显子。V600E突变占所有BRAF基因第15外显子突变的83.3%(20/24)。结论:BRAF基因在中国人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中突变率较高,且以该基因第15外显子V600E点突变为主,有可能成为靶向药物作用的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9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给予病理切片并诊断,进而观察其病理特征。结果本组患者肿块体积在3.1cm×2.0cm×0.8cm~1.0cm×0.6cm×0.3cm之间,肿物颜色呈褐、黑、暗红及黑褐等多种颜色;肿物呈结节状、菜花状、息肉状、乳头状等各种形态;52例镜下显示为上皮样瘤细胞,32例为梭形肿瘤细胞,5例为混合细胞形;HE染色下,72例肿瘤细胞胞浆内有明显黑色素颗粒;全部患者免疫组化HMB45与S-100均呈阳性。结论结合肿瘤肉眼特征、光镜所示、免疫组化及黑色素颗粒检查,即可早期诊断恶性黑色素瘤,这对早期给予治疗干预,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简介:摘要下颌恶性黑色素瘤伴发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本文报道1例80岁女性,下颌牙龈肿块,组织形态学显示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局灶见柱状细胞、中间样细胞、少量黏液细胞构成的多个扩张腺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恶性黑色素瘤细胞:HMB45、Melan A、S-100蛋白等阳性,Ki-67阳性指数为90%;(2)黏液表皮样癌细胞:p63、细胞角蛋白(CK)5/6、过碘酸雪夫染色等阳性。本例患者于手术后14个月死亡。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金属基质蛋白酶 MMP-2、 MMP-9及其抑制因子 TIMP-2、 TIMP-1在非黑色素性皮肤癌中的表达。 方法 取皮肤癌手术切除标本 40份,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MMP-2、 MMP-9及其抑制因子 TIMP-2、 TIMP-1的表达。 结果 MMP-2、 MMP-9在非黑色素皮肤癌中的表达的阳性率、染色强度、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 TIMP-2、 TIMP-1在非黑色素皮肤癌中的表达的阳性率、染色强度、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正常皮肤。 结论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在非黑色素性皮肤癌中呈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呈低表达,两者比例失衡与皮肤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关键词 ] 皮肤癌; MMP-2; MMP-9; TIMP-2; TIMP-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MMP-2, MMP-9 and TIMP-2, TIMP-1 in non melanoma skin cancer. 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MMP-2, MMP-9, TIMP-2 and TIMP-1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staining intensity and expression intensity of MMP-2 and MMP-9 in non melanoma skin canc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skin. The positive rate, staining intensity and expression intensity of TIMP-2 and TIMP-1 in non melanoma skin cancer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normal skin. Conclusion high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 and low expression of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TIMP) in non melanoma skin cancer. The imbalanc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and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s related to th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skin cancer.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黑色素瘤优先表达抗原(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良恶性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间常规及会诊确诊的黑色素瘤病例59例(皮肤原发性黑色素瘤50例,转移性黑色素瘤9例),黑色素细胞痣48例(普通型痣40例,非典型性痣8例),进行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细胞痣中PRAME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差异。结果皮肤原发性黑色素瘤患者50例,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33~87岁(平均年龄62.4岁,中位年龄64.5岁)。转移性黑色素瘤9例,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4岁,中位年龄65岁)。26例(26/50,52.0%)皮肤原发性黑色素瘤和4例(4/9)转移性黑色素瘤均表现为PRAME弥漫阳性;40例(40/40,100%)普通型痣和8例(8/8)非典型性痣均表现为PRAME阴性。黑色素瘤组中PRAME弥漫阳性病例数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黑色素细胞痣组(P<0.05)。本组病例中,PRAME鉴别良恶性皮肤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0%和100%。结论PRAM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黑色素瘤和黑色素细胞痣中表达的差异,可作为良恶性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鉴别的辅助诊断手段。
简介:患者,女性,14岁,因视物模糊7d、头痛3d于2004年10月8日入院.查体: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黑色素瘤的斑痣.右眼视力50cm数指,左眼视力0.1,双眼底视神经萎缩,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及MRI:幕上下脑室系统轻度扩大.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于2004年10月10日在全麻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病人头痛减轻,但视力无明显好转,于2004年10月21日出院.因病人突然出现癫痫发作、发热再次入院.查体:双眼视力如前,颈抵抗感,Brudzinskisign及Kernigsign均为阳性.行头颅CT检查发现左额顶叶区片状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局部脑回密度略高(图1).头颅MRI示:左顶叶不规则的长T1长T2信号灶,大小约3.0cm×2.5cm,增强扫描呈均一强化,占位效应不明显(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