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重建术在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病例48例。于2020年5月-2023年6月研究。普通手术组(24例):传统阴式修补术。全重建术组(24例):全重建术。研究效果。结果:全重建术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PISQ评分更高[95.83%、(65.25±4.36)分,同普通手术组的70.83%、(60.12±3.02)分比较](p<0.05)。全重建术组治疗8周后的PFIQ-7评分、PFDI-20评分、随访12、18、24个月复发率均更低[(6.12±0.25)分、(4.11±0.23)分、0.00%、4.17%、4.16%,同普通手术组的(9.68±1.47)分、(7.69±0.45)分、25.00%、29.17%、37.50%比较](p<0.05)。结论:将全重建术,用于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疗效更佳。

  • 标签: 重度盆腔器官脱垂 全盆底重建术
  • 简介:摘要:重建手术是现阶段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手段,该手术虽是一种微创手术,但因解剖结构十分繁琐,这就对手术医生和护理技术要求较高,而术后并发症发生分线也较大。本文针对重建手术网片相关并发症进行总结,并针对并发症提出了护理措施。

  • 标签: 盆底重建手术 盆腔器官脱垂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同济术式保留子宫的全网片重建术的手术配合和护理。方法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采用同济术式保留子宫的全重建术治疗Ⅲ-Ⅳ级器官脱垂的患者150例,对患者术前心理护理、手术配合及术后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5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顺利,术中病人情绪稳定,手术平均用时7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约110ml,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全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效果良好,术前心理护理解除病人紧张情绪,术中配合医生手术及肢体保护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 标签: 网片 手术护理 全盆底重建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盆腔脏器脱垂的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重建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及手术并发症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重建术治疗女性盆腔脏器脱垂与传统的重建术相比具有术后留置尿管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及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女性盆腔脏器脱垂 改良盆底重建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重建术改良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将收集到120例重度POP患者分成改良组和传统组,分别进行重建术改良前后的手术方法,在手术前后的各个时间点测定其POP-Q分度情况,观察各项手术指标并随访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改良组出血量、束后留置管天数和住院时间均比传统组低(P0.05);手术结束后两组在各个时间点的POP-Q分度均集中在0度,且改良组在每个时间点的0度和I度患者总人数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

  • 标签: 临床疗效 改良盆底重建术 盆腔器官脱垂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用于妇科重建术中的效果。方法:比较护理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样本为60例妇科重建术患者,采样时间2019.01~2021.04,随机电脑抽签分组,对照组/30(常规护理),实验组/30(围手术期护理),对比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建术后早期低频电刺激预防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重建术患者80例, 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实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施加早期低频电刺激,对比两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率更低。结论:重建术后早期低频电刺激预防尿潴留的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盆底重建术 早期低频电刺激 尿潴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病人行重建术围手术期的状况及护理方法的选择。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11月医院收治的54例经手术治疗的功能障碍病人,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选取的病人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7名。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对两组病人进行护理,并进行比较。结果:经重建术后,两组病人都顺利完成了手术,病情也得到了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于盆腔器官脱垂的病人,应用重建术,可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治疗,并进行适当的护理,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品质。

  • 标签: 妇科 盆底重建术 围术期 观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在改善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产后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给予不同护理干预。比较肌力有效恢复率及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康复组患者的肌力有效恢复率更高,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更低,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肌力的恢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有较高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 标签: 盆底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通过康复治疗仪联合肌肉锻炼对女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70例女性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肌肉锻炼治疗,观察组联合康复治疗仪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P<0.05);观察组肌力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PED治疗中采用康复治疗仪联合肌肉锻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力水平,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康复治疗仪 盆底肌功能锻炼 治疗效果 盆底肌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产妇产后肌力康复治疗过程中行肌训练+电刺激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8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按照所采取的训练方式不同分为综合组和单一组,每组分别为54例。单一组仅行肌训练,综合组则在单一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电刺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压力的改善情况。结果综合组的治疗有效率51例(94.44%)显著高于单一组40例(74.07%),两组治疗前的收缩压和静息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组的收缩压和静息压均高于单一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产妇行肌训练+电刺激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压力,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和确切。

  • 标签: 盆底肌训练 盆底电刺激 产妇 盆底肌力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肌电刺激联合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器官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时间内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产后器官功能障碍的100例患者,随后分为肌肉锻炼组(50例)与联合肌电刺激组(50例)。我院医师对肌肉锻炼组患者采取单纯肌肉锻炼进行治疗,而我院医师对联合肌电刺激组患者则在肌肉锻炼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取肌电刺激进行治疗。结果联合肌电刺激组与肌肉锻炼组患者的产后综合肌力以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等数据具有显著差异,前者显著优于后者,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刺激联合肌肉锻炼治疗产后器官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盆底肌电刺激 盆底肌肉锻炼 产后盆底器官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康复治疗仪联合肌肉锻炼治疗女性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女性功能障碍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肌肉锻炼,观察组结合康复治疗仪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I类肌纤维、II类肌纤维肌力测量值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肌肉锻炼 盆底康复治疗仪
  •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产后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和自行肌肉训练对肌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共选出126例产妇加入本次研究,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本院分娩,通过奇偶数列法分成两组,其中63例归入对照组的产妇自行肌肉训练,63例归入实验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产妇比对照组3个月后的肌张力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产妇阴道松弛率为1.59%、子宫脱垂率为3.13%、尿失禁率为5.97%,分别低于对照组的9.23%、12.12%、19.1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与自行肌肉训练相比,产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肌功能恢复效果,减少功能障碍性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盆底综合康复治疗 盆底肌肉训练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肌训练和电刺激联合应用于产后肌力康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3年2月至2023年10月住院的100名产后肌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电刺激疗法,观察组联合使用肌训练和电刺激,比对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性功能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肌训练和电刺激联合应用治疗,可以有效地增强肌肌力,从而达到增强治疗效果和提高其性功能的目的,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盆底肌训练 盆底电刺激 盆底肌力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刺激结合手法按摩对筋膜疼痛综合征(MP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MPPS患者9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外线组(30例),电刺激组(31例)和联合组(电刺激+手法按摩,32例)三组。红外线组给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照射患者疼痛明显部位(下腹部或者腰骶部),照射距离15~20 cm,每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先行经皮神经电刺激,频率80~120 Hz,脉宽80~120 μs,治疗15 min;然后行内啡肽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脉宽230~270 μs,频率2~4 Hz,治疗15 min,1日1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0次;联合组在电刺激的基础上给予手法按摩,每次电刺激结束后(方法与电刺激组相同),由经过培训的有经验的康复治疗师给予筋膜手法按摩治疗15 min,每日1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的目测类比法(VAS)评分及表面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测量指标的变化、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联合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2.15±1.43)分和(3.75±1.62)分,明显优于红外线组[(5.02±1.5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和电刺激组的总有效率(联合组96.87%、电刺激组80.65%)及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均显著优于红外线组(红外线组总有效率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联合组的VAS评分、前后静息电位及变异性亦明显优于电刺激组(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联合组、电刺激组、红外线组的疼痛复发率分别为6.25%、25.81%和5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是治疗MPPS的有效方法,可降低疼痛的短期复发率。

  • 标签: 盆底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电刺激 手法按摩 表面肌电