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功能消化不良疼病在临床上面的治疗方法。方法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功能消化不良患者共6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10mg潘立酮进行口服治疗,1天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家用12.5mg阿米替林进行治疗,早上以及中午口服,在晚上睡觉之前口服25mg。2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的时候对2组患者在症状改善情况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对所有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随时应付患者的突发情况。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来说,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在使用潘立酮的基础上联合阿米替林,对于功能消化不良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疗效不单比单用潘立酮更加显著,而且复发率也得到明显下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临床治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辨证规律,以更好的指导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检索2000年至2010年我国中医药治疗功能消化不良的文献300篇,对其认真统计分析,揭示功能消化不良的影响因素和证型的分布状况。结果功能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包括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等,其主要证型包括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等。结论功能消化不良的影响因素有多种,病变部位一般在胃部,且与脾、肝等器官功能的关系十分密切,患者多有肝胃不和的病变特点。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临床 辨证规律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杂合式肾脏替代疗法(HRRT)治疗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的观察和护理。方法观察20例MODS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患者血氧饱和度,炎症介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20例患者19例效果好、1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5%。治疗后患者平均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治疗前;患者肌酐、尿素氮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HRRT是治疗、抢救工作中的一种有效而重要的治疗手段,MODS的疾病采用HRRT治疗效果明显。

  • 标签: 多功能器官障碍综合征 杂合式肾脏替代治疗 观察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本院45例超急性脑梗死病人DW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5例病人在DWI序列均呈现高信号,ADC图像上呈低信号,其中41例常规扫描未见异常信号,4例由于梗死面积大,呈稍长T1、长T2信号。结论DWI在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敏感性很高,对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磁共振 扩散加权成像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采用磁共振(MRI)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前来两院就诊的30例出现多关节疼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30例患者行MRI和X光检查,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MRI初诊共诊断出12例RA患者出现滑膜增厚,10例患者出现骨髓水肿,6例患者出现骨质侵蚀,2例患者出现血管痉挛,而X光患者平片检查时未显示骨质破坏。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MRI诊断的患者中有29例发展成为RA,临床诊断正确率为96.67%,X光组患者初诊是共发现22例出现早期RA症状,临床诊断正确率为68.75%,两组患者诊断正确率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MRI能有效对早期RA患者做出诊断,能有效提示RA患者病变的情况。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磁共振 X光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对于由于脑梗死导致脑出血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例脑梗死导致脑出血患者,研究通过核磁共振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MRI的扫描时间为2d-15d以上。脑梗死部位主要有颞叶、额叶、顶叶。结论出血性的脑梗死(即HI)发生的机制不相同,使用MRI开展对出血性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对防止误诊、漏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出血性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Wl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对急性与非急性脑梗塞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1.5T常规MR检查,并行FLAIR及DWI检查的36例临床可疑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病人行DWI检查均发现呈高信号的梗塞灶。结论1、DWI能在脑梗死超急性期及急性期非常准确可靠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和范围,而且可以鉴别新旧梗死灶。2、72小时内梗死灶的ADC值均明显低于健侧,不同时间段rADC变化很小。

  • 标签: CT MR DWI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针对我医院从2011年8月到2012年8月收治60例接受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且每组都有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采取常规血清学方法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结果在两组患者中,试验组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方式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于肝纤维化治疗的患者中,采用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去评价患者的纤维化程度,不仅可以发现患者的MSI、MSD以及TIC都和自身的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TTP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还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液流变学变化,是新型的影像学无创肝纤维化程度评价方法,安全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核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 价值 肝纤维化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新型MCuII功能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contraceptivedevice,IUD)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将在梅县计划生育服务站门诊自愿放置IUD的已婚育龄妇女,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0例,分别放置McuⅡIUD和TCu220CIUD,并进行24个月随访观察。结果McuⅡIUD组与TCu220CIUD组比较,24个月累计续用率分别为96.00%、82.67%;脱落率分别为1.00%、7.33%;带器妊娠率分别为O.67%、3.67%;因症取出率分别为2.33%、6.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uⅡIUD是一种避孕效果好,续用率高的新型IUD,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MCuⅡ功能性宫内节育器 临床效果 续用率
  • 简介:摘要功能超声心动图是床边超声实时并纵向评估心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判断病情和指导临床的新技能。在临床主要用于评估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24小时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和监测动脉导管,评估肺动脉高压和其治疗效果,以及围产期窒息和新生儿败血症的血流动力学。

  • 标签: 功能性超声心动图 新生儿 NICU
  • 简介: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茶氨酸(L-Theanine)作为茶叶中特有的游离氨基酸,使人们在饮茶时享受到一种旷怡身心的感觉。此外,茶氨酸还具有神经保护、抗抑郁、降血压、益智、抗疲劳等作用。关于茶氨酸的合成和功能的报道已屡见不鲜,本文介绍了世界茶氨酸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的发展动向,以及茶氨酸在国内外相关允许添加的法规情况。

  • 标签: 茶氨酸 生产应用 法规情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功能垂体腺瘤(NFPA)是垂体腺瘤中的常见类型,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观察到NFPA引起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NFPA所致高泌乳素血症常可致错误诊断,当泌乳素水平在25~200μg/L范围,NFPA可能被误诊为泌乳素微腺瘤;在120~400μg/L范围,可能被误诊为泌乳素大腺瘤。明确NFPA的泌乳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有助于NFPA的诊断和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从NFPA的分类及诊断,NFPA导致泌乳素高分泌的原因,NFPA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特点,及泌乳素水平鉴别NFPA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垂体肿瘤 非功能性 泌乳素 高泌乳素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内科收治的88例功能消化不良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即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种药物行幽门螺杆菌根除及其他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潘立酮等促动力药物及其他辅助治疗,疗程均为2周,于患者停药后的1个月、6个月分别行尿素呼气试验,并对患者进行症状缓解程度的评估。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7%。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6.4%。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消化不良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功能消化不良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关防治方法与护理措施对于缓解、控制功能消化不良症状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诊断依据和疗效标准,回顾分析我院接收的56例功能消化不良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结果大部分患者由于不良心理刺激和不良饮食习惯而伴有慢性胃炎。经过对同体质类型患者胃肠功能的调理和有效的心理疏导,治疗疗效指数达到85%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不同患者病因和生理机制,制定有效治疗和护理机制,关注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有效减轻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抑郁焦虑 中药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评价乳腺癌转移腋窝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不同扩散敏感因子(b值)下腋窝转移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范围。方法应用1.5TMRI自带体部线圈对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18例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行b值DWI扫描,进行后处理,记录ADC值,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并测量其大小。所有淋巴结均由手术病理证实。结果18例乳腺癌患者共31枚转移腋窝淋巴结中,除2枚b值=2000s/mm2时未获得ADC图(短径分别为9.3mm和9.9mm)外,其余均成功获得ADC图。当b值分别为500、800、1000、1500和2000s/mm2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DC均值依次为(1.18±0.30)×10-3mm2/s、(0.95±0.27)×10-3mm2/s、(0.79±0.27)×10-3mm2/s、(0.61±0.25)×10-3mm2/s和(0.52±0.17)×10-3mm2/s;95%可信区间依次为(1.02~1.33)×10-3mm2/s、(0.81~1.09)×10-3mm2/s、(0.65~0.92)×10-3mm2/s、(0.49~0.74)×10-3mm2/s和(0.43~0.61)×10-3mm2/s。在31枚腋窝转移淋巴结中,形状为球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者分别为18枚(58.1%,18/31),7枚(22.6%,7/31)和6枚(19.4%,6/31);转移淋巴结短径均值为15.2mm(9.3~28.1mm)。结论DWI可有效显示腋窝转移淋巴结,有助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检出。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